论劳动力市场模式选择的思路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O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离不开目标导向。劳动力市场的目标模式及转换模式的选择过程,对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育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本文仅就我们初步的研究,提出选择我国劳动力市场模式的粗浅看法。
其他文献
<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观无疑地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实践”范畴的研讨和阐发,有助于哲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这些应予充分肯定。然而近年来在“实践热”中,也出现了一种极端倾向,这就是把实践范畴片面地、夸大地、过分地吹胀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列宁语)。于是从中引伸出了什么“实践一元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的人本主义”
<正> 中共中央关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继续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再次强调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完善承包制,还是实行股份制,这是深化改革的两种不同思路。
<正> 在有关《庄子》思想的研究中,《庄子》的宇宙衍化论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认真清理《庄子》的宇宙衍化论对于完整地把握《庄子》的思想系统、科学地阐述中国古代宇宙衍化论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 何炼成同志主编、黄继农、杨浚泉同志等参与编写的《<资本论>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已于1990年6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是近年来我们陕西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一项重要成果,是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资本论》教学和科研的可喜收获。
<正> 货币所有者购买和使用劳动力商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这种社会经济关系不是自然造成的,也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条件下的历史产物。
<正> 1991年4月16日至17日,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暨《人文杂志》编辑部联合召开了“全民大中型企业改革研讨会”,本省党政部门、企业界、学术界三十余人参加了这个会议。在会上,与会同志围绕如何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这一中心话题,就如何改善大中型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在机制、如何评价承包制及确定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企业集团如何组建与发展等经济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与会同志的观点概述如下:
<正> “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以下引用此书只注篇名)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反映了孔子重要的经济思想。对孔子这句话,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正> 20世纪以来,科学认识的相对性问题主要是与参照系的确立和选择相关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如果我们把参照系推广到这个相互作用的两极,那么,相对于客体参照系的相对性就是客观相对性,相对于主体参照系的相对性就是主观相对性。本文拟就这两种相对性作一些探讨。
<正> 1954年,阿瑟·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后来发展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刘易斯正是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两部门的经济发展模式,
<正> 企业分配机制构造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深化企业改革的目标就是改变企业的行政机构附属物地位,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因此,企业分配机制构造的内在根据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分配规定性 企业分配机制构造的基本方向是把行政属性强烈的分配机制转换为以企业自主分配、国家参与和调控分配为特征的净收入分向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