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即研究者”如何再定位?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8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的共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不仅已成为人们倡导的一种观念,而且已落实到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本来,“教师即研究者”的倡导和实施是想让教师获得主动的自我发展,享受到教育教学的幸福,但是由于没有搞清楚何谓研究、教师应成为怎样的研究者等问题,致使“教师即研究者”不仅没有让教师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反而使研究成了教师的一种额外负担。这种现实迫使我们思考:什么是研究?“教师即研究者”如何再定位?
  何谓研究?《辞海》称,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一般由确定问题、查阅文献、进行实验、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环节构成。如果用这种正统、规范的狭义研究观来要求中小学教师,那么“教师即研究者”无疑是套在教师头上的一个枷锁。
  从词源上看,“研”就是“细磨”,“究”就是“仔细推求”。[1] 也就是说,凡是对某一对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就可以称之为研究。人对大自然、社会与自我所进行的探究,其方式不仅有科学的方法,还有哲学的沉思、艺术的直觉、形象的探究等。[2] 这是一种广义的研究观,即把研究看做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一种学习,一种生活方式。具体地说,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是研究;以好奇的心态、质疑的态度、探究式的学习对待某一现象或事物也是研究,其中,好奇的心态是基础,质疑的态度是前提,探究式的学习是过程。
  这种广义的研究观,既可以破除教师对研究的惧怕心理,也可以使教师的教育研究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教学的快乐与幸福。
  笔者认为,“教师即研究者”应在广义研究观的意义上使用。具体而言,“教师即研究者”可以理解为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实践反思者、行动研究者和叙事研究者。
  
  实践反思者
  
  当下,反思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时髦的词语,但是,反思倘若不与实践相联系,就只能是冥思玄想,这样的反思其实并非是真正的反思。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反思是面向教育实践、根植于教育实践之中的教育批判和教育建构,其目的在于构建新的教育行为。
  教师尤其要对那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教育现象和行为进行反思,反思这些现象和行为背后隐藏的前提假设及其合理性,进而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作为一个实践反思者,教师必须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前提假设,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控制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调整与修正,以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其基本途径就是要学会自我追问,如上课前问自己:“是否把握了教材的体系和基本内容?”“我所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何依据有关理论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案?”等。课后问自己:“这节课上得怎样?”“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 这个亮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在日常生活中问自己:“学生对自己是敬而远之,还是尊敬、喜欢?”“自己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吗?”等。
  
  行动研究者
  
  如果说实践反思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了更多的追问,有了更多的理性自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新的困惑,那么,行动研究则有助于教师消除一些困惑,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行动研究,顾名思义,就是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是“在行动中、为了行动、通过行动”的研究。
  对于教师来说,行动研究就是把教育实践作为研究的对象,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育行为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研究。其过程大致由以下环节组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干预、效果评估、再次调研、进入下一次的循环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理论对教育问题进行诊断,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的行动方案不仅要有经验的依据,而且要有理论的支撑。当然,教师面对的问题大多是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哪些是我们能够解决的、必须解决的、需要系统去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自己要研究的课题,同时,要明确解决该问题需要运用哪些方法,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比如: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假期作业态度漠然,作业布置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就要分析其原因。探明原因后,就要积极寻求干预策略——或是改变布置作业的方法,或是设计新的作业内容,并检验其效果。成功了,总结经验;失败了,汲取教训,并在上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研究。
  总之,教师作为行动研究者,就是要把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在一起,教师的研究过程与工作过程是一致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3]
  
  
  叙事研究者
  
  从一定意义上说,叙事研究是直面教育事件本身的研究,其旨趣在于走进活生生的普通人(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关注常人的命运与处境,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教育客观规律或验证预先设定的理论假设。叙事研究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研究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叙事研究就是用自己的话讲述自己的故事。
  教师的叙事研究常常是对行动研究过程的叙述。
  教师讲述自己遇到了什么教育问题或困惑,遇到问题、困惑后,想什么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事后,又有哪些感受和体验。教师通过这种自我叙述,不仅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达到从事研究的真正目的,而且其他人通过阅读叙事文本,也可以进入当时的具体教育情境之中,了解问题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思考“你的解决方案好在哪里?”“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若是我,该怎么办?”等问题。
  从写作的过程来看,叙事研究有多种形态:有的叙事研究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陈述,突出其关键部分。这种叙事方式采用“白描”的记叙手法,尽量原原本本地展现事件本身,但在记叙中,写作者并不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是始终关注事件的核心、问题的关键。有的着重强调研究者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夹叙夹议,注重研究者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有的从当事人的角度陈述故事,这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在于运用被研究者的语言、行为等,再现事件发生的场景。它少了一分旁观者的冷漠,多了一分亲历者的热情。[4] 但不管是哪种教育叙事,都应包含如下基本要素:[5](1)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2)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3)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对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4)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5)有在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有对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新华词典(修订版)[Z].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2] 柳夕浪.“ 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意味着什么[J]. 教育研究,2005,(1).
  [3] 方方. 在思考与研究中成就自己[J]. 教学月刊,2005,(11).
  [4] 郑金洲.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二—教育叙事[J].人民教育,2004,(18).
  [5] 李明汉. 教师校本研究与教育叙事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03,(12).
  (编辑 林飞)
其他文献
第1点直线与圆ZHIXIRN YU YUAN(★★★)必做1已知圆C的方程为x~2+y~2+2x-6y-6=0,O为坐标原点.(Ⅰ)若圆C上有两点P,Q关于直线x+my+4=0对称,并且满足OP·OQ=-7,求m的值和直线PQ
如果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为语文教师定位的话,我想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艺术家。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语言应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传神,戏剧语言的耐得住咀嚼,学术语言的深沉、丝丝入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个要求看上去近乎苛刻,却也为我们描绘出语文教师在语言艺术追求方面的美好境界。    一    早年在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回忆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楚辞》时的情景:黄昏,幽暗的灯光下
老年聋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语言交流和生活质量。在中国,老年聋及其后果已引起足够重视。虽然老年聋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由于缺乏该病流行病学的人口统计学的
随着人类的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不断地开发利用新能源一直是各国学者的研究课题。其中原子能的研究、开发利用已成为最有前途、最受重视的能源之一。目前,热核聚变研究形成
高考试题关于考纲中理解能力、实验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其实几乎每项都涉及到推理能力的考查。掌握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知识,理解透概念,灵活运用,对高中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中国的因特网用户已超过2亿。从教育的视角看,网络确实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个体为了取得集体的认同,有时不得不放弃个人许
谈到粪便管理,人们总是较多地注意氮和磷。然而,铜和锌也可造成环境污染。 Speaking of manure management, people always pay more attention to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一、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 I. Background of
热点一:关于转基因食物,    1、我国为了保证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都采取了哪些监控和预防措施?
温度单位的由来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澳大利亚的原始人基本不穿衣服,如果夜间天气寒冷,他们就和自己养的狗蜷在一起睡。这些原始人将“需要几只狗来取暖”作为测量温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