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层次 流畅说理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123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通过设置论层(分论点)来对中心论点加以切割、分解,从而将议论引向深入的做法,已经在“基础等级”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能再向前走一步,将“切割、分解”能力提升至“整合”能力,在理清、理顺论层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揭示出事理发展的某种“必然”,就可以在“发展等级”上再进一步了。那么,怎样才能把论层有机地整合起来呢?其基本方法有如下四种:
   一、事理逻辑贯通法
   事理逻辑就是人、事、物演变、发展的内在原理、规律、机制等。整合论层,必须遵循事理逻辑。只有这样,才能使论证思路保持事理上的贯通。此法注重的是“神(思想内脉),”可谓“大道无形”。请看梁明成《做将天顶起来的高个子》一文的论层设计:
   增强全社会的担当意识,已刻不容缓。(第一段)
   ①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第二段)
   ②担当需要一个人有果敢的勇气。(第三段)
   ③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过硬的实力。(第四段)
   也许担当正是疗救当今社会诸多弊端的一剂良药,那么,就让我们涵养品德,蕴蓄勇气,历练实力,一起来做那个将塌下来的天顶起来的“高个子”吧!(第五段)
   论层①中的“品德”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担当之“心”,“想不想”担当。一个人连担当的“想法”都没有,他是不可能去担当的。论层②中的“勇气”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担当之“胆”,“敢不敢”担当。一个人心里虽然“想”担当,但如果没有这个“胆”,他也是不可能去担当的。论层③中的“实力”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担当之“力”,“能不能”担当。一个人虽然有担当之“心”,也有担当之“胆”,但如果没有担当之“力”,也是担当不“起”的。该文从心、胆、力等三个层面对担当进行了深度的剖析,清晰地画出了担当的事理逻辑路线图,不仅让人“信”,而且让人“服”。
   二、推断顶真相扣法
   论层是几个论断,它们在表述上呈现出“前一个论断结尾的词语是后一个论断的起头”的顶真特点,此法可以将几个论断在逻辑推理链条上环环相扣的关系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请看惠辞章《败,也要败出仪式感》一文的论层设计:
   冷不丁一个“金扫帚奖”砸在头上,演员们难以接受也可以理解。把别人的失败弄得这么隆重是不是有点不太人道?可能会有点儿,但不可否认,这种有仪式感的失败才更能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第一段)
   ①万众瞩目下的败,才有仪式感。(第二、三、四段)
   ②有仪式感的败,才更有痛感。(第五、六段)
   ③有了痛感的败,才会有改变。(第七、八、九段)
   背不起十字架,就戴不起皇冠。为此,败,也要败出仪式感!(第十、十一段)
   该文用三个呈现出顶真特点的论断,展示出从“万众瞩目→仪式感→痛感→改变”的严密推理过程。让人既洞察举办方的良苦用心,又深味对获奖者的深远意义。
   三、过渡语句勾连法
   用过渡性语句将前后两个论层有机地勾连起来,并运用关联词语或阐释性语句来表明或揭示它们在事理逻辑上的联系,此法可以将几个论层链接得更加平滑。请看邱瑾《成事之要》一文的过渡语句设计:
   我认为,成功不仅仅要有坚持的精神,还要有探索的头脑和创新的意识。(第一段)
   这足以证明,只要有坚持的精神,你就离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不远了。(第二段)
   光有坚持的精神还不够,你还要有探索的头脑。(第三段)
   然而,探索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再聪明的人也会有遭遇瓶颈的一天。这时,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第四段)
   成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我们只有拥有了坚持的精神、探索的头脑和创新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取得成功。(第五段)
   该文用两个过渡句将三个论层(成功要有坚持的精神、探索的頭脑和创新的意识)串联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有机整体。第一个过渡句运用的是关联词语“光有……还不够,还要……”,它表明两个论层之间是顺承关系;第二个过渡句运用的是阐释性语句“探索……重要”,它表明两个论层之间是递进关系。
   四、名言名句收拢法
   在积累的素材库中,搜索出一则包含几个论层要义的名言名句,然后用之将几个论层收拢起来。此法既可得名言名句至理,又不露斧凿之痕,妙手偶得,让人击节而叹。请看赵东《靠自己的羽翼飞翔》一文的名言名句设计:
   只有挥洒自己的汗水获得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第一段)
   没有一个人不是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艰苦地奋斗取得成功的。(第二段)
   若想成功,也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这样往往效率低下,事倍功半,所以要想成功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第三段)
   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的秘诀就是艰苦劳动加上正确方法再加上少说空话。真正瞄准了成功的人是走直线的,目标就是他们的终点,路不会多绕,话不会多讲。所以要想成功就不要多做“额外功”,要尽量使自己的“摩擦阻力”为零。(第四段)
   没有人生来比别人优秀,记着那是努力来的结果。坚信,成功靠自己。(第五段)
   作者巧用爱因斯坦的一则名言,将三个论层(成功要靠勤劳的双手艰苦地奋斗取得,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收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
   能切分,议论才能更深入;能整合,说理才能更合乎逻辑。相信以上四法一定能激发你的写作智慧,引领你把论层整合得更严密,把事理阐述得更通畅。
其他文献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①高低六代宫。  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小序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作《黍离》诗。②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③江豚:《南越志》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考
期刊
2018年4月,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在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上征服了無数观众,一举斩获“最受欢迎的海外影片”奖。以国粹和最新电影科技“3D全景声”相结合,将电影逻辑和京剧审美独特地贯穿于唱念做打之中,既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回应了现代社会关切,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同。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魅力,只要创新方式、创新表达,就能穿越时空,焕发新的光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期刊
◎〔唐〕胡 曾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项 羽  ◎〔清〕郑板桥  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  背景  一览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与叔父项梁起兵吴中,梁败死,籍继为将,大破秦军。鸿门一会,不听从范增的建议,纵放刘邦归去,造成楚汉对峙的局面。后自立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天下,
期刊
2019年1月3日,一张清晰的月背影像图“刷屏”各大媒体。这是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由我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拍摄,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   那一天,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高光时刻。月球,曾寄托人類无数的想象,它是与地球距离最近的天体,也因此成为人类深空探测的起点。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期刊
据说,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我尊敬这种人,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这种评价,其实强调了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的理念,非常值得深思。   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
期刊
回看上世纪七十年代,每个人都会自问是否世界變化之快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认为,是因为就像视频如暴风雨般摧毁广播一样,现在是书籍面临智能手机的突袭,可能节节败退的局面。当固有的结构颤抖,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有所变化,就像广播对我们长辈的意义,传统的书籍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现在处于深渊边缘。   过去发生过这种变化,但从未如此快速。以电子设备的耐用性为例:5年后,它们已经过时。这是年轻人自然接受
期刊
“這样看戏真有意思”“戴上3D眼镜就像进入了全新的世界”“600多个座位的剧场,坐在倒数第二排看基本没有距离感”……日前,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携3部3D戏曲电影,京剧《曹操与杨修》、昆剧《景阳钟》、越剧《西厢记》进京展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与普通电影相比,3D电影与戏曲似乎更配。一方面,它将传统戏曲演绎得更加传神。传统戏曲讲究唱、做、念、打,尤其是“打”,它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格斗场面的艺术化
期刊
特点一命题材料上,矛盾性情境:情境矛盾,问题对立   任务驱动作文题,总是先设置矛盾性情境,给出对立性问题。然后,要求考生围绕矛盾话题,深入探讨,分析争议,表明解决问题的看法;针对对立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分歧,提出处理事情的方案,从而在研究矛盾中,加强辨析思维;在处理对立中,强化理性表达。如作文题:   一位女教師发现所教班里有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品
期刊
法点拨   取舍整合型任务驱动作文,一般要求考生围绕写作任务,根据题目要求,取舍材料中的内容,由“此”及“彼”形成有机的关联,或谈认识,或写思考。考生可围绕所选择内容,或呈现认识,或思考问题,以唤起个性思考,展示个性才情。这种类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融理性化、辩证性思考和个性化、人文性畅想于一体,考查角度广,考查余地大,诸如考生整合信息的能力、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等等。当然,不管考
期刊
从2018年12月8日成功发射,到2019年1月3日成功着陆,嫦娥四号落月之旅历时27天。相比之下,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当月14日即成功着陆,仅历时13天。   同样是落月,为何嫦娥四号比嫦娥三号多飞了半个月?科研人员希望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时,所在的区域时间恰好是“白天”,以此可得到充分的太阳光能展开工作。   不过,嫦娥四号第一次近月制动后,轨道面到着陆区上方时,已是着陆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