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里的8个OMG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说《火星救援》是科幻片,不如说它是一部“太空科技”电影。原著小说作者本身就是个“技术宅”,电影又得到了NASA的鼎力相助,从修改剧本到提供参考设计,几乎可以说是NASA的“亲儿子”。既然有了地球最顶尖的太空专家坐镇,它还有“错”可挑吗?
  火星真的是电影里的样子吗?
  电影里的火星就像一个布满红色沙土和岩石的荒漠,摄制组主要在约旦取景,并由CG后期合成,整体环境与“好奇号”探测器发回的火星照片非常相似。
  事实上,火星就是一颗沙漠行星,并与地球一样拥有复杂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峡谷等。其表面以红色土壤为主,就像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天空总是灰黄色的。
  人类可以在火星上安营扎寨吗?
  电影一开始,宇航员已经在火星待了18个太阳日了,居住舱Hab是他们的大本营。这个居住舱并不是虚构的,它的原型是NASA的“人类探索研究模拟装置”(HERA),宇航员已经把该设施用于模拟国际空间站的各种任务了。
  火星上空气稀薄,含氧度也很低(少于0.15%)。电影中,Hab里有氧气发生器,可以使用电力把二氧化碳变成氧气。在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也拥有一个氧气制造系统。这个系统通过电解反应生产氧气,氧气被释放进空气中,氢气则被排进太空或输入Sabatier反应系统——这个系统利用大气的剩余副产品来生产水。
  火星上有能吹飞人的大风暴吗?
  电影开场时的大风暴,是《火星救援》所有故事的起因,却也是整部电影最不科学的地方。
  火星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1%,大气压力也比地球小得多,根本不可能产生电影里那样剧烈的风暴。火星上的确常刮沙尘暴,但风力大概只相当于地球上的微风等级。小说作者安迪·威尔当然也知道,但为了把马特·达蒙一个人丢在火星,他也只能“不真实”一次了。
  更有趣的是,这场风暴的闪电效果还是NASA 行星科学总监詹姆斯·格林建议加上的。
  另外,由于大气稀薄,火星上的辐射特别强。根据“好奇号”火星车搭载的辐射评估探测器(RAD)发回的数据测算,宇航员在火星上接受的累计辐射剂量,相当于每星期接受一次全身CT扫描。
  火星上可以种植食物吗?
  如果没有成功种出土豆,马克·沃特尼肯定就饿死在火星上了。
  其实在火星土壤成分中,有足够的钠、镁、铝、磷、钙和铁等元素,唯一缺乏的氮,这完全可以通过人类的大小便补充。所以理论上,火星有水、空气和养分,完全能种出土豆。
  目前,人类已经能在太空种植生菜了。
  在火星上,一定得燃烧氢气才能取水吗?
  沃特尼为了有大量的水来种土豆,用联氨(常用火箭燃料)分解出氮气和氢气,再小心地把氢气烧掉来提取水。这方法当然不是不可能,不过就像电影里表现的,在密封的环境里这么做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爆炸。
  事实上,NASA前不久已经表示,火星部分地区的土表下埋藏着盐度极高的液态水,南北极底下更有冰川。可惜马特·达蒙当时并不知道(其实是导演来不及改剧本了),如果下次他再弄个火星题材的电影出来,应该会选择挖水吧。
  钚真的可以用来取暖吗?
  火星上非常冷,昼夜温差在100℃左右,表面平均温度在-60℃左右。为了解决保暖问题,沃特尼挖出了核电池——放射性同位素热发电机(RTG),利用人造同位素钚-238衰变产生的热来取暖。
  钚-238能产生出稳定的热量,从而转化为电能。通过钚-238制造的核电池可以持续供电长达数十年,多个土星、火星探测器都使用了这种能源。
  开“敞篷车”可以上太空吗?
  终于到了全片最“不可思议”,可能也是大家觉得最“不科学”的部分了。片尾,沃特尼要乘坐升空器离开火星,与赫尔密斯号对接。为了减轻升空器的重量,JPL的天才们甚至让沃特尼扔掉了升空器的窗户和顶盖,坐着“敞篷车”上了宇宙!多少人看到这一幕时的内心反应是:“这也行?!”理论上,这还真的行。
  让我们再次感谢火星稀薄的大气,按照电影中的设定,科学家计算了沃特尼当时承受的重力加速度应当是12G。而在地球上,战斗机飞行员经过训练大概可承受9~10G的重力加速度。由此可见,这一情节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只不过相当危险。
  “探路者号”可以与地球通讯吗?
  电影里“探路者号”可是沃特尼的救命恩人,全靠它才与地球取得了联系。没错,在现实中,这个小飞船和它携带的“旅居者号”火星探测车的确是1997年NASA送上去的。NASA表示,这个探测器的确有相应的接口可供连接电脑,加以改造即可用来和地球通讯。
  说到“探路者号”,就不得不提及它的创造者——电影里存在感很高的那个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简称JPL。乍一听JPL可能有点陌生,但说到是“谢耳朵”工作的地方,大家应该就能想起来了吧。JPL在1930年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西奥多·冯·卡门创建,联合创建人包括美国火箭科学家杰克·帕和“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事实上,就连《机器人总动员》的主角瓦力也是以JPL的火星探测器为原型的!JPL 对人类的贡献真的不只是发射火箭和科技创新。
  当然,如果我们纠结于每一个细节的话,还能发现影片里不少夸张的地方。不过,《火星救援》的故事发生在2035年,我们还有19年的时间来实现它。更何况,已经有人开始尝试了!
其他文献
生命体是以繁殖为目的,是能自发进行熵变的化学体系。曾经,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体只分为三种形式: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不过法国科学家在智利和澳大利亚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新的巨型病毒。这种病毒直径达1微米(相当于1000纳米),而大多数传统病毒的直径只有10~500纳米。科学家将其命名为“潘多拉病毒”(Pandoravirus),并确认它是人类已知的最大病毒。更奇怪的是,这种所谓的“病毒”并没有呈现
“沙山的背脊,悠然走来一支驼队,叮当铃声敲打沉睡的死寂。沙漠之舟,千百年行走 。狼烟四起,百年征战。多少闺里月,长在辕门汉家营。多少白骨之路,湮灭无痕……”这是一首描绘“丝绸之路”过往的诗歌。数百年前异常昌盛繁华的“丝绸之路”,早已被风沙糟蹋成了渺无人烟的荒漠,再也看不到频繁忙碌的商队在此经过。驼铃声已随历史远去,销声匿迹。“丝绸之路”,通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
近年来, 中国桥梁中的超级工程纷纷亮相,在高度、跨度等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彰显出了新时代的中国力量。世界最长的行车铁路双用悬索式吊桥——青马大桥大桥位于香港,横跨马湾海峡,桥身长度2200米,主跨长度1377米,共有两座吊塔,每座高206米。1992年5月开建,1997年5月22日通车。青马大桥只有车行道,不设人行道,它是配合香港国际机场(赤蜡角机场)而建的十大核心工程之一,在1999年荣获美
乍一看,艾琳·纳尔逊和奥德莉·纳尔逊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两个孩子。她们拥有同样的巧克力色头发和一对杏仁状黑眼珠,脸上带着同样的顽皮笑容。自她们出生以来,家人、朋友和老师就经常将这两个孩子搞混。高中时,来接她们参加毕业舞会的两个男孩甚至无法分辨出和他们约会的是双胞胎中的哪一个。尽管她们如此相像,但还是具有将她们区分开来的特征。“我们觉得我俩的区别比别人认为的要多得多。”艾琳解释道,“我们的脸型有
前行的旅人,请停下匆匆的脚步,在这温暖的火炉边,喝上一杯热茶,然后,听一听我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遥远的故事,但我会尽我所能,把我记得的一切都讲给你听。  就从我和她的相遇开始说起吧。  那一天,我终于决定离开这座城市,踏上名为“地心号”的列车,企图将那些遮天蔽日的巨大钢铁怪兽与永不停歇的机械轰鸣声抛诸身后。  一  如你所见,我是一个机械人偶。  地下的人类制造出了机械人偶,却厌恶排斥我们;地上
女性的乳房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是哺乳。但是,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女性的乳房逐渐被赋予了一定程度的美学意义。完美、理想的乳房应具备两个要素,即健康并符合人体审美标准。所谓健康,指的是乳房无组织学病变;符合人体审美标准,则要求乳房处在一个美的解剖学位置及具备美的形态,即丰满、圆润。在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条件改善和价值观念改变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女性对乳房的外在形态越来越重视。统计数据显示,在
2014年,史蒂芬·霍金指出黑洞并非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万物“永恒的牢狱”,数据或信息是有可能从中逃脱的。不久前,在一篇最新发表的文章中,霍金进一步扩展了这项理论。  量子力学原理要求信息是不能被消灭的,然而按照我们目前对黑洞的理解,物体一旦落入黑洞,其包含的信息便将全部消失,这是不符合量子力学原理的。在过去40年里,这已经成为理论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难题。而此次霍金认为,黑洞破坏性深渊中可能存在
在全球最干燥的沙漠中耗资4亿美元修建水电厂?这个工程计划乍看上去愚不可及,然而,智利却认为这一计划的理念具有突破性的革命意义。该计划将利用阿塔卡马沙漠独特的地理优势,通过太阳能将太平洋海水泵至安第斯山脉中的两个水库中,然后让海水向下流经水电站发电。一旦水电站建成,装机容量将达300兆瓦。之前,科学家团队已对该设想进行过可行性测试。结果证明,阿塔卡马沙漠恐怕是全世界最适合开展这个工程项目的地方。虽然
“达芬奇”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进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它已于日前成功地为一位患者实施了前列腺癌根治手术。  据专家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可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等众多科别,已在国际上广泛运用。“达芬奇”的机械手能完成许多人手无法实施的动作,如任意360度旋转拐弯等。此外,机器人的手臂很小,可深入至人手难以到达的部位,从而超越了传统外科手术的极限。  有了“达芬奇”后,一名医生
早在2013年,欧洲空间局就已开始探讨建造月球基地的可能性。随着3D打印技术的日益成熟,日前他们宣布,计划于2020年起利用该项技术,在月球正式开建供人类居住的基地,并期望在2030年前落成。据悉,新基地最有可能建在月球南极沙克尔顿火山口边缘,该处没有其他地区的极寒和极热天气,可保护基地免遭极端天气破坏,而且有无穷无尽的太阳能。而在动工前,欧空局还会派遣机械人前往月球,收集相关数据。基地将用风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