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视觉元素在插画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视觉元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特色,借鉴民族视觉元素发展插画,提取民族视觉元素中的图案构成插画的色彩、形式,有助于丰富插画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将民族文化融入插画创作,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不仅能够提供插画创新的资源和土壤,而且能够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该文采用对比研究和举例研究的方法,研究波提切利壁画中的线条与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条,以波提切利的代表作品《维纳斯的诞生》《春》与永乐宫壁画中的《朝元图》为例,分析其线条的异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波提切利壁画与永乐宫壁画线条的艺术特色;第二部分讨论波提切利壁画与永乐宫壁画线条的异同,并用对比和举例分析的方法加以说明;第三部分提出结论.
决澜社虽然仅仅成立4年就解散了,但是庞薰朵、倪贻德、杨秋人等社团成员此后依然坚持践行社团宣言,在经历了几番挫折之后,最终完成了自我的升华,这正体现了决澜社对他们的影响.因此,对决澜社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社团成立阶段,对其解散之后的研究同样重要,这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决澜社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历代名画记》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作者张彦远对于图谱文献的保存意识值得后世关注.而郑樵在《通志》中设《图谱略》,将图谱资料提升至与文献史料相同的高度.该文从目录学角度出发,说明史志中的图谱著录情形,以及《历代名画记》与《通志·图谱略》二者背后的史料意识和图谱学思想.
该文以米芾的装潢理念为切入点,通过了解他对材料、格式的选择和推陈出新的实践手法,结合其诗文、书画的艺术表达,分析米芾作为张彦远理想中的全能型鉴藏家,在参与装潢时的审美主张.
晋东南地区的柳氏民居是在特殊的人文背景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超越礼制界线的高等级雕刻艺术形式,展示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和非凡的文化形态.通过分析和研究三雕艺术,研究者可以深刻认识到雕刻艺术的民俗特征和文化内涵,归纳出个性特征.
“纤维艺术”一词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是受一系列的纺织运动、复兴手工艺运动以及现代主义艺术、女性主义思想等的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形式.经过一代又一代纤维艺术家与理论家的持续讨论,纤维艺术在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中继承并革新了传统的纺织工艺,显现出工艺与艺术之间的层级关系问题,这也是其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中心问题.该文从纤维艺术的命名与归类、重新评估纺织工艺的价值、纺织工艺艺术化等层面探讨工艺与艺术之间的层级关系问题.
小篆作为汉字演变中的重要一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人们通过对其的认识,能了解汉字演变的奥秘.但小篆较为复杂,识记过程比较困难.基于此,该文作者结合当前的文化趋势,以趣味图像识记小篆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提升识记小篆的效率、增强识记小篆的趣味性,根据研究得出图像记忆法是当前时代较为简易、方便的识记小篆方法的结论.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每年回归运转的特点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是大自然多种变化的时间标志,而且与自然物侯、民俗传说、养生文化等息息相关.因此,它不但成了农业生产的指南,而且蕴含着自然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该文探讨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自然物候和传统民俗中的视觉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以让年轻一代通过平面设计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自然美和文化美.
美术表现能力指运用传统或现代媒介进行造型活动,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能力.该文利用本土资源,立足重庆本土文化,从大美巴渝、母城渝中、巴蜀文脉三个维度挖掘课程教学元素,在继承与再创新中探索多种美术语言进行美术表现,使学生在丰厚本土文化的滋养中提高美术表现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本土文化.
写意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无论是哪种风格的写意人物画,要想优化人物造型,融入画家的思想情感,都应该重视素描技巧的使用,通过有效整合素描元素,提高写意人物画的质量.素描和写意人物画的结合可以提高艺术效果,使二者都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