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3-01
  课堂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室是学生自主求知的殿堂。要想让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情感得以迸发,灵魂得以净化,个性得以张扬,就必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从而达到让课堂“活”起来的效果。
  为此,我在课堂中对语文教学做了大胆的尝试。我的做法是:
  一、用配乐方式“读”散文。
  优美的散文,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的优美,优美的语言一般具有结构对称美,长短交错美,一唱三叹美。因此,在教学散文时,我们倡导运用“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散文的味道来。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在教学散文时,我们可根据不同风格的散文配上不同的轻音乐,创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教学《鼎湖山听泉》,我们将《泉水叮咚》之歌的曲调设置成轻音乐,让学生在泉水欢乐奔走的情境中朗读课文,产生如同清风拂过琴弦而产生的天籁之声那样美妙,让学生顿生心旷神怡之感,诵起关爱自然,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选《父亲》的轻音乐,让學生在深情的乐曲中感受这篇散文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所传达的是父子之间真挚深沉的情愫,从而拥有一颗感恩父亲的心,总之,配乐散文朗诵让学生有一种渐入情境的体会,教会学生如何去读、去品,再读课文时,学生就会产生如身临其境之感,可谓美不胜收。
  二、讲故事的方式“说”小说。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而“文学是人学”又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小说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
  为了上好小说,整体感知必不可少。用语文专家的话来说,不论什么作品,必须明确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那么在引导学生复述小说故事梗概的时候,我们倡导学生勿“照本宣科”,用自己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复述课文。这既是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如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模仿章回体小说的构思方法,将孔乙己两次出入咸亨酒店的情况,添油加醋,用现代生活中酒店的相关场面,大胆发挥,融古今于一炉,让学生在轻松的谈笑声中把握故事梗概,理解人物性格,从而珍惜今天的读书生活。
  三、用课本剧的方式“演”文言文。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字风格。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既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又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为了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的世界,将有的文言文,由学生自己改编成课本剧表演,更有利于疏通文言意思。
  如教学《曹刿论战》,让学生先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后分角色表演。学生模仿古人的打扮加上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淋漓尽全文地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有效。既利于疏通文意,又利于背诵课文,可谓一箭双雕。
  四、用搜集信息的方法“补”议论文。
  经典的议论文,总是围绕论点,引经据典,谈古论今进行摆事实、讲道理。要学好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除了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含英咀华,还必须学会搜集与之相关的材料补充,从而拓展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如教学季羡林的《成功》,文中涉及到“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典故,我们要求学生从课外资料中搜集有关勤学的事例:如“负薪”(汉朝的朱买臣家里很穷,所以必须经常砍柴来维持生计,但他喜欢读书,他就一路担着柴,一路读着书,他的妻子劝他不要吟唱,但朱买臣越唱越响亮,导致妻子认为丢面子和他离婚,后来,朱买臣经人推荐得到皇上的赏识,被任命为会稽太守。)、“挂角”(唐代的李密骑了一头牛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被宰相杨素遇见,遂和他进行一番交谈,杨素认为他少有大志,后来李密投奔瓦岗军成为一个重要人物)。
  五、电脑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更可激活语文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科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增加语文课堂的气氛和活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多媒体。创设拟真化情境进行认知导向,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如在一节课的开头,通过恰当运用图像,声音动画,影片等,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所授内容的兴趣。一节课接近尾声时,正是教学过程的又一高潮,可以使用电脑多媒体让学生活跃思维,激发起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有兴趣去进一步研究,探索,与课文有关的各种知识。可见,电脑多媒体参与课堂,对创设优美情境,产生求知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是大有裨益的。如在教学《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单凭老师的讲解朗读感受不到当时的那种艰难情境,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呈现历史图片,聆听配音朗诵。就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当年的钢铁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不仅熟读而且能背,所以说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能“激活”课堂效果。
  总之,我们认为:上述的几点尝试,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作法,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发展空间,最终达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美。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四项标准,即“整体性、动态性、主体性、可测性”。并结合实例加以阐释。  【关键词】教学目标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83-01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制定是否适宜决定了目标达到的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