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对教育活动中“人的主动性”认识的深入,主体性教育及主体参与式教学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人的主动参与性。本文就主体参与教学的概念和优越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目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主体参与式教学的试行现状,提出了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运用好主体参与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主体参与教学;识字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关于主体性教育及主体参与式教学的课题研究热潮。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就对主体参与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与“从做中学”这两个著名的观点。而继杜威之后又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学者对主体参与式教学进行了研究,如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和中国的叶圣陶等,使得主体参与教学的理论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势以及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关注,如何运用好主体参与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学习,获得认知水平的飞速发展,也是我国当前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主体参与教学的概念及优越性
主体在哲学意义上是相对于客体来说的,它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决定客体存在的意义。而相对于具体教学而言,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拥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主体参与教学,就是指在主体参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情境以及学生特征,为达成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目标的所有行为的总和。相比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观点,主体参与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践的热情,它肯定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自觉地投入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的任务,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主体参与的现状分析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会经历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因此,按照年龄来讲,小学生时期的认知发展程度主要在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稳定,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还停留在前期的形象思维阶段,对事物具体细节方面的观察能力较低,抗干扰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难以理解记忆,停留在机械性记忆的阶段,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识字的学习,难以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在语文课堂中,大部分小学生都是作为课堂的听众而存在,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学习汉字有畏难情绪有关,也与教师的意识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有关。
三、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活动中的实施途径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正如《论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认为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才会主动去学习,畏难情绪才会减少。具体来说,教师应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特点,选择符合他们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尽快掌握汉字的学习,如“合”字的学习,就可以通过拆分记忆成“一人一口”。
2.加强师生交流,实现课堂识字教学的互动
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对教师的要求除了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掌控课堂教学活动发展的能力。教师为了发挥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就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互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在交流、互动的教学实践中学会识字的方法,掌握汉字构成的简单的规律,注意形近汉字之间的差异,具体可以通过互换角色,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或一些有趣的活动,融入学生中,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识字过程中的难题,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载体,吸引学生参与识字教学。
四、结论
小学教育是发展教育的基础。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好坏,对学生后期发展的学习影响深远,因此,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主体参与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和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为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一种思考的模式,使小学低年级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识字这一基本的技能。
参考文献:
杨言英.浅谈识字教学的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
关键词:主体参与教学;识字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关于主体性教育及主体参与式教学的课题研究热潮。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就对主体参与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与“从做中学”这两个著名的观点。而继杜威之后又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学者对主体参与式教学进行了研究,如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和中国的叶圣陶等,使得主体参与教学的理论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势以及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关注,如何运用好主体参与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学习,获得认知水平的飞速发展,也是我国当前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主体参与教学的概念及优越性
主体在哲学意义上是相对于客体来说的,它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决定客体存在的意义。而相对于具体教学而言,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拥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主体参与教学,就是指在主体参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情境以及学生特征,为达成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目标的所有行为的总和。相比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观点,主体参与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践的热情,它肯定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自觉地投入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的任务,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主体参与的现状分析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会经历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因此,按照年龄来讲,小学生时期的认知发展程度主要在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稳定,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还停留在前期的形象思维阶段,对事物具体细节方面的观察能力较低,抗干扰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难以理解记忆,停留在机械性记忆的阶段,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识字的学习,难以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在语文课堂中,大部分小学生都是作为课堂的听众而存在,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学习汉字有畏难情绪有关,也与教师的意识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有关。
三、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活动中的实施途径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正如《论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认为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才会主动去学习,畏难情绪才会减少。具体来说,教师应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特点,选择符合他们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尽快掌握汉字的学习,如“合”字的学习,就可以通过拆分记忆成“一人一口”。
2.加强师生交流,实现课堂识字教学的互动
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对教师的要求除了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掌控课堂教学活动发展的能力。教师为了发挥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就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互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在交流、互动的教学实践中学会识字的方法,掌握汉字构成的简单的规律,注意形近汉字之间的差异,具体可以通过互换角色,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或一些有趣的活动,融入学生中,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识字过程中的难题,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载体,吸引学生参与识字教学。
四、结论
小学教育是发展教育的基础。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好坏,对学生后期发展的学习影响深远,因此,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主体参与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和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为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一种思考的模式,使小学低年级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识字这一基本的技能。
参考文献:
杨言英.浅谈识字教学的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