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罚”的理论构建

来源 :法制与社会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baodong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改革阶段,但对于"认罚"的基本内涵、核心要义等基础理论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认罚"的法理还有待凝练.应当区别"认罚"作为一个词语所可能表达的含义与"认罚"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所具有的含义.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认罚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可检察机关提出的处罚方案.侦查机关不能独立开展认罚活动,尽管认罚包括对定罪建议的认可,但与真诚悔罪没有必然联系,"认罪认罚可以从宽"应当被解释为"如果不能从宽,就不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认罚改革促成了两种模式的量刑建议制度,即职权模式与协商模式.认罚的核心要义是协商式的量刑建议,而构建科学的量刑协商机制的基础在于以程序思维构建程序规则,关键在于确保控辩平衡.
其他文献
政治学本土化任重道远,这个话题对我而言,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为什么叫老生常谈?首先,我自己已不再年轻,过了耳顺之年,算是“老生”;其次,在过去二十年,我不时触及这个话题,可
期刊
伴随着法律与社会科学交叉性研究的进展,法学研究与司法实践都不断对社会科学开放.社会科学主要在案件事实论证领域发挥作用,通常被用以确认裁判性事实,除此之外还可以被用以形成立法性事实或提供社会框架背景.从方法论上来说,司法裁判的社会科学化至少面临三个层面的批判:在法概念论上,坚持一种还原论立场,以外部描述性方法消解法律规范性;在功能属性上,以对专业性和权威性知识经验的垄断,实际上发挥着一种修辞性的功能;在思维方式上,依循一种后果导向的推理思路,极易导向一种超越法律的法外裁判立场.在承认司法裁判社会科学化合理性
法典化的模式可以分为体系型和汇编型两种类型.我国学者在讨论法典化时主要希望完成的是体系型法典,也就是通过部门法的横向建构和规则/原则的纵向建构完成的一个明确、稳定、评价无矛盾的融贯体系.体系型法典在理论上有助于保障法的安定性,实现法律上的形式平等.它同时预设了三种理念:社会基本处于静止状态;法律所保护的价值在整体上不会受到新的社会发展的挑战;一个国家的整个领土构成一种均质的空间.在当代法律实践中,规范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碎片化特征.就算立法者通过法典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整合,单行立法、判例、习惯、个人性质的规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宪法”是一个高频词,①包括宪法历史、宪法理论、宪法实施和监督以及宪法教育等在内,他的“一系列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
期刊
中国法理学的危机在于学界缺乏共识,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存在分歧以及法理学知识冗余.面对众多基于不同的立场、思维惯性形成的法理概念,法理共识的形成需要前提预设,即需要通过以实证法为核心的法理论建立法理学的共识框架.法理学需要由法理论和法哲学所组成的二阶构造.作为"边哨学科"的法理论将与实证法不相关的东西排除在外,保证共识的形成,法哲学则为法理学提供更基础、更具体系性、更与时俱进的相关学科理论.法理学应形成法理论和法哲学的"诠释学循环".
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映和知识结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与经济强劲发展和综合实力相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还有很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5
期刊
司法裁决具有构成性,一项裁决是在法律、理性和态度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这些因素的影响力以"影响度"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议会主权""司法主义"和"本位主义"这三种不同的制度中,法律、理性和态度因素对裁决有着不同的"影响度".分析司法裁决构成因素的"影响度",对正确认识司法裁决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强化态度因素的反制力量,维护裁决的正义价值,保障法院独立地位,推进司法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逐渐调整纵向的权力分配结构,试图通过集中行政权,自上而下地塑造基层治理的统一规则体系.然而,行政权的集中与合理化困境,强化了行政体系对政治动员机制的依赖.基层政府逐渐被置于自主性收缩的强动员结构中,不得不应对日益膨胀的治理任务.在此过程中,"多中心工作"模式的启动,重组了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这一模式的形成代表着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走向刚性化,从双向关联国家与社会的多元有机体,日益成为单一对上负责的压力应对体系,损耗了国家在基层的可持续治理能力与合法性生产能
关于"刑事诉讼认识论"的理论争鸣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似是而非的证明标准、僵化误用的证明模式以及异化失灵的程序设计均表明,"刑事诉讼认识论"并未对立法与司法实践产生足够积极的影响,理论实效不如预期.因此,亟需在我国刑事诉讼认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合理吸收域外成果,拓展知识边界,探索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可能.其中,将具有"硬科学"依据的认知科学引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并与"刑事诉讼认识论"有效对接,是知识创新的可能路径."刑事诉讼认知论"与"刑事诉讼认识论"在知识背景、理论自洽性以及对立
马克思在谈到农民阶级的自在性和自为性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①当被别人来代表时,便意味着主体性的缺失.主体性要通过表达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