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习方法,有效激发创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指导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能力。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把主动权交给他们,使他们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合作交流,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
  一、运用以旧求新,有效促进发现
  实践证明,任何事物之间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辩证的。因此,我们要活用这一辩证观点,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启发同学们在对旧知识复习巩固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探索、思考和操作,让同学们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挖掘知识的本质,共同对新知识提出问题,探究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解题策略或途径,从而体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并学会新知识。
  例如: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由于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运算,因此,在教学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多项式乘法,之后复习质因数分解,紧跟着给出例题:因式分解: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自己观察、对比这5道题,提问:你懂得因式分解吗?有的小组学生发现:这5道题的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别不同,符号也不同,该怎样因式分解呢?如何进行质因数分解呢?我给予适当的提醒:刚才我们复习了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运算和质因数分解,你们能把它化成我们学过的质因数分解吗,且常数项分成两个数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同学们一听,豁然开朗。
  二、运用故意出错,有效促进创新
  故意出错就是指在教学中,有时教师在关键处(或解决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或障碍,引起认知冲突,形成坎坷曲折,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达到最佳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非常认真,极少犯错,有时甚至达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这当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往往会限制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故意留下疑问,布设陷阱,让同学们发现矛盾,反而能促进他们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从而有效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时,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7cm,另一边长为8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经过讨论很多学生得出周长是22cm。这时,我“肯定”同学们答得非常正确。此时,下面有一位同学说:还有一种答案。于是我让这位同学大胆地到讲台上介绍如何得出第二种方法,同学们感觉非常惊喜,大家一致赞扬解法妙。接着,我问学生:“当第一条边长改为4cm呢?”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草图,并标上长度,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们很快回答:“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合作交流,有效发现问题
  合作交流的实质就是同学们自主探索,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最终达到勤于探究、乐于动手;同时鼓励同学们在小组或团队中互相协助、共同探讨,交流学习经验、体会,共同完成学习的过程。另外,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在最初开始质疑时,提的问题相对简单、浅显,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提出更深一层的问题,之后在小组内把自己一开始发现的问题进行互相交流、讨论、争论,在这样层层递进的“合作交流”下,学生们能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
  例如:在探索比较有理数大小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同学们提出不少有探究价值问题,如对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理解是个难点,探索的结果就不尽相同,有的小组学生认为“离原点近的数比离原点远的数大”“-2℃比-8℃热,所以-2>-8”;有的小组学生认为“从同一高度上下降2米比下降8米所处的位置要高,所以-2>-8”;还有的小组学生认为“比如欠钱,欠2元的总比欠8元的好,所以-2>-8”“‘数’小的比‘数’大的大,所以-2>-8”,等等。之后组织同学们讨论,并得出结论:“数轴上两个数比较大小,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所以-2>-8。”虽然学生所表达的理由存在着不严谨和不科学等问题,但是每个学生都学会了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从而达到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创新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
  四、亲身体验经过,在活动中创新
  新课标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能力,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将数学与实际相联系,设计数学问题,尽量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增强。所以,我们要精心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增添发展性的色彩。
  例如:在探索展开与折叠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过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把圆柱、圆锥的侧面沿虚线剪开,观察:它们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几何图形?请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同学们在小组里自己探索,动手做一做,得出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之后,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下列问题:把正方体图形沿某些棱按你喜欢的方式剪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在与同学的交流对比中,你有什么发现?这下学生们都积极地动起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剪成不同的图。我让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让同学们归纳出不同种类型(11种)。同学们兴趣非常浓厚地学完了本节课,由于是自己亲身体验经历的过程,学生易学不易忘,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只要我们深化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断挖掘教材,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解决学习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探讨了有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 整合策略 注意事项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其丰富的信息、生动的画面、高效的转输,不仅为我们提
摘 要: 学生对应用问题建模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以及有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文提出中职数学教学开展建模活动的实施构想,并且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开展数学建模学习,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建模学习 实施构想 具体实践 应用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所
摘 要: 作者讲述了教师应如何利用多媒体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艺术性的优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以及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现代化教育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优化 心得体会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
信息技术是新世纪最先进的高新科技手段,信息素养已成为21世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信息化的大趋势下,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必将引起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数学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正好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理解数学知识就自然成为很困难的事,造成了很多数学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很多时间,努力地想提高教学质量,但效果总是不理想,学生成绩提不上来。而信息技术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积极进行探索创新,在过程中有所发展,在过程中不断成长。  一、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传统教学的最大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应试,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
“天门地户”思想来自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内经》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将“天门地户”思想引入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以期将其作为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媒介,并以之指导临床。
  目的:观察脑力苏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肾虚痰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西药脑复康片为对照,为脑力苏颗粒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原则
摘 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盘接受为主要形式,它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使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 激发 学习兴趣 认识与探索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不良的习惯,因此对学习早已失去兴趣,要重新激发学生的数学
  目的:观察舒心口服液治疗室性早搏中医辨证属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同时观察室性早搏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抗心律失常肽的变化,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