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作文题简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008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各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较多地指向当下“我”的生活世界,较少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以及自然世界;较多地指向经验世界,较少指向想象世界;较多指向“小我”世界,较少指向“大我”世界。部分试题的叙述视角存在着基于成人立场的问题,部分试题的题目过于煽情,不能从写作对象、写作的主要事件等角度表达。
  关键词:中考作文题;命题形式;价值取向;叙述视角;表达方式
  2016年全国的中考作文题,在命题形式、价值取向、叙述视角和题目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颇值得作一番梳理和分析。以下笔者以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利38套·2016全国中考试题精选》收录的53个中考作文题(全书共收录40套中考卷,其中13套卷的作文题采用的是“二选一”形式)为参照,对相关情况作一简评。
  一、关于命题形式
  53个中考作文题采用的命题形式共有5种。
  一是直接给定完整的题目,即命题作文,约占19%,如:
  【上海】没想到,真没想到
  【南京】让我想一想
  二是直接给定的半命题作文,约占20%。这类题目有的没有额外的限定词,有的给出限定性选项,如:
  【河南】我的青春里有
  【安徽】你是我最 的人(要求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
  三是导语或者材料+命题或者半命题或者话题,约占34%,如:
  【天津】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请以“值得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四是给定导语或者材料,要求自行拟题,约占22%。此类试题有的提供一则材料,有的围绕某个主题提供多则材料。材料的立意基本上是单一的,甚至命题者会在材料之后加上明确的“启示”。此外,还有提供童话故事类和真实事实材料的,如包头市的试题,要求阅读一段关于节日的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五是富有创新意味的一些形式,约占5%,如:
  【南宁】从“数字3”“河流”“梯子”“夏天”“逗号”五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自由地发挥联想与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这种试题形式在中、高考的语言表达考查题中出现过,往往是根据词语写一段话,并且要求运用几种修辞,在篇章中出现实际上为“命题作文”。
  【海南】根据下面语境,展开联想或想象,按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文章。
  ……
  16岁的我,茫然地走在小路上……
  ……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心持勇气,怀揣梦想,我将继续前行!
  此题提示的两句话是整篇文章中的两段,具有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的作用,在行文思路上具有限制性,然而材料的选择又是开放的。
  二、关于试题的价值取向
  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三个维度对53个试题进行解析,可以发现:指向“人与自我”的超过75%,指向“人与社会”的约占15%,指向“人与自然”的约占7%。很明显,试题较多指向当下“我”的生活世界,较少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以及自然世界。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对“记叙文”这一“文体”存在认知性错误,混淆了写作的一些本体性问题,比如“记叙文”中的“我”到底是谁?对这一问题,教师的“教法”往往不一样,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教师的观点有很大不同,考试评卷时也会经常不可避免地出现“争议”。实际上,我们总是矮化了学生,认为只有写“当下的生活”,学生才有话说。殊不知,恰恰是过多指向当下生活世界的“我”,致使学生感到无话可写。
  除材料作文外,26个作文题中有13个含“我”,如“为我心中的那片海”“我们一起来”“我相信你一定来临”“我不怕,因为 ”等。题目中的“我”到底指谁?如果指学生自己,那么学生写自己的,应该是写实类的,这和“文体不限”是相矛盾的。因为一旦写小说,或者用另外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则意味着在说“假话”了。如“我是城市的哨兵,站立在城市的街道两边,我骄傲”,“每天人们骑着我上下班,我穿着红色的衣服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文中“我”指的是“行道树”和“公共自行车”,不符合题意。还有的试题明确要求“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断”,这就意味着考生写作时必须公开自己的信息,而这和“不得透露学生真实的校名、人名等”考试要求不符。更不解的是在同一试题设置中,要求可以写“记叙文”或者“散文”。
  在诸多作文试题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我”,而这个“我”是谁?命题者显然基本上把这个“我”等同于学生自己,那么这在写作上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作文缺少新意、立意不够深、内容不够宽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学生读过的书、学生的阅读经验,很难在作文中体现,尤其是喜欢读书的学生、能写“大文章”的学生,在这样的题目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多数作文题是导向学生无须读书的!因为只要把他自己的事说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作文试题不指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呢?一旦指向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学生如果不关心社会和自然,作文还真写不出来。
  按照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两个维度对2016年的中考作文试题进行解析,可以发现:指向前者的超过90%,指向后者的仅为约5%。
  指向想象世界的除南宁市、海南省外,还有北京市的试题:
  【北京】据报道,在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里,可以让屏幕里的蝴蝶飞到眼前,可以模拟在不同星球的重力实验,可以置身于恐龙生活的白垩纪,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的无穷奥秘……在这样奇妙的实验室里学习,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请你发挥想象,以“奇妙的实验室”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这一试题的材料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显然要求学生用“人文的思想”“观照”“自然科学世界”,写作时需要通过平日阅读获得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没有读过这些书”、平时“不读书”的人是很难“编造”出来的,这和那些“虚化”“诗化”的“题目”完全不同,需要调动学生多种经验,把写实和写虚结合起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人文”和“科学”结合起来的作文题真是太珍贵了!   按照“小我”世界和“大我”世界两个维度对2016年的中考作文题进行解析,可以发现:过多的试题指向“小我”,把学生的思维紧紧捆缚住。我们不否认“小我”中可以体现“大我”,但是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试题命制上需要有较高的立意,要有高的格调。如:
  【吉林】要求阅读一段梁思礼的文字,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主要材料: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1941年,17岁的梁思礼到美国留学,由于战争爆发,他与家里断了联系。为了完成学业,他装过罐头,端过盘子,甚至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冬夜蜷居在储藏室,但求学信念从未动摇。1949年,学有所成的梁思礼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在新中国航天事业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开始导弹研究。生活中的梁思礼,谨记父亲留给他的人生锦囊——“有趣”。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悲观和厌世。2016年4月14日,91岁的梁思礼带着人们对他的敬意与眷恋走了。
  此题材料来自真实的“历史世界”,但是在“时间”上又很新,内容有高度、有深意,把我们教育应传承的价值观寄寓在作文题中:我们应该铭记什么,应该批判什么,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追求。试想,一个不去读历史人文大书,一个不会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能写好这篇文章吗?我们常说语文、历史不分家,那么作文题目为什么不多点历史的温度、社会的厚度呢?
  三、关于试题的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问题,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学生,是基于学生立场,还是基于成人立场,抑或是基于其他目的,通过题目可窥其一二,从而反思我们的作文题目是否具有“善意”。
  如“那些年, 陪伴”这一试题,“那些年”指“哪些年”?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眼下正是憧憬未来的时候,他们的智力发展以及情感更多是指向未来的,发育慢的学生还处于“幼态持续期”,他们不可能把“童年”抽象出来,置身于人生整个历程中予以反思和考察,也不会到童年的记忆中挖掘出有意义的“陪伴”的东西。再如“我毕竟走过”这个试题,似乎有人生没落之感。显然,类似试题把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看成了历经沧桑的中老年人了。
  又如“凡人小事的背后”“那件小事真不小”“因为 ,我爱上读书”“我不怕,因为 ”这些试题,其潜在的逻辑是:每件事后面必然隐藏着一个人生哲理,一个伟大的精神,学生必须要发现这种真理,而且这种发现对自己的人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不希望学生发现的世界是如此“严肃”的,我们希望学生们发现这个世界更多的“趣味”,更多的“相关性”“类比性”“多元性”,而不是“因果性”。“因果思维”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建立起“相关性思维”去探索世界。学生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这些试题其实已作了内在的规定,典型地用成人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再如“和谐之美,美在 (诚信、互助、友善,三选一)”这一试题,让学生写写“和谐”也是可以的,但是把“和谐”和“美”扯在一起,又把“美”和“诚信、互助、友善”扯在一起,到底想让初中学生怎么写、写什么。更令人不解的是,在题目前面还有一段导语,其中有一句是“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这句话实在高深,我想大多数考生无法理解其中内涵,因为它大大超越了学生的认知。当下语境中的“和谐”一词主要是政治术语,这也可从导语中探出其中“深意”。
  四、关于题目的表达方式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解释:“题,额也。”题的本义是头的前额,目为眼睛,前额和眼睛是人体最为突出部位,文章的题目犹如人之前额和眼睛,应是文章之中心。题目有概括文章内容、点明主旨、提示线索、表明作者感情的出发点、语带双关等作用。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的题目如“春”“济南的冬天”“天上的街市”“纪念白求恩”“秋天的怀念”“散步”等,简洁凝练,让人一看就能大致明白写了什么。这些题目是从写作对象、写作的主要事件等角度表达的,而作者是隐藏其后的,即标题中几乎不出现“我”,也不出现描述情感的词汇。教材的典范意义难道和写作无关吗?一些中考题目如“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你是我最 的人”“他让我感觉到 ”,写一个人至于如此煽情吗?如果把杨绛先生的“老王”改成“你是我让我愧怍的人”“他让我感觉到愧怍”不知意下如何。又如“我品尝了 滋味”“我们一起来”“让我想一想”“没想到,真没想到”这些题目,很难和“揭示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沾边,也很难让我们明白大致会写什么,且甚感造作。作文题目的表达应该基于写作自身,让学生明白从哪里开始写,找到写作的触点,便于架设联想和想象的桥梁,至于“风景”如何,那是写作者自己的事。
  (责任编辑:陈玉赛)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论语》选修教材都只是《论语》全书的节选。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论语》整本书的阅读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论语》拓展性课程有考据式开发、主题式开发、传记式开发、比较式开发和批判式开发等五种可资借鉴的开发路径,其中主题式开发是比较有效的一种。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论语》;传统文化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
期刊
【设计突破】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解,这是一篇笔调淡雅流畅,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的山水小品。教学的重点是作为游记,学习其巧妙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写景则重在其白描手法的鉴赏。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被概括为: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对话教学,可通过“问题卡”和“助学卡” 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通过演读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增强学生的独特性体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碰撞。  关键词:平等对话;阅读教学;《变色龙》  初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多考虑学生的整体性,忽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带来的教学上的不平等,尤其是漠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性,容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语文教学
期刊
蔡伟教授每年都会给中学生上一两堂课。这些课在我看来都是值得品味再三的经典课,其中给我留下印像最深的当数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上执教的一堂写作指导示范课。课题非常特别——“你也能成为方文山”,就凭这八个字,足够吊起听课师生的胃口,个个好奇、遐想、期待,可谓未进课堂,先生悬念。下面笔者从教学情态、教学理念、教学流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堂可为处于写作教学困境中的语文教师提供可操作“秘诀”的别具风格、生动有效
期刊
目前,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国家着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以便更好的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就目前而言基层工作不仅包括较为固定的日常工作,还有需要集中各方力量全力应对的重点工作,基层政府为了应对复杂的工作内容,只能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自行承担各项任务。在基层精准扶贫中的主要体现就是不同的治理方式会被同时运用于提升和改善精准扶贫的治理绩效。本文把研究目标定位于镇级及以下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研究,旨在针对镇级及以下扶贫工作中运用科层式治理和运动式治理相嵌合的治理方式(以
摘 要:语文课程内容的模糊性特点和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文本细读,产生了一些“个性化”的文本教学,一些结论甚至引起业界争议。“文史哲三维定位”从文史哲三个维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维范式和实施方法进行定位,以避免在语文教学中出现文本细读的偏颇、脱离历史的臆测和人文主题的空泛等问题。  关键词:文史哲;语文核心素养;《渔父》  语文课程内容的模糊性特点和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文本细读,产生了一些“个性化”的文本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单元整合化教学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质性重构,它打开了一个全方位的语文空间。与以往语文教学的碎片化与断层化不同,初中语文整合化单元教学是立体的、连接的、稳定的、有效的、灵动的、深入的、生长的。  关键词:单元教学;教学整合;阅读;写作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这句名言,极富哲思。它一方面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体与周遭密不可分的联系。若将这句话的内涵迁移
期刊
摘 要:地域文化作为客观因素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吴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善抓机遇,智慧灵动、求变进取,求实务本、经世致用等特点,对赵宪宇教学风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教学风格的创造性改变、教学风格的进一步彰显和教学风格达最高境界三个阶段。  关键词:教学风格;吴文化;赵宪宇  一、教学风格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渐成
期刊
摘 要: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以及“季氏”“夫子”“季孙”的称谓变化,均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深刻的思想。以此为切入口解读文本,展开教学,就能纲举目张,对整个文本的解读更有新意和深度,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顺达通畅、更有语文味。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称谓;《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是高中阶段唯一出现过两次的课文,分别在苏教
期刊
摘 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的朴素话语,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尤其振聋发聩,它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读书”不仅应该是语文课堂开始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式,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一课“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值得一线教师借鉴,并可引发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