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课堂讨论的火候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o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讨论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找准切入点是课堂讨论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讨论
  
   毋庸置疑,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公开课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課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问题一: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
  在一节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照例搬出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待老师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问题二: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问题三: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课堂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目前,许多教师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许多教师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不切实际,将一些“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讨论“无功而返”。
  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应精心安排,有所舍取,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学参考》
  收稿日期:2011-04-12
其他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对语文教学而言,同样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责任。那么,在语文教学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谨以在教学实践中的浅陋认识略说于后,求教于大家。  1. 明确教学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是语文工具性决定的。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早就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
期刊
【摘要】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堪忧,加上各种教学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课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农村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素质;提高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
期刊
作业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全国各地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让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另一重要环节之一的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是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为提高考分,搞“题海”战术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中能取得好分数,平时在布置作业时,只图“量”,不求“质”,一味地“强化”训练,总认 “熟”生“巧”,“巧”就能考高分。其实,这种盲目的“题海”
期刊
【摘要】竖式计算格式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以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中只是改变了一种书写格式,但这有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接受,易于学生掌握,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竖式;计算;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乘法的分配律  The student operation method give my inspire  Pang Fang-min  【Abstract】The Shu type
期刊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好的发展。想总归是想,可是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了。我班的学生可谓是三、六、九等,参差不齐。我在练习、作业的设计上也算是费尽心思,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可是效果不是很好。怎样更好得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
期刊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而一个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恰好是其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同时作文又是语文的窗户,语文成绩的好坏,可通过作文来透视。由此可见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更不可忽视。可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学生对作文是“抬头干盯考试卷,俯首干啃钢笔头”,对作文存有不同程度的畏惧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为老师应如何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在新课程下进行作文教
期刊
【摘要】用爱、用美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会忘记学生“不光彩”的历史,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人、对事、有积极向上、向好的态度,使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自我成长,使课堂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关键词】关爱;宽容;忘记“不光彩”     用关爱、发现美的眼光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这就是关爱的內涵。关爱教育表现为对人、对事有积极的向上、向好的态度,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自我能力的发展和自我成长,克服自卑的阴影
期刊
【摘要】多层次教育是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征,探索出不同的教法和措施,培养其共性,发展其能力,体现其人生多项选择的一种教育。通过多层次教育,使祖国各业“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多层;教育;政策;贯彻;落实     最近,笔者走访了十一所农村中学,发现有不少学生厌学,学习情绪低落,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人数比例比较大。
期刊
每个班集体中必然会有“后进生”的存在。对于如何转化后进生,我有一个最大的体会,那就是付出真爱。  1.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   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然而,作为教师,爱好学生容易,爱后进生难。所以有人说:“爱好学生不算爱,爱后进生才是真爱。”后进生听到的批评和训斥太多,而得到的爱心却很少,他们渴望得到爱,特别是师爱。可是他们自卑心
期刊
【摘要】通过学习新课标,更新了教育新理念,并在教学中逐步实施,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画图,表演,歌唱等方式进行教学,让生活与学习结合,辅助以激励性语言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顶点,让他们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知识,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快乐;语文课;激发兴趣;激励评价  How stir up th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in the la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