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文本研读课型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976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谈了笔者对文本研读课型的实践与思考,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文本研读;课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19
  筆者所在学校从2008年开始学课堂教学改革,八年来已经硕果累累。在原来的137教学模式基础上,又提出了大单元教学,全面推行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这种以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展示、反馈为主要流程的自主学习模式重在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和自我展示的表现欲,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把课堂交给孩子。一次,笔者所在学校将高中三年的原有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按单元进行学道的编制,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学道质量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们的大单元教学有多种课型,教师往往偏爱实战演练和问题探究,而忽略文本研读,但实际上对课本的研读在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根本依据是课本,而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的自学是通过阅读相应的书本完成的,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对课本的利用率上可谓低到了极点。笔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问题:
  其一,没有阅读的习惯;学生对地理往往只注重做题,习惯从背诵出发解决一切问题,对概念理解或是空间想象的条件却不够重视,看书的目的最多就是找例题或者是背诵课文。这种错误的习惯是有悖于《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
  其二,没有掌握地理的特点;有些学生课本看得不可谓不多,条条杠杠也划得不少,要是问他看懂了吗,他也会回答说看懂了;但一旦要他应用的时候就显出很多问题。拿学生的话来说就是:“看看都懂,就是不会做”。那么,他们是真的看懂课本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学生对地理课本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以前的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习惯上,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一直到他们进入高中以前,妈妈和教师所给他们的读物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即使有一些科学方面的,不是科普文章就是科幻小说,这和自然科学文献似的地理课本有天壤之别。学生对于《地理课程标准》中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的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无法做到。
  其三,不能理解课文中的精义。科学的文章是非常严谨的,有些谴词造句可能是不可替代的,而学生往往不能分辨这个词和那个词在科学上含义的区别,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另外,一篇教材总有其中心和思路,而知识总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有序地联系在一起,而这恰恰是学生往往不能理清楚的,这样虽然看了几遍书,其中的精义并没有深刻理解,知识也就不能很好地消化。因此,对于《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这一能力不到位。
  那么,对于上述问题,如何让学生重视文本研读,如何实现高效地阅读,我们的文本研读学道质量、我们的文本研读课堂效率就成为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地方。
  首先,理清文本的主要脉络并构建本单元的思维导图,这需要学生通读课本;主要是把即将学习的内容读一遍,大概了解一下本课要讲的有什么概念和要点、是有什么作用等。我们在思维导图栏目可以给学生一个基本框架,其余的由学生来补充。这样做会几个好处:首先,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本就知道本节的重点,不至于有知识的遗漏,而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心中有数,没有恐惧感。下面,笔者举例说明: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文本研读学道的思维导图:
  我们把它录制成微课,时间控制在两分钟内进行讲解。
  其次,要求学生对一些重要的语句进行朗读或背诵,学簇内同学之间互相检查;在学道编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重难点,安排学生对某些词句、章节做进一步的重点阅读背诵,从中“咀嚼”、体会其中的道理,在通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样,在上述一单元中,上课过程中可要求学生着重朗读背诵下一段:
  “在大多数实际问题中,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课,水的利用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水也是人身体所需的重要物质,因此需要学生学会理论、学会画图和读图能力,是学生真正的理论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学好货学会地理。”在课文中,提出了“淡水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对这句话就要细细品味。一方面可以加强知识的系统和连贯,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水循环示意图来理解抽象的语句。在做完后面的生活实践运用后可以再次回到“效果相同”进行印证。
  通过学道点评列出学生预习的情况并列出学习目标如下:
  让学生明白自己问题的同时明白这节课的重难点。
  第三,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中一问题解决为核心以簇为单位,两人学习小组,四人学习小组,六人学习小组解决学道中的问题,最后聚焦大家都不会的问题来进行教师的指导性讲解。下面是学道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第四,学生预习完后通过对学、群学、簇学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学生以簇为单位进行评价,一个簇8个人,评出等级为3A、3B、1C、1D。最后自习时间教学反思十分钟。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教师,作为教学专家,应该善于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泽州一中 048000)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代教育的逐步推进下,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挑战,教学方法需要创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要务。初中体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今拓展训练成为现代初中体育教学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它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帮助学生提升了团体合作能力,为其以后人生道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铺垫。本文在简要介绍拓展训练的同时分析了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摘要:本文针对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82  当今我国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
摘要:纵观七年级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到七年级阶段英语学习的过程,两极分化明显提前。本文从学生的心理主观变化、环境客观因素、师资和教材四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两极分化的形成原因,清晰地展现了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原因从环境、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些对策,从而实现真正的中小学衔接,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两极分化;剖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完美”只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把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和谐地实施运用,以达到有效的、创新的教学局面。事实上,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完美”是很难实现的,是理想,是境界,我们可以追求“完美”,但要以“科学”作路标,以“真实”为前提,更不能回避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缺”,这种“有缺”,当我们用智慧去解读、处理时,也会成就另一种“完美”,一如那
摘要:任务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探寻怎样连接教学、社会和学生认知的实际问题,深思教学实际中教育形式采取的合理性,继而寻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形式与方法;初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09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涉及到学生会意,发挥学生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教学方
Abstract:This essay mainly states that as teachers,we should develop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author hopes that it will promote our English teaching more effe
摘要:本文结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这节课,具体讲解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这一节的背景分析入手,阐释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在课堂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以问题导学的形式通过在情境中创设问题,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设置一系列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发现认知上的不足,并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基础部分,在充分利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分析得出新概念;重难点部分,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应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施新课改教学,从而使我们的政治教学有新的面貌。同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期给同仁带来启示,增加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关键词:思想品德;新课改教学;实施策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15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笔者在教学实
摘要:红色歌谣是特殊历史阶段的文化产物,具有鲜明的特征。它形象地描述了革命阶段老区的军民生活,并且在当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益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不论在当时用于宣传革命,还是当下力求赣南苏区振兴,亦或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红色歌谣都存在显著的革命教育意义。  关键词:红色歌谣;苏区;历史;现实价值;人文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
2002年,笔者从一个乡村学校调入东门小学.在这个百年老校中,笔者充分感受到教研的无穷魅力,以及给笔者带来的帮助和巨大变化.心有所感,随心流泻.“教研”,如一个时髦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