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两个必然"理论实现形式的历史反思

来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y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资本全球化经历了"两次裂变"和"两次重构",从一定意义上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发展及覆灭提供了物质前提.苏东解体的历史教训向人们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苏东解体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又一个历史起点;共产主义必将成为未来的全球性事业,"两个必然"必定是资本全球化发展的最终归宿.
其他文献
本文从分析网络环境的真正内涵出发,严格定义了广义与狭义的网络环境的概念,并依据目前的国情和世界趋势,将我国图书馆所处的网络环境分为网络化与网络社会化两个大的阶段。同时
学习不良自60年代成为教育界及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后,人们对学习不良学生的帮助主要是在学业技能的发展及矫治方面,而学习不良学生的社会性及情绪方面则被忽视了,只是在近期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所著的《易说》,继承了《周易》的传统,将“太极”的观念视作他宇宙发生论的根本范畴,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太极”的观念,而且唯物主义地改造“太极”为“太
经验论强调认识的受动性,夸大了必然,否认了自由;唯理论则夸大了理智的能动作用,并在不同程度上承认意志自由,也没能解决好必然与自由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视必然与自由为最高范畴
意志问题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和实践难题。与当代实践对合理形态的意志理论的迫切需求及当代西方哲学发生意志转向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的意志哲学仍然呈“贫困”状态。本文对
回归独立性是指给定随机变量X时,随机变量Y的条件期望E(YX)不依赖于X.本文讨论了回归独立性与随机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两者等价的几个充分必要条件.并指出了这些条件在统
五四精神并非仅仅体现为反传统 ,而应归结为五四文化转型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推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所共有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批判精神。“五四”后期的梁漱溟就已经
文化是人类本质的全面外化 ,人的本质需要既是文化的起点又是文化的终点。人的本质需要主要有两点 :自我保存(人的生物性意义上的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就自我实现而言 ,人类
自由,曾经是一种解脱,现在却成了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人们在享有现代自由的同时,亦在忍受分离感、孤独感、无意义感、无能为力感等痛苦.面对这一现代自由的悖论,文章指出了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哲学应该如何提升和锻造自己,必须明确中国社会所处的时代坐标,发挥哲学应有的作用。然而,就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