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达到这种“至善”。传统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念是相通的,现阶段小学教育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的,而实现这种“至善”,完成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氛围,这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要义之一。校园文化建设是整合了物质、精神和制度在内的综合文化建设,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形成的良好氛围,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的直观反映。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教师和孩子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期,因此,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校园文化是一张强有力的意义之网,确证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性存在。学校的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假设等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核心意识形态的指导。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之一就是价值观念的转型,随着价值观念由过去的高度统一转向分化,由过去对精神境界的高度关注转向了物质追求,由过去的取义弃利的单向性转向了求利而取义、取义而弃利、求利而舍义的多向性。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在德育的环境养成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价值错位。再加上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了明显的断层和“孤岛”现象,这就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方面明显的缺少核心意识形态的指导,具体表现就是当代小学生在德育、情商构建方面的失衡,缺少团体意识,自私自利,没有理想信念,没有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没有荣誉心理,盲从大于思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突出,更不用说国家民族精神的弘扬了。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学过程的“初中化”之外,校园文化建设的单薄和核心价值理念的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是马克思教育理念的指导思想和精髓,是当前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它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具体化,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有章可循的具体指导。教育部在学习习近平五四讲话时明确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构建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质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当前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小学教育阶段更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关键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过程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外因和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展开的重要载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它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不是口号式的政治宣传,也不是简单的将政治标语刷新于小学的校园宣传栏内,它的指导是潜在的,是宏观的。是植根于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和小学生的成长实际的,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依归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植根于小学教育的实践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应该是在认真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改变相关的文化教学理念,打造相应的文化氛围。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如果将生硬的理论概念灌输给小学生的话,不仅起不到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塑造功能,还会引起小学生本能的抵触心理。并且,小学阶段的教育特点也决定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价值观念的初步养成,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将感性的、生动的教育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软肋。目前,一些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的地区,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方面,给出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方式。例如,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演讲、唱诗、书写比赛等活动,并将成果在校园里进行展示,一方面能彰显学生的才华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这些活动中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存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就是在社会塑造共同理想,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不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只是空洞的理论教义,必然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谬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必然要和小学生的发展实际相結合,融合到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当中去,才能发挥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让小学生发自内心的去领悟,去体味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和价值真谛,让小学生的内心身处乐于接纳,并且乐于去感受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导魅力,才能形成理论指导的内驱力,也才能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价值基础。现在很多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退出“体会式”校园文化,就是以小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将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这些校园文化中去,通过小学生自己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感悟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各种社团课程和节日的设置,打造一种体验式校园课程文化,争取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课,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让学校成为每个孩子都向往的地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不仅有章可循,更是形式多样,结合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融会贯通,国内的很多小学都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在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方面都开展了极具特色的实践活动。
  1. 制度建设是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制度建设,以制度厘定小学生的行为准则直观重要,也是发挥制度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家长对学生的溺爱心理泛滥,再加上新教育理念对孩子的主体性的前所未有的强调,让“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成为时尚的标语,对小学生不敢管,不知如何管,成为很多小学教师面对小学教育时的共同难题。因此,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进行解读和强化就成为必须,通过制定班级公约等方式,以班级制度的形式将价值观和是非观进行界定,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优良品质,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这些都是制度的魅力所在。“校园文化营造为一个整体育人的氛围,处处体现关爱、理解、引导、教育,我们学生就在这里舒畅呼吸,我们教师就在这里诗意栖居。”
  2. 软环境建设是关键。
  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对小学校园文化的引领和指导必须融合与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中才能发挥作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通过精心设置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性强的活动,以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为主要形式,结合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构建校园的人文环境,并且以一贯之,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例如,结合世界水日,在学校宣传栏张贴学生制作的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宣传画,通过升国旗,让学生进行水资源的演讲和保护水资源的宣誓,这都是对学生公德和美德的积极培养,对形成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像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可以通过感恩教育,或者在校园文化长廊中,展示学生的感恩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借鉴,都能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良好的价值理念。
  现阶段,新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實践都在教育实体层面上积极探索教育的育人目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显现,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契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明德的目的。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正> 在英雄的锦州城西北角,有一条士英路,它是以人民英雄梁士英的名字命名的。锦州市人民牢记这位为人民解放而献身的英雄。梁士英同志是吉林省榆树县人,一九二一年生,出身
代表有唐一代文化成就最高的是唐诗。经过初唐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开元年间,唐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治世之音安以乐”(《史纪&#183;乐
教学氛围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直接感受到的心理环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着深刻的影响。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能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感,使得学习更加投入,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精神更加高涨,课堂学习也更加生气盎然。在语文课堂上,积极的教学氛围当然离不开创设情境、情感体验、演示操作、课堂表演这几种辅助手段。  一、创设情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喜欢
在波涛澎湃、奔流不止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有一个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那就是兴衰得失、千秋功罪往往由后人评论,而且时代隔得越远,评论得越剀切,越少顾虑。而直言当代利弊得
由于近年来广东中考的变革,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不再考教材的文章,因此部分语文教师立即“随机应变”, 对教材的课文只选取几篇开展阅读教学,甚至舍弃教材的现代文,语文教材形同虚设。同时,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普及,学生钟情于“文化快餐”,对传统的阅读缺乏兴趣。纵观初中作文教学,至今仍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和评价方案,作文教学组织较为随意,作文教学没有整体规划,缺乏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科学体系,写作训练形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八六年年会于九月二十二日全二十五日在甘肃酒泉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青、老专家和有关力面的代表共六十余人。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出现了多样化的模式,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也出现了多样化的模式。这些多样化模式的出现,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中的新课题:社会主义所有制,不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工人阶级特别是青年工人如何建设精神文明?他们的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兰州第一毛纺织厂等单位进行了调查。
我校属于农村初中,许多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并不比城里学生差,甚至比他们更优异,却不能用简单的英语对话。因为他们的英语是背会的、听会的,而不是说会的。不能灵活运用,在课堂上只是认真地听老师讲,认真地做笔记,却很少开口说英语。我找不少同学谈过,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这么几种:怕羞,怕出错,怕其他同学笑话。归根结底就是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够。如何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改变这种沉默的英语课堂现象?我认为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打下坚实的作文基础,单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达到课内、课外阅读双管齐下的效果。  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知识的重要性  因为农村的小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大多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如“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