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双会很生气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破“四旧”太激烈,把传统中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也破坏了,这是事实,但同时它也去掉了一些封建糟粕,如迷信、男权的大家长制等,这也是事实。我一直认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最大好处就是女性解放,女性成了“半边天”,女人获得与男人同等的地位与权利,把“三从四德”、“三妻四妾”等垃圾铲除了,这对于受了几千年压迫的中国女性其实是福音。不过,就像余华在《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所说的,这些传统的封建思想现在正在复活,在我看来,最糟糕的是传统的男权主义的回流。在男权横行的当下世界,我们到处看到了无数已经让人见怪不怪的“二奶”、“小三”等现象,这些现象美其名曰是追求所谓的“真爱”,其实还不是男性向往的所谓“齐人之福”和“三妻四妾”的变相形式而已?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最受到伤害的其实是已经年老色衰的“糟糠之妻”。
  去年在美国跟朋友们讨论是否要“海归”的问题,美籍华裔的男性朋友个个跃跃欲试,而女性朋友则坚决反对。后来我的先生海归北京后,我也落户香港,得以近距离观察香港和大陆的文化,才逐渐明白为什么男性和女性对是否要海归的选择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以我在美国生活二十三年的经验,我可以说女性在美国是幸福的,个人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这跟美国的“女性优先”传统早已根深蒂固有关,其结果就是家庭生活和感情生活相对稳定得多。而在中国,女性的地位却比建国初期下降得很多。比如现在国内,女性一过三十岁还嫁不出去就被讥讽为“剩女”,而且社会上总是把嫁不出去的理由推到“剩女”身上,仿佛是因为她过于挑剔、咎由自取的结果。工作面试时,年龄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资格”,年纪大一点就被淘汰;而在美国,女性绝不会因为年龄的问题而烦恼,在工作面试时年龄绝对是一个禁区,一个不可以随便触及的隐私。就说“二奶”和“小三”的问题,在美国的环境里,家庭观念其实还保留了清教徒的传统,比较保守,“通奸罪”是一件“大事”;可是回到国内,发现这不过是一件“小事”,说什么“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怪不得“海归”男士都非常喜欢回到中国,因为那里有的是年轻貌美的女郎愿意投怀送抱,男士在这种环境中是非常“受宠的”。
  记得在电影《李双双》中,妇女队长李双双的女性主体性非常强,从政治思想上看,她比丈夫积极,一心为集体为国家,她绝对不怕“夫权”,敢于反抗,敢于争取在家庭中和在社会中的平等权利,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李双双不愧是社会主义时期女性主义的代表。有封建男权意识的丈夫喜旺和她“斗”,故意跑到城里干活,想杀一杀她的锐气。可是,革命时期的婚姻是有社会看管着的,喜旺绝对没有胆量去触犯“生活作风问题”来报复她,在影片中李双双的腰板还是很硬的,因为有社会撑腰。可是这个时代过去了。如果李双双生活在我们今天,她一定会很生气,因为此时绝对是另一番景象了,她的主体性虽强,但无可奈何。一旦争气,只会再次把她的丈夫气跑,跑到哪里?只能跑去包二奶,养私生子。李双双最后大概也只有两条路:一是选择离婚,二是选择隐忍。选择离婚的女子,在当代中国的路也几乎被堵死了,连剩女都嫁不出去,何况妇人李双双乎?估计她也只能像《蜗居》中的大老婆选择隐忍,即忍气吞声,眼泪往肚子里咽。
  当代商品社会中的广告也常常以“如何留住老公的心”来招揽生意,搞得女性心思混乱,天天总想着怎样才能把自己“整容”成一个老公眼里的“完美女性”,就跟好莱坞电影Stepford Wives中的完美太太一样,外表虽然很美,可是就像机器人一样,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心灵,也没有真正的有尊严的生活。总之,在这个封建男权主义回流的时代,连老实巴交的喜旺也变质,李双双们的日子可真是不好过、不好受啊。
其他文献
在文学创作方面,曾巩上学韩愈,师承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中坚,散文成就很高。《宋史·曾巩传》评论其文:“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宋代以降,许多人将其作品奉为典范,他因此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享誉千年,至今不衰。然而,纵观曾巩一生经历,他不但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实干家,只不过在那个文化重于经济、诗文贵于粟粒的特殊时代,其行政才干被耀眼的文名所掩盖罢了。嘉祐二年
【摘要】在现代化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信息技術被应用到了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期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学科理解,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模式的应用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养成创新思维。初中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学科教育中应用的不断增多,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实在初中教育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提升实际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有效性,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拟通过对现
一  嗜读木心文章逾六载,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遇到先生的文字,我对文学的理解会是什么样子;而年轻一辈的读者如我,也终于等到了写出此等文章、活出如许人生的艺术家。在这个意义上,我虽无福无德随侍先生侧听其言观其行,但他是我的家庭教师。  去岁金秋回香港参加毕业典礼,在刘剑梅师家中做客,其父刘再复先生也在。进门坐定,再复先生兴致勃勃跟我聊起木心,说道:“陈丹青在大陆推介木心,比他的油画贡献还要大!我看到木
前些年,某期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一女嘉宾说“宁在宝马里哭泣,也不要在自行车上笑”。此话一出,引起大家一片热议,有指责其是拜金女的,也有为其辩护的,评论不绝如潮。今年年初,香港科技大学张春田博士《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后的女性解放话语》一书的出版。一句话的出现和一本书的出版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后者的出版对于我们理解前者,甚至女性解放话语在五四以来近一百年的迂回与展开以及其在
忽然想起萨特的话:小孩都快饿死了,文学还有什么用?     我必须承认,文艺理论的进步与日俱新,我们的文论已经非常超前,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派别林立,大师辈出——孔德的实证主义、左拉的自然主义、马拉美的象征主义、萨特的结构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贝尔的形式主义、波伏娃的女性主义……再加之前缀为“新”和“后”的子子孙孙,简直多得可怕。如果“百科全书式”的亚里斯多德活到今天,他老人家能不能搞清楚这所有
一、出身“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史家  周传儒(1900—1988),号书舲,四川江安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  周传儒虽说是一个历史学家,但这个名字,如今甚至在学界,可能许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了,原因则不外是他没有子女或弟子为之广泛揄扬,但真正的原因则是他有过二十多年的“失业”经历,而所谓“失业”,说白了,当年他是一个“拾荒”老人哪!无法从事研究和写作,干的是“拾荒”活计,岂能名垂天下呢?  周传儒祖辈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最后一章最后一节的标题是“劳动动物的胜利”,这既是全书得出的最后结论,也是她对现代社会中人类生存境况的总结,因此,关于劳动动物的论述在阿伦特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那么,何谓劳动动物的胜利?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但有其他更加危险的迹象表明:人们愿意演变成动物物种,并且确实已经在向动物物种演变了,而自从达尔文以来,人都认为自己正是从动物物种演变过来的。”这也就是说,所谓
真正的阅读是眼睛与心灵同时抵达文字的阅读。一个合格的读者,应该有一双罗丹所说的“发现的眼睛”。这样一双眼睛,不但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能毫不含糊地从作品的语言、情节和细节当中找出其间蕴含的全部意思。  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阅读在其深层意义上不是一种视觉经验。它是一种认知和审美的经验,是建立在内在听觉和活力充沛的心灵之上的。”什么叫“内在听觉”,什么叫“活力充沛的心灵”?它不是其他别的什么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中记载了一则故事,看似平淡无常,甚至荒诞不稽,仔细阅读却发现其中另有深意。全文照抄如下:  乾隆丙辰、丁巳间,户部员外郎长公泰有仆妇,年二十余,中风昏眩,气奄奄如缕,至夜而绝。次日,方为营棺敛,手足忽动,渐能屈伸。俄起坐,问:“此何处?”众以为犹谵语也。既而环视室中,意若省悟,喟然者数四,默默无语,从此病顿愈。然察其语音行步,皆似男子,亦不能自梳沐。见其夫若不相识。觉有
鲁迅一生因其坚韧不拔地对黑暗势力的攻击而独立于世,为人景仰,但也因之而不见容于当局。尤其是在其后期,随着国民党独裁专制政权的稳固,对思想和文字的箝制升级,更是使他的文字处于被“明诛暗杀”的围剿之中,文章总被删、改、禁。有趣的是,鲁迅在后来结集时,将被删改的地方以黑点或黑杠重新标注,为我们保存了“中国文网史上极有价值的故实”,也使我们有幸取得了一个可以互相对比的版本,藉此重温历史,看到如鲁迅所说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