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介绍网络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就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育人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就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如何进行大学素质教育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传播 素质教育 思考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充分感受到“网络”的巨大魅力。大学生是对新知识、新信息最敏感的群体,并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他们正逐渐成为网络传播文化的主力军。因此,网络传播也对大学育人环境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并使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深入认识和探索这种影响的特点,利用网络传播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避免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1.高效性和广泛性
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的地域范围及媒体的表现形式等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大众媒体,它最大限度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全球网上数据库信息总量成倍增长,而且网上的信息以分乃至秒为周期更新,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均能在网上得到同步反映。并且网络传播和交流的信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图文、视频、现场直播、适时视频交流、隐蔽聊天等,人们足不出户,可以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任何事情。
2.开放性
网络传播的信息不容易受到原有国家、社会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约束。在网上,人们不仅可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就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交流,以增进了相互的了解,还可以有一些和我们传统文化不相适应的西方文化大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对我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它对大学生已经积淀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将产生重大影响。
3.隐蔽性和自由性
网络传播中由于主体可以匿名匿形而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网上说的和做的事情带有一定的隐蔽性,这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社会的控制与约束,做一些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的或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这容易使人们产生“为所欲为”的感觉,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的道德约束,导致如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网络黑客等问题的出现,这样不仅浪费了社会网络资源,也破坏了网络秩序。
4.失控性
正是网络传播的隐蔽性和自由性,导致网络传播信息的失控,一是表现为信息流向的失控,因为网络转播是国际性的,一条信息可以有上万人在查看并传播,没有人能够控制其流向。二是网上污染的信息失控,出于经济、政治或其它目的,网上信息可谓是鱼目混珠,垃圾邮件、病毒程序让你防不胜防,造成网上大量的“信息污染”。
二、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包含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既重智商又重情商的教育。那么,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讨论。
1.网络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有关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其成果,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而且能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开辟一个新领域。
2.网络传播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化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随着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出现,使教育成为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学习,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强化了素质教育中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意识的培养。
3.网络传播有助于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教学可以更方便地实施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性教学,可以提供教师和学生适时交流的互动平台,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教育手段的改变,形成了以学生和教师为共同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教学新格局。这种格局必将有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网络传播增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与文化领域的渗透。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对我国的强大攻势,打着“民主”、“自由”等旗号,肆意歪曲事实真相,颠倒是非,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恶毒攻击和诽谤。由于网上信息更易打上自由、民主和创新的旗号,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极易对涉世不深、缺乏辨析能力的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5.网上精神垃圾对大学生的腐蚀。网络所自有的隐匿、开放、自由等特点,也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出于政治或经济的利益,在网上设立黄色网站,传播色情图片,散布腐朽的思想观点,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
三、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育人环境的影响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以传播的形式得以实现的。网络传播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虚拟的教育环境,它对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网络传播拓展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平台
在以网络传播所构建的文化环境中,大学生既是素质教育的教育者又是素质教育的受教育者,网络传播所带来的跨越时空和地域的便捷和快速的信息和它所拥有的丰富和广泛的资源、,使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平台得以延伸,追求时尚感和差异化、喜欢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无疑是这种崭新而便捷的教育平台最普遍的接受和传播主体。大学生在网上可以自由交流、处理、传播不同地域的文化及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中更注重的心理体验、情感发展等可以施以重要的影响。
2.网络传播改变了大学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素质教育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一种整齐规范的单向传播方式。网络传播的出现,打破了素质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的主客体身份也发生了变化,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开阔视野的自由自在的交往交流模式。在网上各种教学软件、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网上各种游戏软件的广为传播,使教学动态、教学讲义、甚至包括作业和复习均可借助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实现共享和在线操作。网络传播从感觉、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实施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影响。
3.网络传播丰富了大学素质教育中的教师角色的内涵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把传统素质教育中的由教师、学生构成的“人——人”教育系统发展成为由教师、网络、学生三者构成的“人——机——人”的新型教育系统。因此,教师在这一新型教育系统中应重新构建自己的角色。在网络时代,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在网络教育时代,如何利用网络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时代给教师提出的崭新问题。其次是教师应掌握“教育技术”,加强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从根本观念上转变教师对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最大限度的利用多媒体软件、电视录像、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资源为大学素质教育服务。
四、对网络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网络传播对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明显,那么,我们该如何实施网络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营造网上校园文化氛围
网络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必然离不开一个好的网络环境的营造。营造好的网络环境,首先要让学生拥有上网的便利条件。其次,要加强校园网络监督,阻止反动的、迷信的、黄色的垃圾信息,净化自身的网络环境。最后,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应用,校园网的设置应该富有人性化,能对学习者产生很强的亲和力。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规范上网行为
为提高网络传播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确保整个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其次,要制定并向大学生广泛宣传网络道德规范。让他们知道在网络交往中,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和合法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和非法的,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3.培养大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各种网上信息的能力以及大学生利用网络时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网上的信息是良莠不齐的,应着重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来检索、分析和选择网上信息,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决策思维和鉴别能力,养成一种独立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良好习惯。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注意对网络信息资源时的过滤和选择,增强自我约束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其次是积极组织大学生自主开发和编制有关软件和应用网络新技术,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建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侵入。最后是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生活的关系,防止网络上瘾,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身体。
4.制定系统的网络行为准则
必须制定系统的网络行为准则,加强网络环境下的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中素质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追踪正在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深入分析和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大胆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质教育的方法,以构筑起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网络阵地,以此充分发挥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效能。
五、结束语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看到网络传播对大学素质教育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牢牢把握网络传播在大学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来实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孙长忠.试论网络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陈理.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初探.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7).
[3]杨相生.论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宁波大学学报,2003,(4).
本文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网络传播与重庆市高校素质教育研究》资助,项目编号:(0625076)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关键词]网络传播 素质教育 思考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充分感受到“网络”的巨大魅力。大学生是对新知识、新信息最敏感的群体,并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他们正逐渐成为网络传播文化的主力军。因此,网络传播也对大学育人环境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并使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深入认识和探索这种影响的特点,利用网络传播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避免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1.高效性和广泛性
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的地域范围及媒体的表现形式等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大众媒体,它最大限度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全球网上数据库信息总量成倍增长,而且网上的信息以分乃至秒为周期更新,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均能在网上得到同步反映。并且网络传播和交流的信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图文、视频、现场直播、适时视频交流、隐蔽聊天等,人们足不出户,可以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任何事情。
2.开放性
网络传播的信息不容易受到原有国家、社会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约束。在网上,人们不仅可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就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交流,以增进了相互的了解,还可以有一些和我们传统文化不相适应的西方文化大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对我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它对大学生已经积淀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将产生重大影响。
3.隐蔽性和自由性
网络传播中由于主体可以匿名匿形而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网上说的和做的事情带有一定的隐蔽性,这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社会的控制与约束,做一些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的或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这容易使人们产生“为所欲为”的感觉,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的道德约束,导致如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网络黑客等问题的出现,这样不仅浪费了社会网络资源,也破坏了网络秩序。
4.失控性
正是网络传播的隐蔽性和自由性,导致网络传播信息的失控,一是表现为信息流向的失控,因为网络转播是国际性的,一条信息可以有上万人在查看并传播,没有人能够控制其流向。二是网上污染的信息失控,出于经济、政治或其它目的,网上信息可谓是鱼目混珠,垃圾邮件、病毒程序让你防不胜防,造成网上大量的“信息污染”。
二、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包含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既重智商又重情商的教育。那么,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讨论。
1.网络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有关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其成果,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而且能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开辟一个新领域。
2.网络传播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化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随着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出现,使教育成为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学习,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强化了素质教育中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意识的培养。
3.网络传播有助于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教学可以更方便地实施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性教学,可以提供教师和学生适时交流的互动平台,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教育手段的改变,形成了以学生和教师为共同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教学新格局。这种格局必将有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网络传播增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与文化领域的渗透。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对我国的强大攻势,打着“民主”、“自由”等旗号,肆意歪曲事实真相,颠倒是非,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恶毒攻击和诽谤。由于网上信息更易打上自由、民主和创新的旗号,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极易对涉世不深、缺乏辨析能力的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5.网上精神垃圾对大学生的腐蚀。网络所自有的隐匿、开放、自由等特点,也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出于政治或经济的利益,在网上设立黄色网站,传播色情图片,散布腐朽的思想观点,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
三、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育人环境的影响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以传播的形式得以实现的。网络传播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虚拟的教育环境,它对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网络传播拓展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平台
在以网络传播所构建的文化环境中,大学生既是素质教育的教育者又是素质教育的受教育者,网络传播所带来的跨越时空和地域的便捷和快速的信息和它所拥有的丰富和广泛的资源、,使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平台得以延伸,追求时尚感和差异化、喜欢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无疑是这种崭新而便捷的教育平台最普遍的接受和传播主体。大学生在网上可以自由交流、处理、传播不同地域的文化及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中更注重的心理体验、情感发展等可以施以重要的影响。
2.网络传播改变了大学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素质教育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一种整齐规范的单向传播方式。网络传播的出现,打破了素质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的主客体身份也发生了变化,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开阔视野的自由自在的交往交流模式。在网上各种教学软件、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网上各种游戏软件的广为传播,使教学动态、教学讲义、甚至包括作业和复习均可借助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实现共享和在线操作。网络传播从感觉、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实施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影响。
3.网络传播丰富了大学素质教育中的教师角色的内涵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把传统素质教育中的由教师、学生构成的“人——人”教育系统发展成为由教师、网络、学生三者构成的“人——机——人”的新型教育系统。因此,教师在这一新型教育系统中应重新构建自己的角色。在网络时代,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在网络教育时代,如何利用网络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时代给教师提出的崭新问题。其次是教师应掌握“教育技术”,加强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从根本观念上转变教师对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最大限度的利用多媒体软件、电视录像、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资源为大学素质教育服务。
四、对网络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网络传播对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明显,那么,我们该如何实施网络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营造网上校园文化氛围
网络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必然离不开一个好的网络环境的营造。营造好的网络环境,首先要让学生拥有上网的便利条件。其次,要加强校园网络监督,阻止反动的、迷信的、黄色的垃圾信息,净化自身的网络环境。最后,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应用,校园网的设置应该富有人性化,能对学习者产生很强的亲和力。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规范上网行为
为提高网络传播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确保整个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其次,要制定并向大学生广泛宣传网络道德规范。让他们知道在网络交往中,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和合法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和非法的,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3.培养大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各种网上信息的能力以及大学生利用网络时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网上的信息是良莠不齐的,应着重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来检索、分析和选择网上信息,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决策思维和鉴别能力,养成一种独立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良好习惯。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注意对网络信息资源时的过滤和选择,增强自我约束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其次是积极组织大学生自主开发和编制有关软件和应用网络新技术,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建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侵入。最后是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生活的关系,防止网络上瘾,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身体。
4.制定系统的网络行为准则
必须制定系统的网络行为准则,加强网络环境下的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中素质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追踪正在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深入分析和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大胆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质教育的方法,以构筑起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网络阵地,以此充分发挥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效能。
五、结束语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看到网络传播对大学素质教育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牢牢把握网络传播在大学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来实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孙长忠.试论网络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陈理.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初探.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7).
[3]杨相生.论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宁波大学学报,2003,(4).
本文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网络传播与重庆市高校素质教育研究》资助,项目编号:(0625076)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