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怎么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e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对怎么学文言文缺乏相应的认识与一定的训练,语文教学应加强“怎么学”的研究与实践,让“怎么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文言”“文章”“行文思路”的“怎么学”而言,“推测读”“对比读”“还原读”是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怎么学”;教学内容
  向学生询问,文言文应该怎么学,学生大都回答“多记文言字词”“多背文言文”,倘若继续追问“还有吗”,他们便会回答“分类整理”“多积累”等。这虽不能涵盖文言文教学的全部,但也大概可以窥见文言文教学的一斑——对于“怎么学”,教师关注甚少,或者说给予学生的学习策略相对单一。“怎么学”要不要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已无须赘述,自古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良训。如何让“怎么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才是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
  一、围绕“文言”的“怎么学”——推测读
  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因此“文言”怎么学理应先受到关注。从文首便知,学生关于“文言”怎么学,大多离不开记忆。当然记忆积累是“文言”学习的重要方法,然而仅到此为止,显然是不够的。一些文言字词义项众多,若不能根据语境来判定并选择恰切的义项,那记忆再多的文言字词又有何用?故在“文言”教学中必定要教给学生一些“推测读”的方法。
  (一)根据句式推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中的“孰”何意?如若教师只满足于“哪一个”的答案,那么学生看课文下的注释便知,学生用的学习策略就是“看注释”“记忆积累”。倘若教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妨从句式入手,问“这是什么句”“哪个词是疑问代词”,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孰”作为疑问代词可解释为“哪一个”。
  (二)根据语法推测
  “朝服衣冠”中的“服”字,课文注释中虽有“穿戴”的解释,可在平时的作业测试中,许多学生却只会解释为“穿”。究其原因,一是记忆容易缺损,二是对这个句子缺乏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服”的主语和宾语分别是“邹忌”与“衣冠”,作为谓语动词“服”自然就要与宾语“衣冠”相匹配,把它解释成“穿戴”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根据语境推测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此句中,学生对于“孰”的理解是有疑问的,受前文“孰”作为疑问代词的影响,有许多学生依然会解释为“哪一个”。可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孰”在这儿是“通‘熟’,仔细地”的意思,学生会印象不深刻。教师换种方式,把这个句子中除“孰”以外的内容先理解透彻,比如谁“视”?“视”什么? “自以为”什么“不如”什么?这些问题弄明白之后,再来看“孰”是修饰“视”的,也就是说“第二天,徐公来到家里,邹忌怎样看,便得出自认为不如徐公美的结论”,如此一来,学生不难理解“‘孰’通‘熟’,仔细地”的意思。
  文言字词推测方法众多,例如字形推测、对称结构推测等,这些“怎么学”的策略应该在日常文言教学中予以落实。
  二、围绕“文章”的“怎么学”——对比读
  (一)比较语言,体悟心理
  《古文观止》的编者这样评价《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细细评勘”于“三问三答”中,“于此参出微理”,若教学中不能用恰切的方式,让学生细细品爵,则就不能领会其高明。
  邹忌问同样的问题——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妻、妾、客三人的答案虽相同,但回答的语言却略有区别: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乍一看,妾的回答与妻的回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其回答少了“君美甚”这三个字。少了三个字,妾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妻子便有了本质的不同。妻子先夸赞再作比较,那是由衷地欣赏;而妾直接比较,匆忙地下了结论,话语中蕴含着刻意的奉承和虚夸。再比较妻、妾与客的回答,妻、妾用的都是“何能”的反问,以此来对邹忌美的肯定,加强了语气,而客的回答却是一个“不若”的肯定句,这也显出了客之有求的迫切,奉承之意也就明晰。在比较品评中,学生理解了从“美甚”到“何能”再到“不若”的人物心理。这也能使学生领悟邹忌思得的“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的高明。
  (二)品读极简,深得其妙
  《古文观止》编者又评之曰:“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快哉”二字,在文章中有一字便足以体现。令学生对比着品,便可深得文之妙也。
  齐威王听了邹忌的劝谏后,作者只用了一个“善”字表达齐王的态度。这样的语言描写可谓简到不能再简。假如这样的极简之处,学生只理解到齐王对邹忌的“谏”称“好”,是极其不够的。若能将此“善”与《公输》中楚王说的“善哉”进行对比阅读,便能领会其不同的意味。《公输》学生刚学过,对“善哉”已有理解,表面上是楚王对“墨子”的认同,其实也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无奈和“缓兵之计”。而齐威王的“善”,以简洁的语言,既表现了齐威王充分认同和接受邹忌的观点,同时也表现了他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更有齐王对邹忌巧妙劝谏的赞赏和善于纳谏的极致表现。在对比中,学生就更能理解其妙,也对齐威王这一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寻找“关键”,把握事理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 [1]8“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1]8笔者以为,更加重要的是应该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一起找到这样的关键点,然后再透过关键点把握作者“所言志所载道”。
  例如,“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但在教学中不宜直接让学生品析“思”与“善”,而需要用“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关键处,在充分的思考与交流中,对比“私”“畏”“求”“窥”“诚”等字词之后,理解“思”与“善”在文章中的关键性。   三、围绕“行文思路”的“怎么学”——还原读
  如若能领着学生寻得作者的行文思路,那么就能对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更有深切的感受与体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给一些如何寻找“行文思路”的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题目的理解来把握文章重点主要在“讽”和“纳谏”上,因而引出矛盾——邹忌是由“与徐公比美”事件想到国家大事,然后去讽谏,还是先想到要讽谏,然后再有意寻找“与徐公比美”的事情?
  在理解邹忌的主要目的是劝谏齐王,而“比美”事件只不过是他实现进言的手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阅读第一段,尝试从文章中找到能够证明“比美”是有意为之的证据。从第一天分别问妻和妾,第二天问客,第三天又与徐公见面,可见“比美”并不是一时兴起的事情。“暮寝而思之”,思什么?从本段来看,思的是自己不如徐公美,为什么妻、妾、客均认为自己美于徐公。第二段开头句紧接着“于是入朝见威王”,此处“于是”二字就透露出:邹忌早已有讽谏之意,却没有讽谏之词,现有了对“比美”的思索,就可以直接讽谏了。
  最后,探讨材料的安排次序问题,理解作品的写作技巧。作者为什么要先写“比美”事件?假如在第一段前加上“邹忌欲讽威王,故与徐公比美”,效果会怎样?这样邹忌忠心进言的形象就大为削弱。
  这样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还原”思维,返回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考和作者写作中当时当地的思路,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心路历程和作者的思考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推测读”“对比读”“还原读”只不过是“怎么学”中的一些方法,以此来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文言文“怎么学”的关注。其实让“怎么学”成为教学内容,就是“将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推导或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直观呈现”[2],在一节节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在习得文言文中透射出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内容同时,还学会怎么学文言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2]程红兵.基于思维流量的语文课堂模型群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B),2016(2):24.
  (责任编辑:陆姹妮)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对话教学,可通过“问题卡”和“助学卡” 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通过演读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增强学生的独特性体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碰撞。  关键词:平等对话;阅读教学;《变色龙》  初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多考虑学生的整体性,忽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带来的教学上的不平等,尤其是漠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性,容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语文教学
期刊
蔡伟教授每年都会给中学生上一两堂课。这些课在我看来都是值得品味再三的经典课,其中给我留下印像最深的当数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上执教的一堂写作指导示范课。课题非常特别——“你也能成为方文山”,就凭这八个字,足够吊起听课师生的胃口,个个好奇、遐想、期待,可谓未进课堂,先生悬念。下面笔者从教学情态、教学理念、教学流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堂可为处于写作教学困境中的语文教师提供可操作“秘诀”的别具风格、生动有效
期刊
目前,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国家着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以便更好的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就目前而言基层工作不仅包括较为固定的日常工作,还有需要集中各方力量全力应对的重点工作,基层政府为了应对复杂的工作内容,只能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自行承担各项任务。在基层精准扶贫中的主要体现就是不同的治理方式会被同时运用于提升和改善精准扶贫的治理绩效。本文把研究目标定位于镇级及以下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研究,旨在针对镇级及以下扶贫工作中运用科层式治理和运动式治理相嵌合的治理方式(以
摘 要:语文课程内容的模糊性特点和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文本细读,产生了一些“个性化”的文本教学,一些结论甚至引起业界争议。“文史哲三维定位”从文史哲三个维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维范式和实施方法进行定位,以避免在语文教学中出现文本细读的偏颇、脱离历史的臆测和人文主题的空泛等问题。  关键词:文史哲;语文核心素养;《渔父》  语文课程内容的模糊性特点和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文本细读,产生了一些“个性化”的文本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单元整合化教学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质性重构,它打开了一个全方位的语文空间。与以往语文教学的碎片化与断层化不同,初中语文整合化单元教学是立体的、连接的、稳定的、有效的、灵动的、深入的、生长的。  关键词:单元教学;教学整合;阅读;写作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这句名言,极富哲思。它一方面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体与周遭密不可分的联系。若将这句话的内涵迁移
期刊
摘 要:地域文化作为客观因素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吴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善抓机遇,智慧灵动、求变进取,求实务本、经世致用等特点,对赵宪宇教学风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教学风格的创造性改变、教学风格的进一步彰显和教学风格达最高境界三个阶段。  关键词:教学风格;吴文化;赵宪宇  一、教学风格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渐成
期刊
摘 要: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以及“季氏”“夫子”“季孙”的称谓变化,均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深刻的思想。以此为切入口解读文本,展开教学,就能纲举目张,对整个文本的解读更有新意和深度,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顺达通畅、更有语文味。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称谓;《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是高中阶段唯一出现过两次的课文,分别在苏教
期刊
摘 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的朴素话语,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尤其振聋发聩,它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读书”不仅应该是语文课堂开始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式,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一课“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值得一线教师借鉴,并可引发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
期刊
摘 要:2016年各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较多地指向当下“我”的生活世界,较少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以及自然世界;较多地指向经验世界,较少指向想象世界;较多指向“小我”世界,较少指向“大我”世界。部分试题的叙述视角存在着基于成人立场的问题,部分试题的题目过于煽情,不能从写作对象、写作的主要事件等角度表达。  关键词:中考作文题;命题形式;价值取向;叙述视角;表达方式  2016年全国的中考作文题,在
期刊
当前社会给予乡村记忆的关注度越来越多,揭示了国家、社会学者对于乡土社会的重视。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乡村记忆如何传承与延续、乡村记忆的建构以及其内在的传承机制的变迁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旨在借助这些研究成果来研究乡村记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新的转变趋势也就是乡村记忆向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方向转变,这种趋势的转变需要学者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更加注重身体实践中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感受,对众多民众细小甚微的日常生活实践给予更多的关注,身临其境地感受普通村民的生活实践逻辑以及其对乡村记忆的重大意义。同时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