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风范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k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眸段文杰先生的生命历程,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敦煌学研究保护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段先生不仅是敦煌石窟的保护者,更是敦煌文化的研究挖掘者,而且是敦煌艺术的传播、开拓者。
  段文杰先生是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他在《敦煌艺术》的讲演中,对敦煌石窟艺术作了高度概括:“一部千年建筑史,一部千年雕塑史,一部千年绘画史。”他强调,敦煌石窟艺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我国的国宝,也是联合国列入名单的世界文化遗产。他对敦煌研究院的功能作了准确定位:“敦煌研究院的使命是保护、研究、弘扬,头一项就是保护。”“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用就得研究,阐释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等。”
  粗略算来,段先生的贡献有五个方面。
  一是开创了敦煌壁画临摹的先河。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他从“天府之国”四川来到敦煌,在渺无人烟的沙漠边缘,缺衣少食,缺乏绿色蔬菜,没肉食,吃的苦咸水。冬天零下十几、二十度,夏天零上近三四十度,在远离县城20公里的三危山下坚守着。在破败的石窟里,段先生和常书鸿等一批艺术家,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搭架子,点煤油灯,带上干粮,每天临摹壁画十几个小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今这批临摹作品已成为文物级的国宝。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段先生归纳总结了壁画临摹的原则。他说:“古代的匠师们在敦煌壁画的创作中发挥了卓越的才能,创造了大量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彩绘了许多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他们充分掌握了我国绘画的技法,特别是千百年来不断追求的传神艺术。”“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主要在面部……要从眼光一闪中表现内心思想感情很难……把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眼神美,经过概括,提炼,凝结为美的形式。”概括起来,眼神美有喜悦、沉思、慈祥、愤怒、哀愁等形式。段先生还分析了个体形象本身的传神,在观者“瞻仰”中传神。
  二是创办《敦煌研究》杂志。在他主持下,1981年,《敦煌研究》创刊。如今,这一敦煌研究的国家级核心期刊,已公开出版发行30年。它的创刊,打破了“敦煌在中国,敦煌研究在国外”的历史,使敦煌学研究走向世界;一举扭转了敦煌研究的被动局面,特别是拓宽了敦煌学研究的领域;从美术、书法、绘画、宗教、建筑、医学、历史、民俗等方面,不断开拓挖掘,让敦煌这颗璀璨的中华瑰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是成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在段文杰先生主政的1987年,成为我们国家为数不多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有了这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去敦煌参观的游客,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万余人,现在已达到每年游客50多万人次。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带来了友谊,带走了敦煌的文化,让敦煌走向世界。
  四是改革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伴随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段先生注意与国外机构和团体及各界朋友加强合作联系。积极争取国内外政府民间资金保护莫高窟。上个世纪80年代,与日本政府合作,在莫高窟实施了洞窟门窗及防护栏保护工程,防风防沙。上世纪90年代,与日本政府联合修建了敦煌艺术展示中心,并与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大学及博物馆合作,收集影印整理流失海外的敦煌莫高窟资料;出版敦煌艺术作品集和各类影像资料,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走出去到国外举办敦煌文物展,请进来召集各国专家学者开展敦煌学的研究,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五是招贤引才,重视队伍建设。段先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高层管理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他重视青年新秀。上个世纪80年代,甘肃自然条件严酷,更不要说地处大漠戈壁的敦煌研究院,很难分到名牌大学生和研究生。他请樊锦诗院长带队,现身说法,参加省委、省政府招贤引才团,赴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武汉等大中城市,深入到高等学府中,向莘莘学子们宣传,动员了一批新秀来敦煌研究院工作。他具有战略眼光,从全院中青年专业人才中选送100多人去参加大专院校和专业机构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硕士。如今,这批大学生和研究生已成为敦煌研究院的中青年骨干。
  段文杰先生的晚年是幸福的。他有一个好儿子、好儿媳。对他的晚年生活精心照料,奉献爱心,竭尽孝道。老先生热爱事业,热爱敦煌,一心向善。晚辈孝顺,也是善有善报。
  段文杰先生身上体现着一种敦煌精神。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段先生五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敦煌,清风黄沙煤油灯,与千年的艺术洞窟相伴,与大漠戈壁相随,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半个世纪守望在敦煌,终于修炼成为敦煌学术研究的大家。这种精神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的再现。我们要学习段文杰先生的精神,为推动甘肃省美术事业发展,为把甘肃建成文化大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博物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爱国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实施全民终身教育的大学校。只有认清当前基层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现状,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探索宣教内容、宣教队伍、宣教对象、宣教形式、宣教范围的新着力点,才能更好地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宣传教育;观众需求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
期刊
1906年8月11日  我们离开了奥什。由于沙漠旅行队(马队)队员的迟到,我们不能再想一直到达兰干了。沙漠旅行队于中午出发,我们自己于下午2点半钟出发。我们一直到奥什城,均由赛义德·汗尼的代理人护送。我们经过的唯一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庄,叫作马迪。我们宿营于喀喇台(喀喇达依),意为“黑马驹”。今天别再想能赶到兰干了,我们将宿营在稍远2俄里处的“虎湖”。那名富有经验的老马车队员向我提供了这些信息。他
期刊
[摘要]农民进城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常见主题。文学作品中的这些描述,是作家对现代社会的内在思考。农民由于各种原因进城从而给农村社会和他们的家庭都造成了重大影响,由农民进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和进城后农民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引起了作家们的极大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中农民进城在的叙述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新的变化。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农民进城;离乡;社会问题;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一体的格局不仅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也使其经济、文化相互产生了影响。在民族的融合过程中,作为文化的神话传说会自然而然地流传到各地,并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保存和流传下来。在神话传说流传过程中,由于没有文字或文字出现得比较晚,因而无法将其固定下来,这样难免就会加上不同民族、地区以至不同历史时期富有特点的东西。在母题相同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神名、人名、地
期刊
对于阿拉善最初的印象和感受,缘于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苍天般的阿拉善》:  遥远的海市蜃楼,  驼队就像移动的山。  神秘的梦幻在天边,  阿爸的声音若隐若现。  神秘的梦幻在天边,  阿爸的声音若隐若现。  啊,我的阿拉善,  苍天般的阿拉善……  歌中的阿拉善除了地域辽阔,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象征:这里的土地苍天般辽阔,这里的人民苍天般仁慈,这里的历史苍天般厚重,这里的文化苍天般灿烂
期刊
◆沙湖  最后一汪泪水  堆积成蔚蓝的期待  千亩黄沙 万顷碧水  一塘背影逐渐散去  几只归鸟  留给夕阳  芦花瑟瑟  苇子摇曳  遮遮掩掩的  其实就是  羞羞答答的日子  我知道  雪落下的时候  贺兰石会一分为二  党项的旧梦  会一分为二  而成群的鱼会游向湖底  我会回归雪域  一管羌笛  根本无法吹响  ◆西夏王城遗址  黄河回首的地方  透视一段如雪的记忆  羌笛的怨悔  落在西
期刊
民博大院风景殊,  拴马石桩集成林。  远观疑似化石木,  近看乃是雕像群。  昔日散落夕照里,  而今迎来艳阳春。  承蒙抢救及时雨,  不教珍宝久蒙尘。  闲话拴马桩  拴马桩,在古代习称系马桩,因多用石料雕琢,亦称系马石。其出现恐怕是与马之被人类驯化之日就“应运而生”了吧,也就是说从“黄帝治天下,飞黄服皂”和“周穆王驭八龙之骏”那个时期就有这类设施了。至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胡人对马多散
期刊
1906年8月6日于奥什  亲爱的先生(这是伯希和致色纳尔的一封信,却似乎从未被寄出过——译者):  正如您所想的那样,您7月23日写自孔特雷克塞维尔的信件,我们还是在这里找到了它。我对您再一次所表达的祝我们的事业获得成功的所有恭贺,表示深为感谢。我向您保证,在我一方,我忘不了您为使这种成功变得可能而付出的一切。  我的最近一封信是在我们继于塔什干居住一个多月之后,离开那里的同时寄出去的。我们在那
期刊
四年前,在段文杰先生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60年纪念座谈会上,我曾经以《敦煌圣徒,时代功臣》为题发言;段文杰先生逝世后,我应约撰写了《段文杰——敦煌研究杰出的领军人》的怀念文章。段先生对敦煌学研究的杰出贡献,举世公认,我只想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批会员及20多年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的身份,通过追忆我认识段先生30年来亲身感受的几件事情,来表达我对段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982年夏,我和部分参加敦
期刊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共同缅怀段文杰先生对敦煌保护研究事业的巨大贡献,再一次感受到段老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段老荜路蓝缕,艰苦创业,创办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的历历往事。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家对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经费投入有限,敦煌研究院在发展中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为了推进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全面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段文杰先生通过与国内外友好人士的文化交往,大力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