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伴奏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钢琴伴奏;音乐表演;重要作用
  钢琴作为一种弦乐器诞生于18世纪初的欧洲,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19世纪在欧洲绅士群体中普遍流行起来,成为艺术修养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標志。如今,钢琴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演奏乐器之一,活跃在各类音乐表演舞台上,以其灵活多变的节奏和丰富优美的旋律在音乐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带给音乐表演创作者无穷的灵感来源,也为观众带来音乐表演的艺术享受。
  一、钢琴伴奏与音乐表演的关系
  在现代音乐表演中使用钢琴伴奏的情况非常普遍。一方面.钢琴以其强大的音乐表现力和影响力在各种音乐表演中应用广泛,是大众认知度最高的乐器之一,被称为“乐器之王”: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钢琴以其较简单的基础入门演奏教学为卖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学习钢琴演奏,使得钢琴和人们对音乐的理解联系更加紧密。在音乐表演中如何合理巧妙地利用钢琴伴奏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需要表演者对钢琴伴奏和音乐表演的内在联系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钢琴伴奏的起源发展
  音乐起源于原始时期的劳动生产.甚至比文字的出现还要早。西方音乐文化发展要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巴洛克时期大键琴、小键琴等键盘乐器的成型可以看作是现代钢琴的雏形。钢琴伴奏首先起源于乐器的即兴演奏,随着17世纪艺术歌曲的发展,西方音乐对即兴演奏中伴奏乐器的音量、音色等功能的要求逐渐提高,在此背景下,意大利音乐家克里斯托弗(Bartolomeo Cristofori)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架钢琴。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人们对音乐作品尤其是音乐演唱表演的伴奏部分不断创新。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将钢琴演奏用作音乐表演的伴奏,即钢琴伴奏开始蓬勃发展.之后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钢琴演奏家和音乐家,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就是这一时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者,除贝多芬以外,还有我们熟知的舒伯特(Franz Schubea)、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Chopin)、李斯特(Franz Liszt)等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把即兴演奏作为一种独立体裁,发展出即兴曲,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中就十分重视钢琴伴奏的应用,李斯特还常用即兴的方法表演民谣主题音乐。随着即兴演奏的发展,后期就演化出了钢琴即兴伴奏的形式.通过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以及音乐表演对和声节奏等规律的总结.形成了现在钢琴伴奏的各种理论。近代以来,我国为了音乐文化领域的进步,引入钢琴并以钢琴作为重要的音乐创作工具,在音乐表演中加以实践,促进了钢琴伴奏的发展和应用。
  (二)音乐表演美学阐述
  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种类艺术的创作过程,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就能获得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作曲家写完他的音乐作品之后,必须通过演奏家或者音乐表演者的介入,才能将音乐作品完全呈现出来,从而获得它的艺术审美价值。或者我们可以说,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学是音乐表演者诠释出来的。就音乐作品和音乐表演的关系来说,音乐表演应该基于音乐作品本身,以符合作品特征的方式加以演绎。音乐作品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派别的音乐作品的表演方式和标准也具有多样性。因此在音乐表演中,把音乐作品风格的标准与表演的灵活性相结合,运用钢琴伴奏的方式,以钢琴乐器强大的适用性去包容不同音乐作品类型.可以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此外,表演者在音乐表演中如何阐释作品的意义,需要从音乐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考虑,结合音乐表演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也就是说,在音乐作品的共性特征中,加入表演者的灵感思维和个性体验,既可以丰富音乐表演的层次,又有利于音乐作品审美趣味的提升。
  (三)钢琴伴奏与音乐表演的内在联系
  关于钢琴伴奏和音乐表演之间的联系,音乐表演工作者应该以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认识和分析.理解钢琴伴奏的存在方式和音乐表演的存在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在音乐表演中应用钢琴伴奏的前提。既不能单纯地认为钢琴伴奏只是音乐表演的背景板.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也不能否定音乐表演中各演奏演唱部分配合的重要性,只突出钢琴伴奏的作用。因为音乐表演要呈现出来的作品是一个整体,所以不能把钢琴伴奏和其他器乐声乐的演绎割裂开。在音乐表演中的钢琴伴奏必须从音乐的旋律、节奏、结构、音量等方面配合或引导表演者的演绎,将音乐作品的内容风格、曲调强度等因素把控好,充分调动表演的张力和感染力,增加音乐表演的魅力。在科学认知的前提下,理清钢琴伴奏和音乐表演的内在联系,对于音乐作品的合理性阐释以及音乐表演的具体表现进行科学分析,尊重音乐表演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结合具体音乐表演实践运用好钢琴伴奏,使钢琴伴奏能够在音乐表演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表演者更好地完成音乐表演。
  二、钢琴伴奏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分析
  从音乐艺术的表达效果上看,钢琴伴奏的使用有利于提升音乐表演的整体质量。具体体现在钢琴伴奏可以明确音乐表演的风格基调,推动音乐表演的起承转合,提升音乐表演的艺术境界。重视钢琴伴奏在音乐表演中发挥的作用,要把钢琴伴奏巧妙地融入音乐表演中,创作出优秀的音乐表演作品。
  (一)钢琴伴奏明确音乐表演的风格基调
  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是音乐表演审美的重要范畴.音乐表演风格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理解基础上的个性表达.所以在音乐表演中,风格基调就是整个表演的性格。“风格就是人本身”,类比人类性格,音乐表演的性格就是音乐表演本身,我们可以理解为风格基调对音乐表演的整体表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钢琴伴奏在音乐表演风格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节奏的节拍和速度方面。节奏快慢可以很明显地区分音乐表演的整体风格,例如日本音乐家久石让的作品,在不同的弹奏速度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听觉效果。以较慢的速度弹奏时,适合表现悠远绵长、舒缓优雅的表演情绪:以较快的速度弹奏时,则更适合表现活泼可爱、轻松明朗的音乐表演情绪。钢琴伴奏的不同节拍使用也会体现在不同音乐作品和音乐表演风格中,例如,我国新疆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音乐风格以节奏活泼鲜明的三拍子居多,讲究结构的对称,表达热烈欢快的情绪:而欧洲古典音乐如德国作曲家古斯塔夫兰格的《Dr Kleine Postilion》同样可以体现活泼欢快的表演情绪,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类型。可见将钢琴伴奏应用于音乐表演中对音乐风格基调的奠定意义重大。   (二)钢琴伴奏推动音乐表演的起承转合
  在音乐表演的整个流程中钢琴伴奏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表演的开始阶段.钢琴伴奏为表演者定调以及铺垫表演情绪。在大多数音乐表演中,需要用钢琴等乐器进行音乐前奏的演奏。钢琴伴奏的前奏部分,可以为表演者明确音乐的曲调和节奏,使表演者在演唱或演奏之前预先进入表演状态,顺利融人音乐伴奏。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流动.音乐表演会跟随乐曲的进行产生表演强度或状态的转变,尤其在乐曲的高潮部分,钢琴伴奏要配合表演者情绪和音乐作品的表达形式进行弹奏强度和节奏上的调整,帮助表演者将乐曲的表演效果达到最高潮。在高潮部分前后两段对称结构上,钢琴伴奏可以通过不同强度或不同音调节奏的演奏辅助表演者完成音乐作品高低起伏的过渡衔接,使整个音乐表演的过渡流畅清晰,衔接自然合理,提升音乐表演的整体呈现效果。例如,李斯特的《爱之梦》这首音乐作品在表演过程中,前后两部分的音乐风格有明显变化,前半段较抒情,后半段情感较浓烈,钢琴伴奏要控制这部分节奏转变的过渡,为后半段表演做铺垫。由此可见,钢琴伴奏在音乐表演中怎样进入,怎样持续,怎样转变以及最后怎样收尾对于表演感情变化和音乐性的起承转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钢琴伴奏提升音乐表演的艺术境界
  音乐艺术在表演中要体现艺术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境界。很多表演艺术家和音乐表演者在表演时十分注重艺术的形神塑造,钢琴伴奏在表达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被灵活地运用到乐曲、表演以及艺术境界追求的各个环节,帮助表演者提升音乐表演的艺术境界。钢琴伴奏把有组织、有规律的节拍、节奏、速度、音高等音乐乐曲元素,同音乐表演者的表演效果相结合.演绎出不同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的音乐作品。音乐界流传着“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或“音乐无国界”的说法,的确,音乐艺术主要通过声音艺术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在音乐表演效果上,就是带给听众艺术审美上的享受。钢琴伴奏在音乐表演艺术塑造中.可以利用各种演奏技法为表演者提供足够灵活多变的施展空间,同时也带给观众或听众更多的音乐体验感受。例如,中国古典音乐技法美学中注重虚与实的结合,钢琴伴奏可以借鉴这种音乐美学概念,在“虚”的表现方式上,以无声胜有声的演奏技法作停顿处理,为音乐表演留白,同时也为听众提供宝贵的回味空间,提升音乐表演的艺术表现力。《月夜》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的停顿处理,使乐曲慢板转快板的衔接显得非常自然,好像紧要关头的深呼吸,为整个表演注入了更多的美学韵味。
  三、钢琴伴奏在不同种类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音樂体裁按照表演条件分,有器乐、声乐、歌剧、舞剧、歌舞等种类,在不同种类的音乐表演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都有具体体现。在声乐表演中,钢琴伴奏可以突出人声演唱的魅力;在器乐表演中,钢琴伴奏是衬托红花的绿叶:在歌剧表演中,钢琴伴奏是穿插其中的重要指引。在音乐表演中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对于提升音乐表演水平十分重要。
  (一)钢琴伴奏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体现
  声乐表演是音乐表演最重要的种类之一。声乐表演要求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地对乐曲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即前文提到的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介入,继而有创造性地演绎音乐作品。所以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扮演着音乐表演的最重要角色,演唱者的演唱风格、声音条件、演唱能力以及对歌曲内涵的认知理解和表达是表演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声乐表演中依然不能忽视钢琴伴奏的重要性,因为对于演唱者来说,需要钢琴伴奏来表现乐曲作品的风格基调.演唱者需要在钢琴伴奏所营造的音乐氛围中酝酿歌曲的演唱情绪,也需要根据钢琴伴奏在乐曲不同阶段的引导和过渡部分调整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此外,对于演唱者来说.在演唱过程中难免出现临场发挥和演唱失误的状况.钢琴伴奏可以及时对这些音乐表演现场的意外状况进行修正和补救。例如,在演唱普朗克《爱的小径》这首作品时,演唱者和钢琴伴奏配合难度较高,钢琴伴奏在演唱速度变化较复杂的段落可以适当地调节弹奏速度,配合演唱者的演唱状态完成表演。
  (二)钢琴伴奏在器乐表演中的重要性体现
  器乐表演现场使用钢琴伴奏在多数情况下会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西洋乐器如小提琴,不管从音色还是演奏风格上,都比较适合使用钢琴伴奏来达到演出效果。在小提琴演奏中使用钢琴伴奏,始终要让小提琴的演奏占据整场演出的主导地位.钢琴伴奏在音色方面天然的适用性服务于小提琴的演奏。钢琴伴奏可以弥补小提琴音阶上的不足,使演奏的呈现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此外,在小提琴表演中使用钢琴伴奏有利于小提琴演奏者对音准的把握和音乐情感的表达。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时,钢琴伴奏的存在仿佛神来之笔,为乐曲增添了丰富的感情基调,令小提琴的发挥更具艺术感染力。除西洋乐器外,我国民族乐器表演近年来也通过使用钢琴伴奏来表现民族乐器独特的魅力。钢琴伴奏在器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音准引导、音色配合和情感表达的丰满程度上,可以有效帮助演奏效果和艺术表现力的提升。
  (三)钢琴伴奏在歌剧表演中的重要性体现
  歌剧以其独特的演出形式可以类比戏剧,对整场演出的舞台音乐背景、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有综合性要求。在歌剧表演中,表演者需要把自己的唱段与伴奏相结合表现戏剧冲突,钢琴伴奏在歌剧表演中的使用经常贯穿始终。首先,钢琴音量的控制需要结合剧本中具体情境作调整,用来配合不同表演者的不同角色人物塑造,而根据表演不同角色的演员唱腔的不同.钢琴伴奏也需要在具体桥段中控制音量,表达相应的或抒情、或热烈、或紧张、或伤感的人物情绪。其次,在歌剧表演中表演者的临场发挥需要背景音乐的配合.因为现场表演的细节处理不可能保持完全一致,表演者会由于各种原因对表演进行局部调整,钢琴伴奏在整场演出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钢琴伴奏基于演员的现场表演和演唱,自由灵活地调节伴奏速度和强弱转变,与表演者配合完成演出。另外,歌剧的前奏和问奏部分可以使用钢琴伴奏,在表演者表演之前进行气氛渲染和环境铺垫,提高整场演出的完成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表演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表演的各个环节。对于音乐作品本身来说,钢琴伴奏从音准和基本旋律等方面为表演定调,是音乐表演顺利进行的基础:对于演唱或演奏的表演者来说,钢琴伴奏利用演奏节奏、速度的调整和音量强弱变化的控制帮助表演者在具体细节和重要节点上正常发挥,提升音乐表演的感染力:对于观众或听众来说,钢琴伴奏的间奏独白或配合表演的背景衬托,大大提升了整场演出的呈现效果,让人们感受到音乐表演带来的艺术美感。
其他文献
[关键词]马思聪;民族化;小提琴音乐  马思聪作为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家,他开创了一条小提琴“民族化”的新思路,改变了我国音乐文化落后的现状,将我国的传统民歌与西方作曲技术巧妙地结合,在调式、和声、对位、配器等多方面做了改革与创新。马思聪注重对音乐艺术形象的刻画,他尝试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与自己的创作相融合,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色彩,又使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一
[关键词]《奥赛罗》;种族歧视;救赎与消亡;文化价值观  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话剧,脚本作者是意大利作曲家、剧作家包依托。与话剧的四幕结构相同,但在“场”的安排上,歌剧则大大的压缩了,简化文学结构,迎合歌剧抒情特点。此部歌剧中,戏剧的发展主要由摩尔人奥赛罗、善良的苔丝狄蒙娜和贪念狠毒的亚戈构成。笔者试从新的视角剖析讨论不同戏剧人物,对主人公奥赛罗的戏剧导向作用。“善”即是拯救
芬兰作曲家让·西贝柳斯是北欧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为芬兰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代表作《芬兰颂》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鲜明的民族主义特色.本文从西贝柳斯民族主义精神的形成基础和探析《芬兰颂》的创作环境、基本情绪、精神象征两个方面论述西贝柳斯的民族主义精神.
[关键词]主旋律歌曲;艺术歌曲;创作机理  一、背景介绍  (一)主旋律歌曲历史背景  1.主旋律歌曲的概念  “主旋律”是一种音乐术语,是指一部乐曲的主题旋律。在国务院电影局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会议上提出的“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中被首次提出。  首次提出时就明确表明它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作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旋律。我们的主旋律必须反映
[关键词]《我住长江头》;青主;诗艺;乐艺  一、创作背景  北宋词人李之仪(1048-1117),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又称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山东)人。李之仪才华出众,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相传《我住长江头》是李之仪写给红颜知己杨姝的传世佳作。  青主原名廖尚果,祖籍广东惠州,他在30年代初创作了32首歌曲和67篇音乐文章,以及《诗琴响了》《乐话》《音乐通论》等著作。青主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国文化基奠一国艺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个性鲜明的、独特的歌剧艺术文化,儿童歌舞剧正是中国歌剧的启蒙,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真正的歌剧,但对中国探索歌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儿童歌舞剧不仅被视为儿童音乐教育的范示,也为中国歌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在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如此中国歌剧在成长的道路上仍然是崎岖坎坷.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歌剧的快速发展与我国传统戏曲民歌的磨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歌剧.笔者以黎锦晖先生
[关键词]曲式分析;教学;技术性;意识;作品;人才培养  曲式分析课程在不同院校又称之为音乐分析、曲式、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名称,无论称谓如何,该课程的内容都是以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各音乐元素的组织逻辑与方式、程序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结构的辨识能力以及了解音乐的构建方式。音乐结构之于音乐表演关乎着主题的处理、音乐的呼吸、音色的处置、力度的控制、节奏的把握、情感的表现等音乐意义表达的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歌艺术;传承困境;对策  少数民族的民歌主要来源于群众人民的实际生产生活,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少数民族的民歌艺术具有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意义,但目前,少数民族的民歌艺术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而民歌艺术发展传承遇到了困境,往往会导致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遇到一些问题,从而使得整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了目前少数民族民歌艺术传承过程遇到的困境,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演唱技巧;特征  从题材与形式上来分析.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的艺术歌曲之间存在共同之处,两者都是通过诗词的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与意境,而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诗词主要是通过吟诵的方式进行演唱.本身就具有韵律与节奏感,音乐主要是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传承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主要代表有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作曲
[关键词]声乐技巧;声乐演唱;作用研究  声乐演唱是声乐课程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对表演者也有着很高的专业要求。表演者在进行声乐演唱前,除了要对作品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刻解读以便更好地揣摩心理变化外,还应该进行声乐技巧的合理运用与练习,这样才能够带给观众好的视听感受。在声乐演唱中灵活运用声乐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演唱者轻松完成作品演绎,也可以提升整个演出的流畅性。因此,声乐技巧是促进声乐表演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