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也可以上出新滋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3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复习课上,教师大多是引导学生归纳与整理知识,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复习课毫无新意。让复习课恢复生机,赋予其思考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梳理出知识脉络,形成科学的复习策略,归纳数学思想,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核心素养,是高质量的复习课应有的内涵。只要教师肯花心思琢磨,复习课也可以上出新滋味。
  [关键词]复习课;新滋味;知识翻新
  从学生视角看,知识复习毫无新意;“重复学习”无非就是炒旧饭,没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索然無味。要让复习课恢复生机,就要赋予其思考性和探究性,而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是重燃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措施。现以“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为例,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知识翻新
  复习课接触的必定是学习旧知和重演旧知的过程,而复习课的看点在于与新课不一样的新意和亮点,并让学生有新的收获和发现。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苏教版教材对每一类知识的编排都是分散的,而且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这样,同一板块的内容被分散编进各册教材,由于学习时间分散,学生难免遗忘。通过复习,就可以把这些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拼凑起来,形成一个“全集”,按照学习时间逻辑顺序重新排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秋”的效果。
  例如“平面图形”,三年级编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概念,四年级则是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初步认识,五年级则深入学习它们的面积,附带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到了六年级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因为周长过于简单,所以主攻“面积”。
  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在重温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后,结合内在的转化关联,画出一张图。认真思考后,有的学生按照学习先后顺序画出图1,有的学生以“是否是直边图形”画出图图2,有的学生则画出了“流程图”(如图3)。最终,经全班集体商议,一致认定:图3清晰地揭示了各个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的转化路径”。
  构建知识体系并不只是排序归类,而是建立内部的密切联系,并形成宏观视野。这种认识,是网状结构,四通八达。上述教学的特色在于,知识是旧的,但画出“结构图”的活动却是前所未有的,既有新意又有挑战性。更重要的是,用一张图将零散的知识编织成网,平面图形面积之间内在关联和共性原则尽显其中,尤其是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二、策略拓展
  新课标把基本数学思想作为“四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着眼未来,提高教学目标站位。这个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是回归生活,那应该是:能够自觉运用数学思维来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如果这个目标是为了学生成长服务,那就应该是:能够运用已有学习经验和认知方法自学新知。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将埋藏在知识底层的数学思想提取出来,让学生获益。本课画出各种图形的面积图后,梳理工作就算告一段落,可以开始练习了。但笔者仍有不甘:这些图形的面积推导方式都是现成的,学生只需要承袭这一转化思想。说到底,学生还是跳不出教材的“圈圈”,思维被束缚,缺乏创新精神。
  深思后,笔者增设以下环节:老师有一个疑问,你们非得按照书本上的指示来转化吗?没有其他转化方法吗?学生沉吟片刻后,茅塞顿开,灵感爆棚:
  图4是将三角形沿中位线切开,割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5比图4多“切”了一块,图6是连接梯形的一个顶点与一条腰上的中点,切割后拼接成一个三角形;图7则是过两边中点竖切后割补成了长方形。一位学生更是别出心裁,想到把圆形转化成三角形,虽然语焉不详,过程含糊,但是如图8的做法,仍然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强调,要珍惜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体验,重视他们的灵感和执念,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此处所言的“多样化”,并非标新立异、博人眼球,而是要有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不重复、不作伪。这种创新运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传递出强烈的信号:转化的方法虽多,但其根本宗旨就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
  三、方法升级
  复习课,练习不能缺位,但与新授课练习的巩固性和针对性不同,需侧重于综合性、思辨性、浓缩性,能全景展示知识的宏大背景,揭示各版块知识之间的联系。复习课的练习思维容量要大,思维深度和思维难度都要全面拔高,应设置一些陷阱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反思问题本身、问题的考查目的和考查方法以及测试性质。
  本课结尾,笔者出示一道综合题“小牧童在山上养羊,把小羊羔圈养在用篱笆围成的长4米、宽2米的长方形羊圈里,羊圈一面靠近石壁。转眼间小羊羔长成大山羊,吝啬的老财主没有给材料增加预算,要求小牧童把羊圈扩建,使其占地面积变大,请大家给小牧童出出主意”。
  根据以前所学:长方形周长为定值,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和宽相等,面积达到最大。有了这个知识储备,讨论“一面靠墙”时,学生都觉得:除了半圆,就属正方形面积最大。笔者反问道:“果真如此吗?”有个学生支支吾吾地说:“充分考虑到石壁的替代作用,只需围成一个细长的长方形。”这下教室里鸦雀无声。“怎么办呢?列表验证吧。”
  分析表格后发现:当长是宽的2倍时,所得长方形面积最大。这个结果令人惊诧:这不是与“长方形周长一定时,正方形的面积最大”背道而驰吗?当笔者追问究竟时,学生一脸迷茫。笔者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终于,一个男同学起身解释:“并不违背原定律。结论是说周长一定,但一面靠墙时,长方形的一条边无法确定,周长也就无法确定。”笔者继续追问:“是不是只要靠墙,就得满足长是宽的2倍,面积才能达到最大?”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笔者在“周长一定时”这几个字下面画线,问:“不算墙壁,这个长方形是残缺不全的,你能设法补充完整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马上打开思路:
  至此,问题迎刃而解。补图后,三个图形周长相等,面积却各不相同,跟以前的结论“长方形周长为定值时,正方形的面积达到最大”一致。
  这样深入的开放练习,既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又引发了不同的思维碰撞,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领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风采。
  小学毕业总复习内容多,综合性强,若只是讲练循环,确实枯燥无味。如何让复习富有挑战性,让复习有新的收获,需要教师于平凡中制造惊喜,于平淡中推出高潮,总结普遍规律,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建模指向模型思想和建模能力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基于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和提升建模能力,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决一道题从而解决一类题。结合课例展开建模教学的策略论述,唤醒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模型;教材  模型思想和数学建模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
[摘 要]对于一些无法用现有的定理公式解决的难题,可以先得出类似问题的基础数学模型,进而类比迁移,从而利用基础数学模型有效突破难点。  [关键词]基础模型;类比迁移;函数  《中小学数学》杂志小学版2014年第7、8期(合刊)刊载了范午英老师的一篇教研论文,题目是《教数学要以理服人》,范老师通过严密的论证说明了数学教学的推进要“理直气壮”,范老师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令人折服。笔者反复品读该
[摘 要]小数和分数的互化是小学生进行各种换算的必备技能,除法运算更是建立起小数和分数的亲密联系,但是在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与分数的互化中则存在一些阻碍,甚至有些人对无限不循环小数属不属于小数产生了怀疑。因此,有必要将分数与小数关系的本质探查清楚。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小数;无限;有限;认知;发展  青岛版教材中“小数”的内容主要出现了四次。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初步介绍了小数的概念:“
[摘 要]数量关系具有相对性,已知的是标准量,未知的是相对量,二者的相对关系具有互换性,这在比大小、比多少问题中已经显现。到了倍数问题中,同样存在着辨析相对性的问题,到底谁比谁、该加还是该减、该乘还是该除,需要总结出一个简单、可操作性强的公式进行研判。  [关键词]数量关系;倍数;公式;加减  每逢遇到较为烦琐的倍数、分数(含百分数)应用题,师生都会感到头痛。教师无奈于讲了无数次,学生就是不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