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革思路刍议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p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中共中央关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继续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再次强调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完善承包制,还是实行股份制,这是深化改革的两种不同思路。
其他文献
<正> 1、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研究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认识论性质的科学,有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论,也有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本体论。各种观点直陈纸面,众说纷纭。而进一步廓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性质,是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为此,本文向持“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观点的同志求教一个问题,以求把讨论引向深入。
<正> 光阴荏苒,日月似箭。陕西人民出版社从1951年元月诞生到现在,已经走了四十年的历程。 四十年来,我社经历了种种政治风雨,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受到了锻炼和磨练。在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贯彻执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挥洒汗水,辛勤耕耘。奉献给读者一束束净化灵魂、增长知识的晶莹的琼花,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
<正>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革命的力量和反革命的力量都有增长,存在着和平与战争两种可能性,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以她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争取“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反对“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其中,争取教育第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争取团结第三方面的经验与规律作一些初步探析。
<正> 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局势在经过明清之际的繁荣气象后陡转直下了。李汝珍(1763—1830)的百回小说《镜花缘》可以说是这一创作趋势的一个奇特的句号。它在全面继承传统小说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从创作实践上对中国古典小说美学标准的传统进行了新的开拓。
<正> 我曾经撰写过《评“超越哲学”》一文,用以同主张走“第三条哲学路线”,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说成是“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的观点,进行商榷。随即,丛大川同志著文为这种观点辩护,说这种观点体现了“新世界观的本性”,说我“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本性”(上述两文分别载《人文杂志》1990年第2期和第4期;后引丛文不注)。在我看来,丛大川同志所说的“新世界观的本性”,是人本主义的。对于这种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本主义化的见解,我实在不敢苟同。
<正>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范畴,是在社会民主主义的机会主义本质暴露之后,为了对抗无产阶级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原属于第二国际的英国工党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右翼社会党理论家提出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广泛传播于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1951年6月,欧洲各国的工党、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在法兰克福召开了第八次国际社会党代表会议,成立了社会党国际,并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的决议。从此,民主社会主义就成了社会党国际对抗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指导思想。
<正> 一、作为本体论的世界观和作为世界观的方 法论 历史上的哲学有两大基本研究领域。其一是对于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和把握;其二是思维能否认识世界和如何认识世界,是主体对自身认识活动的认识和把握。前者属于本体论,后者属于认识论。
<正> 1.我在拙作《信仰论纲》中曾提出:信仰标示着主体精神意识状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一面,那么怀疑则标示着主体精神意识状态的间断性和发展性的一面。要保持主体信仰的合理状态,就得在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与间断性和发展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为此本文试图探讨这种张力的结构。这种张力的结构可以简单地图示如下:
<正> 时代精神:伦理学的生命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胜利的时代,也是寻求改革和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两大主题。
<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观无疑地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实践”范畴的研讨和阐发,有助于哲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这些应予充分肯定。然而近年来在“实践热”中,也出现了一种极端倾向,这就是把实践范畴片面地、夸大地、过分地吹胀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列宁语)。于是从中引伸出了什么“实践一元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的人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