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题解题指津与典型错例指正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阅读题的解答,要通读全篇,品读细节,把握作品描述的基本事实和人物的角色关系,进而依情节推进分析主要人物的品性、情感和关键事件的关系,同时明确小说的主旨和结构特色。简而言之,要树立整体意识、文体意识、语境意识、细读意识、思辨意识、问题意识等六种意识,遵循从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以问题引领细读品析、以整合梳理深度探究的阅读步骤。
  关键词:中考试题;小说阅读;解题指导
  梳理近八年嘉兴市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题,发现有五年考查的是小说阅读。省内外其他地市的中考卷绝大部分也考查了小说阅读。近年来浙江省中考《考试说明》明确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要考查要求是阅读中的理解、筛选、概括、解释、鉴赏、探究等能力。具体的考查目标为:整体感知,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作出评析;主动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拓展对作品的认识。小说阅读考查往往指向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命题主要围绕“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结合全文,评价作用”“理解题目,多元探究”等方面设题。
  2016年嘉兴市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选择了一篇获奖微型小说《喊魂》命题。该小说作者以“喊魂”为关键事件,通过“我”极力探寻是否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这一身世之谜,展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娘的形象呼之欲出,博大无私的“娘心”撼人心魄。试题重点考查对作品情节和情感脉络的概括梳理、对语言表达的品味、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对情感的体验、对艺术构思和深刻意蕴的探究。
  一、原题回放
  喊魂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片子咋甚?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爱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同娟子躲在屋后吃冰棒,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赶紧和娟子一起从后院门溜了。
  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
  我很难过。整个下午,我躲在潘河里,玩水、摸鱼……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
  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发烧,说胡话。连着几天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
  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
  “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
  娘信以为真,就和“三相公”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
  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
  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
  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伢子也就没命活了。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捡来的野伢子!
  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
  那一夜,娘的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
  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那天,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嘻嘻……
  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喊: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爹那天在潘河下游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
  娘在院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划划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了!因为娘听“三相公”说,就算不是亲娘,只要娘心在,魂魄都是能喊回来的。
  (选自《大观<东京文学>》2016年第01期,略有删改,作者:徐建英)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及二丫的心情。
  村人告知身世时不信→
  →得到娘确认后高兴 → 大丫取笑时气愤→
  →娘为“我”喊魂时感动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大丫、二丫的话同中有异,作者这样写有何意味?)   3.结合全文,简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4.文章为何以“喊魂”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注:文中方框和阴影部分为解读需要所加)
  二、解题指津与典型错例指正
  (一)第一题:整体感知,梳理要点
  1.解题指津
  本题考查要点概括。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并概括要点,寻找并把握人物情感态度变化的轨迹。
  【答题要诀】首先,审清此题两个要素是关键,一是“情节”,一是“心情”,缺一不可。其次,要按照行文的顺序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梳理,捕捉文中有效信息,并作圈点勾画,如文本中的框出部分;或作出相应的概括。落笔表达时参照所给形式,做到前后一致。
  2.典型错例指正
  错例1:①怀疑身世去问娘;②得知真相后发烧。
  错例2:①询问娘自己的身世的好奇;②拿大丫新凉鞋兑冰棒的开心。
  第一例“问题意识”欠缺,题干关键词“问”的是“情节”及“心情”两方面,但“答”缺少“心情”部分,也忽略了所给部分的范例,答题针对性不强,不合要求。第二例对文本所述基本事实和人物情感态度的关系把握不准。“我”是不是爹在潘河叉鱼时捡来的,湖村人说、大丫说、娟子说,甚至娘也说“我”是捡来的,这令“我”困惑、怀疑、难受。大丫没事时总是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于是,“我”一气之下把大丫的新凉鞋换了冰棒吃,那种“不亦乐乎”也非孩子真正的开心,而是她极不开心的报复解气,所以“拿大丫新凉鞋兑冰棒”也只是“大丫取笑时的气愤”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①众人多次说后疑惑;②娟子告知真相后难过。
  (二)第二题:品味语言,感受人物
  1.解题指津
  此题考查语言品析,人物形象感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这类题体现了这一考查内容,也是常见的重点题。第一小题意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神态描写对人物刻画所起的表达效果。第二小题意在因言探意,理解作者匠心所在。
  【答题要诀】抓住加点词语或关键语句,从写法、内容、用意三个层面品读,即“怎么写的”“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当然需要学生沉浸文本细读,将人物形象置于特定情境中,伴随情节的推进、角色的关系、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或品性,从而挖掘出语句背后的深意。如题(1),要明确此处描述的对象——娘、表达的方式——神态描写、这些神态反应的触发点、神态背后的心理轨迹、神态变化和语言背后的意图,这样层层品析探究,娘的良苦用心自然就能品悟到。还要能透过语言的表层意思思辨其中的深意。文学作品的阅读一定程度上为隐性阅读,其主题往往隐藏在语言的背后,文面上的意思只是冰山一角,需要学生顺藤摸瓜,深入理解内在的情感与思想。如题(2),大丫、二丫的话语文字上几乎一样,但言同意异,这是需要读完整篇文章后悟出来的。二丫的话既体现了二丫经历了“喊魂事件”后的释然,也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待非亲生孩子胜似亲生孩子的温情大爱,意味深长。
  2.典型错例指正
  错例1:(1)加点词语写出了娘当时的真实反应,表现了她对“我”的关爱。
  错例2:(2)大丫在刺激、取笑二丫;二丫不甘示弱,是在回击大丫。
  第一例空泛,笼统,跳跃。或许考生已读懂文本,但答题时没有贴着文本一层层分析,没有将思路完整表达,囫囵吞枣。第二例显然未能读懂文本真意,只是简单地从孩子玩闹的角度去看大丫、二丫的这些话语,未能随情节推进一步步去揣摩作者在文中反复安排大丫说、二丫不同反应的意图。
  【参考答案示例】(1)“怔了一下”是因为娘对“我”这个问题感到突然(没有思想准备),“神情很不自然”表现娘的尴尬。“哈哈大笑”是娘掩饰自己尴尬的一种方式(给自己思考回答二丫问题的时间),同时也是娘的一种策略,正话反说(玩笑话),使“我”在娘与别人一样的玩笑中,相信自己是亲生的。这样写,突出表现了娘呵护二丫的良苦用心。(2)大丫的话纯粹是玩闹取笑;二丫的话除了玩闹取笑,另有深意。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亲生也罢,非亲生也罢,在家中、在父母眼里,“我”与“大丫”地位完全一样,受到的关爱完全—样。
  (三)第三题:结合全文,评价作用
  1.解题指津
  此题考查语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此类考查题也十分常见,往往需要兼顾结构评析和内容主题评析,而且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结合全文”很关键,需要学生阅读时有整体观和逻辑关联推理能力,在连读中评析发现,作出解释。
  2.典型错例指正
  错例1: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错例2:写出了当时爹把“我”从河边捡回的情景。“扔”“鱼都顾不上要”体现了“我”在爹心目中的重要性,为下文作了铺垫。
  第一例答题术语化、公式化,缺少与语境内容的紧密关联。第二例未能理解题意要求的“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子的作用”,应该将画线句子置身到整个行文中去考量其作用,不能拘泥于画线句子本身。
  【参考答案】这个场景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引出了“我”的身世之谜;为下文“我”探寻是不是亲生这一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与结尾部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自然而圆润。
  (四)第四题:理解题目,多元探究
  1.解题指津
  此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理解。一般而言,对小说标题的理解需要结合文本整体内容、小说主题和结构艺术,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多元解读。
  【答题要诀】强调文本细读基础上的再综合,重回整体阅读,走向深阅读。当然,此“整体阅读”与初阅读时的“整体阅读”是得到螺旋式上升的。答好此题,需保证阅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维的广度即体现整合的全面性,思维的深度即体现对主旨的多元有序的把握和由具体、感性到抽象、理性的提炼。如由一件物到一个人、由一个人到一类人、由一件事到一个时代、由事件到情理、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由散到联、由文本到生活,等等。   此题需要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文化、文本主题、结构匠心作多元思考,多层面阐述。可以特别抓住“喊魂”两字,特别关注原文阴影部分的文句加深理解。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此题很能显现出学生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的高下。
  2.典型错例指正
  错例1:小说大量笔墨写“我”因为身世所困丢了“魂”,娘不顾一切为捡来的“我”“喊魂”的故事,“喊魂”是本文的核心情节,表现了娘对“我”的关心爱护(浓浓的母爱),还表现了“我”的感恩。
  错例2:因为“我”失了魂,娘在“三相公”那儿找到了法子,没日没夜地为“我”喊魂而拉伤了声带。“喊魂”一题写出了“我”对娘的感动与爱,以及童年的回忆。还写出了娘的善良无私的形象和对“我”这个捡来的孩子的爱,前后照应,很有创意。
  第一例阅读思维不周全,单线推进,不及其他,太单薄,未能把握住优秀小说深刻丰富的内蕴和标题与文章结构艺术等方面的关系。单就人物和主题方面而言,我们还原人物的身份,我是“爹”捡来的孩子,那么就不能只是单纯地将娘对“我”的这份爱解读为母爱,它是超越了骨血交融的亲情母爱的博大无私之爱。小说的主题是需要读者通过读得到的情节、人物、环境去提炼升华的,如果就事论事,就人论人,那是极其狭隘的。第二例表述凌乱无序。这也是答这类开放题的大忌。
  【参考答案示例】因为“喊魂”是小说的关键情节,不可或缺;“喊魂”是一种民间习俗,使小说具有神秘色彩,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同时,借母亲喊魂表现对待非亲生子女,“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母子情深;另外,作者借文中娘为捡来的野伢子的“喊魂”,歌颂中华文化伟大的包容心及人世间博大的爱。
  三、小说阅读题解题的一般思路
  小说文本阅读解题,要通读全篇,品读细节,把握作品描述的基本事实和人物的角色关系,进而依情节推进分析主要人物的品性、情感和关键事件的关系,同时明确小说的主旨和结构特色。简而言之,要树立六种意识,即:
  整体意识——通读,总览全篇,整体感知;
  文体意识——依据小说体式把握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和结构;
  语境意识——紧贴文本,关注细节,联系上下文,尽量还原分析;
  细读意识——抓细节处、呼应处、反复处、留白处、矛盾处、标题和首尾处等品味探究;
  思辨意识——多元有序地解读,由形式到内容到主题,由表浅到深入,由单点前行到多点关联,由显性、感性到隐性、理性,由文里到文外;
  问题意识——明确考点和考题指向,以“问”求“答”,力求思考的针对性和答题的规范性。
  在考场中,我们通常遵循以下阅读步骤:从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以问题引领细读品析,以整合梳理深度探究。具体而言:一读,整体感知,圈点勾画;二抓,小说要素,关键词句;三析,内容主题,结构技法;四悟,品味语言,体悟情理;五理,整理思路,有序表达。
  (责任编辑:陈玉赛)
其他文献
摘 要:2016年各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较多地指向当下“我”的生活世界,较少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以及自然世界;较多地指向经验世界,较少指向想象世界;较多指向“小我”世界,较少指向“大我”世界。部分试题的叙述视角存在着基于成人立场的问题,部分试题的题目过于煽情,不能从写作对象、写作的主要事件等角度表达。  关键词:中考作文题;命题形式;价值取向;叙述视角;表达方式  2016年全国的中考作文题,在
期刊
当前社会给予乡村记忆的关注度越来越多,揭示了国家、社会学者对于乡土社会的重视。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乡村记忆如何传承与延续、乡村记忆的建构以及其内在的传承机制的变迁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旨在借助这些研究成果来研究乡村记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新的转变趋势也就是乡村记忆向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方向转变,这种趋势的转变需要学者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更加注重身体实践中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感受,对众多民众细小甚微的日常生活实践给予更多的关注,身临其境地感受普通村民的生活实践逻辑以及其对乡村记忆的重大意义。同时这样
摘 要:学生对怎么学文言文缺乏相应的认识与一定的训练,语文教学应加强“怎么学”的研究与实践,让“怎么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文言”“文章”“行文思路”的“怎么学”而言,“推测读”“对比读”“还原读”是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怎么学”;教学内容  向学生询问,文言文应该怎么学,学生大都回答“多记文言字词”“多背文言文”,倘若继续追问“还有吗”,他们便会回答“分类整理”
期刊
摘 要:“微作业”是基于对现行教材练习系统存在不足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借鉴《美国语文》练习系统的编写体例,并根据我国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建构的练习系统,主要有“阅读微建议”“生活微链接”“任务微实践”“写作微指导”等四种类型。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微作业”  练习系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学生而言,可以利用练习系统来达到巩固内化知识、提升能力素养、
期刊
一、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汉宫秋》]  师 已经上了两节课了,同学们累不累?  生 不累。  师 苦不苦?  生 不苦。  师 写作怕不怕?  生 怕。  [师生笑]  师 为什么怕?  生 因为它太难了……  师 因为写不好,宁可坐在这里,也不愿写,是吗?告诉你们,写作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老师今天就让你们把痛苦的写作变成一件十分开心的事。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  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
期刊
杨绛的散文《老王》虽文字浅显、情节简单,但情理丰厚,在看似极普通甚至可有可无的人物对话和动作中,却深藏着人物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向,是开展阅读探究教学的极佳教材。但许多教参资料对这篇文章的探讨却浅尝辄止,往往只停留于主题——“我”和老王的善良,而对“我”和老王两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或忽略不言,或言之不详;有的即使有所提及,也大多未深入分析原因,而只停留于表面;有的甚至还质疑作者拿钱给老王的行为,
期刊
【名师档案】蒋雅云,浙江省嘉兴一中语文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课堂教学“扎实严谨,情理相生,精致细腻,简洁灵动”,予人智性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曾荣获浙江省高中语文“优質课”评比一等奖。先后被推选为教育部“优课”评审专家、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浙江省首批“浙派名师”培养对象等。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市级课题7项,课题成果获浙江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嘉兴市一等奖5项。在《教学月刊·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亮点之一是开发出了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助学系统的使用最忌顾此失彼,將单元总体取向与文本个性特征割裂开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有宏观格局,树立“整体意识”和“单元意识”,又要有微观眼力,培养“文本意识”和“学生意识”,以层层衍生的方式,用好助学系统。  关键词:统编教材;助学系统;教学内容;《春》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亮点之一是开发出了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教材的执行主编王
期刊
摘 要: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关注当下生活,辩证理性地思考问题,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强化“辩手意识”,始终不忘文章中有个“对方辩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写作灵感,彰显理性思辨色彩,写出有思想内涵和独特个性的议论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思辨色彩;“辩手意识”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及各地模拟试题中纷纷出现要求学生针对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发表观点看法的作文试题。这样的作文题
期刊
摘 要: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最终形成的板书表现的是这堂课最为精彩的“凝固的一刹那”,它应该就是“画”的艺术。从价值取向上说,板书设计应突出“一课一得”、突出“语文”因素。同时,板书设计应同步体现教学内容、艺术体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板书设计;阅读教学  德国18世纪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拉奥孔》中说:“我用‘画’这个词来指一般的造型艺术,我也无须否认,我用‘诗’这个词也多少考虑到其他艺术,只要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