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三国,论人之道路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an814606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人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始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辉煌灿烂的用人之道和不朽的宝贵的丰富遗产,如商王盘庚的“惟民之承”、“无傲从康“的吏治思想:西周公姬旦的“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小人勿用,爽邦由哲”的用人思想;春秋时期管仲、事仲等人的“德礼不易”、“重民、富民与为民”的爱民亲政的思想;孔子等人的“重礼义、行仁政、用贤则治”的人事思想;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谋远虑,因势利导”的决策思想;汉初刘邦、陆贾、萧何等人无为而治的领导思想;汉武帝刘彻“宽猛相济,恩威并重”的领导艺术;曹操“求贤若渴,用其所长,设而不犯,犯而必诛”的丰富领导艺术和多谋善断的决策思想;诸葛亮“审时度势、谨慎周密、执法严明、教刑相辅、择贤而任、善于驭下”的治国之道;唐太宗李世民的“为君之道、先存百姓、致安之本、惟在得人、闻过则喜、择善而存”的治国之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怜民之心;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道;忽必烈的治国安民之道朱元璋的惩治贪污和与民休息之德康熙、雍正“保邦安民与兴利弊,因事择人,有当其可”的治国之理和用人之道等等,总之史海泛舟,书山承秉,在几千年的中国领导思想史中可以发现,三国时期各军阀之间长达百年的混战与人才的竞争交织在一起,堪为中国领导思想史中脍炙人口、妇孺偕知的典范。《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所描绘的用人艺术和领导思想,形象地反映了汉末三足鼎立、纷争华夏的全过程,使得用人思想形成的人才大战光彩熠熠,充满了迷人的色彩。
  一、三国时期在用人问题上出现的双向选择关系。
  “三国时,各路军阀为了实现位尊九五的野心,在混战中积极扩充自己的实力,其中对人才的争夺和合理使用人才就成为他们扩充实力的重要内容,这就使得军阀与人才之间呈现出双向选择的关系。也使得各个军阀为获取人才不得不去竞争,由于各个军阀的主观能动作用不同和客观上相差悬殊的势力,又使得人才竞争出现不平衡现象。
  二、三国时期人才竞争中在客观上存在的优劣态势。
  三国时期同时并存的大小军阀,大多脱胎于旧王朝中官僚和地方行政长官,他们把原有的领地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由于他们在旧王朝中固有的地位、影响、辖区范围财力、物力、人口等各种情况各不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各个军阀在政治军事势力范围的大小强弱的优劣态势,成为人才竞争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资本。因而相应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各个军阀占有人才的优劣态势。一般来说,势力强大的军阀对各种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那种人才竞争是在不均衡的客观条件下进行的。
  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人才归属和使用的决定性因素
  用人与被用是一对矛盾着的统一体,既有同一性,又有对立性,双方具有主次之分,其主要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次要方面,它可以维持同一体,也可以使统一体破裂,导致人才流失。“三国”中不少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庞统是“三国”中与诸葛亮齐名的足智多谋的杰出人才,避乱江东。周瑜死后,鲁肃把他举荐给孙权,孙权先是因他“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后又因为庞统轻视周瑜而“心中愈不悦”,致使庞统怀才不遇,最后投奔了刘备。由于军阀们本身的原因造成人才流失,这在“三国”中是不胜枚举。这些事例说明了:把握人才单凭优厚的物质条件是不够的;军阀们妄自尊大,对人才进行肆意的迫害和侮辱显然是愚蠢的行为。埋没人才只会使人才得而复失;有识之士最大的愿望就是军阀们能够赏识和承认他们的才华、能力、并能为之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场所。
  四、把握刘备笼络人才的脉搏。
  1.矢志不渝的英雄本色。刘备“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他身处逆境,不坠青云之志。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可以灌园学圃。他为忍受寄人篱下的痛苦,糜夫人投井而死,他麻木不仁,把阿斗摔在地上来安抚赵云,。他渴望得到一块自己的地盘,陶恭祖三让徐州,他却固辞不受;刘表坐镇荆州,他也不忍图之。他用虚伪的仁慈赢得人心,赢得了人才。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处世原则。刘备是“仁德”的化身,他有着与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人生哲学相反的处世原则,那就是他临时告诫刘禅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半世飘泊,虽然没有稳定的立身之地,但地广施恩德,得到黎明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声名远扬,在封建仕子中造成良好的影响,这成为他的立身之本,也是他在弱肉强食的军阀混战中得以保存下来,并且建立偏居西南一隅之功业的根本原因。
  3.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精神。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礼贤下士的风范,真诚的态度,恳切的言词和男儿有泪不轻弹以及三次相请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诸葛亮,真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其他文献
如何改革和创新我们的家长会,应是我们每位班主任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之效。  一、布置和谐的环境。家长会一般都是在教室里召开的,教室的布置要围绕家长会的主题,要让家长有东西可看。保持教室干净整洁,安排好家长的座位,在前黑板上写一些召开班会的主题,如:“欢迎家长光临”等热情暖人的话语;在后黑板上写一些“家教指南”或组织学生写“最想给父母说的一句话”等,在教室的走廊和四周布置
期刊
当前,民族地区作文教学仍存在有大纲无规范教材,有要求无权威教参的非正规教学状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还是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做到严、细、实、准、正,导致教师教学盲目随意,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就学生而言,为“完成任务而写作”,消极被动,缺乏创造性、艺术性。而这种状况本身就是写作之大忌,再加上不注重向生活学习,缺乏针对性地训练,作文质量自然难以提高。面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
期刊
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阅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师要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阅真正肩负起引导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的责任。以下几种作文评语的方法我在使用中觉得不错,值得商讨。  一、情感式评语法  学生写作文,特别是中小学生写作,往往喜欢写一些叙事抒情或议论抒情的文章,其实他们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通过作文来表达自己的某些感受、想法、认识等,甚至仅仅是想借助作文来说出心里话,对待这一类文章,教师如果能在评语中用
期刊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新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先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由五个由来: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沿用古国号,、来自创建者的封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在地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一、以民族来定  夏朝的名称是由其族名确定下来的。夏族
期刊
怎样才能切切实实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作一讨论。  一、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牛“学”,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焕
期刊
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受完规定年限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两基”工作的核心内容。依法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控制农村中小学在校生辍学,提高入学率和完成率,是“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难点和关键,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更是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应该站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提高普及程度为目标、以“政府依法督学,学校依法保学,社会积极助学”为宗旨,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狠抓控
期刊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事关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人们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与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密切联系在一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一次历史优质课教学研讨会上,组织者首先从以下几个问题引入:  
期刊
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直到今天,魅力仍经久不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时代是记忆的黄金阶段。学生的心灵,就象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故而,把中华经典诗文渗透到学生学习实践之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而且在理解圣贤经典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从而开阔胸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一、诵读经典,学会感恩。 
期刊
2010年新课标《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说明,在知识应用方面指出“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对于解答高考试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现以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新课标,第12题为例,谈谈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理解。  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长期以来,学生作文“人文分离”的现象十分突出,而且愈演愈烈。近些年来,作文已异化为应试工具。于是,作文中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作文像式样单一、质料规定的时装。为了再现“助人为乐”,抢着给老人让座;为了反映“伟大的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