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后幼儿的收拾整理案例研究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unhui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有任务的游戏”备受幼儿喜爱,它是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究、按自己意愿进行活动的过程。我们把区域活动的组织分为四个环节:选区、活动、收拾整理、评价,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收拾整理环节发生在幼儿活动结束之后,幼儿要对操作后的材料进行收拾、打扫、分类、摆放,由于活动区材料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幼儿在收拾整理方面有着一定的困难,几乎都是老师代劳,很多幼儿园教师在区域游戏后材料的收拾整理往往忽略其常规的建立与培养。
  一、案例描述
  观察时间:2014年11月14日上午
  观察地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冯家湾分园小二班教室
  娃娃家是小班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区,在这里他们可以再现生活情景——切切菜、做做饭、抱抱娃娃,充分地感受家的温暖和扮演角色的快乐。有一天观摩幼儿园的区域游戏让我印象深刻。上午10点40分,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在优雅的音乐声中安静地收拾整理操作材料。一个拿着香肠的小女孩马上让我的目光聚焦在娃娃家,她蹦跳着走进活动区把香肠放进一个装有蔬菜的篮子里,一会又走出活动区把外面地上的苹果捡起来放在区内桌子上的盘子里,不一会又走出活动区捡着地面上的物品。娃娃家其他两名幼儿把餐具、食品、娃娃都往柜子里塞。老师发现孩子们在收拾整理上的问题后立刻介入,将活动区的评价很快转向了娃娃家的收拾整理。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以上案例教师的指导有三大亮点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教师发现活动区材料收拾整理不规范后将评价重点迅速转移,引导幼儿对自己使用过的材料负责,从小培养幼儿对环境的责任感;其次,教师通过实物照片标志来定点物品摆放位置,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直接观察的年龄特点,再加上老师在自创儿歌的烘托下亲自示范,让幼儿获得自己动手、自己动脑、错误控制的操作经验;最后,教师鼓励幼儿与同伴协作,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与价值,不断证明自己是环境的主人,获得成功,独立性和自信心也随之不断地强大。
  《指南》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区域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责任感及做事的条理性,对于幼儿来说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根据区域游戏后材料的收拾整理易被教师忽视的普遍现象,我总结出以下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参与制定游戏规则
  区域游戏中的规则,是教师和孩子共同完成的,通过自我约束形成幼儿自觉遵守的意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这样不仅是让幼儿自愿地遵守,还会起到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的作用。小朋友要想来区角中玩就一定要记住区角的规则,包括如何取放材料,如何操作材料等,只有这样整个活动才会变的秩序井然。通过幼儿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持之以恒,良好的整理习惯就逐步形成。
  2、明确收拾整理的先后次序
  很多时候幼儿都非常积极去收拾整理操作材料,但是最后整个游戏区仍然像没收过一样凌乱不堪,复杂的环境与琐碎的物品会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无从下手。如美工区游戏、角色区游戏、建构区游戏等材料繁杂,教师首先教会幼儿收拾整理的顺序,如先收桌面后收地面,先收大件后收小件,先收工具后收材料,先收盒子后收柜子等,其步骤以图示张贴于活动区,引导幼儿按规则收拾整理。
  3、指导幼儿收拾整理的方法
  在收拾整理的过程中,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让幼儿收拾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呢?可以在游戏区收纳柜内利用实物照片、对齐线、圆点标识、特色图标等标记物品对应摆放位置,使幼儿自己对照标志按要求摆放,学会自我控制。
  4、鼓励幼儿分工与合作
  我们常常发现:幼儿会为了收捡某种操作材料争抢起来,而其他的材料却无人问津,拈轻怕重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幼儿自我意识较明显,他们只关注自己看到的或感兴趣的事物,不会从整体上审视整个游戏区里有哪几件收拾整理的工作要做,意识不到如果别人做一件事时,自己还可以做哪些事,这些事情合起来就是全部的工作。因此在收拾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就非常重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指导幼儿分工与合作常在中、大班进行,小班幼儿要在教师的引导或参与下进行简单的任务分解。
  5、注重特殊材料的收拾整理
  游戏区的材料由高、低结构共同组成,特别还有一些特殊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危险的材料,如剪刀、小刀、小针、小钉等;有特殊性质的材料,幼儿常会因为不会收拾而胡乱地把玩具塞进玩具柜里或是漏放,造成损失,对于这些特殊材料,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到材料的特殊性,并配备特定的收纳盒将其集中收捡,存放在特定位置,让幼儿主动寻找收拾整理的好方法。
  6、组织幼儿开展收拾评价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幼儿对整个区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教师可以将区域活动的收拾整理融入评价,通过集体或小组的形式,组织幼儿交流、分享、讨论区域活动的操作经验,“美观大家赏,不美大家放”,让幼儿看一看,评一评,做一做,从操作到表达,都有思维参与,这样的有效评价不仅发展了幼儿思维的秩序性、概括性、逻辑性,更重要的是,幼儿在与同伴交流、讨论、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实现了完整经验的整合。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逐步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而良好的习惯是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中形成的,幼儿期的整理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他们的规则意识极其谈薄,整理习惯尚未形成,整理能力极弱,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及措施教会幼儿整理的方法,培养幼儿整理的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使幼儿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整理能力有了显著发展。我们的培养目标不仅是一种学习整理、模仿整理,更是发展整理、创新整理;学到的也不仅仅是一种整理能力,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形成,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想象力、创造力乃至学习能力的发展与进步,而这些都是幼儿终身发展的“基石”。
其他文献
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好奇,渴望着学好这门学科。我们作为化学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将这种好奇心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要提高化学学科教学质量,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过好“三大”化学用语关,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
中智自由贸易协定第四轮谈判9月12日至16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谈判取得重大进展.达成多项共识。
装配式轻型砖的孔洞率及同其它类型砖的比较张福贵,金利权上一篇文章中(《中国建材》1996年第2期)已提到专利产品──装配式轻型砖,不同于普通空心砖和砌块,它是由横板、侧板和顶板三部
八十年代各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学媒体已经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  语文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利于引导促进学生感知发展。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感觉还处于相对分离的外部感觉层次,各种感觉分别单独受作用,感受外界刺激。由于传统小学课
每年中考,总会有平常并不显山露水者却在考场上脱颖而出,成为一匹匹考场“黑马”。不少人以“命好”、“运气好”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的确有极个别的考生在
2005年12月2日的《京华时报》刊登了这样一则简短的消息:“近日,一种叫‘掉渣’的烧饼风靡北京,引来无数人的围观、品尝,这是一种新式烧饼,外形酷似‘比萨’……据介绍这种被誉为
2010年12月18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建设大厦酒店召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阎晓宏副署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王岩镔司长、国家新闻出版
10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发布各国反倾销半年报。就全球而言.2005年上半年的反倾销调查和最终裁定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共有15个WTO成员发起了96起反倾销调查,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0
经过几亿次轮回,几亿次重生,几亿次星球的碰撞,地球,出现了,人,出现了。精灵,也可以说是守护神,掌管着世间万物,我妈妈就是其中一位,她是负责掌管美丽的精灵。可她却在我1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