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有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亲身体验和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能够高效解决问题。
  [关键词]方法;自主探究;总结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46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数学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课题。自主探究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需要。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讲究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并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一、主动参与探索
  布鲁纳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要真正把教学活动变成以学生为主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思考、自己汲取知识,这也是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要把握这一点,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巧妙地铺设问题,科学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第94页的例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大一些?”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题。
  师:你从题目中了解了什么信息?
  生1:“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就是告诉我们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要求“怎样围面积大一些”就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你会怎么围?
  生2:用8根木条作为长,3根木条作为宽。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那么长和宽的和就是11米。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3:也可以选用10根木条作为长,1根木条作为宽。
  生4:还可以选用7根木条作为长,4根木条作为宽。
  师:同学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棒!但现在王大叔要求围的面积最大,大家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5:可以选用6根木条作为长,5根木条作为宽,这样围的面积最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把周长是22米的各种情况的长方形的面积都算了一遍。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到底生5说的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生(齐):好。
  师:用什么方法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生6:用以前学过的列表的方法,按顺序把各种情况的长和宽都列出来,再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
  师:你真懂得学以致用。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整理数据吧。(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列表整理,计算汇报)
  师:现在大家再次观察表格,看看还有什么发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7: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生8: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当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师:善于总结规律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把发现的这个规律运用到解决类似的问题中去。
  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发现了其中所隐含的规律,今后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
  二、提倡方法多样化
  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新颖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时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课程标准还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探究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例如,在一堂数学活动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摆一摆,用12个棱长是2厘米的立方体可以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学生小组合作后反馈。
  生1:我们摆的长方体是长24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
  生2:我们摆的长方体是长12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
  生3:我们摆的长方体是长8厘米、宽6厘米、高2厘米。
  生4:我们摆出了长6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
  师:你能求出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吗?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摆法进行计算。
  学生在动手摆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基本没有出现问题。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反思总结
  反思问题常常不被教师重视,但它却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反思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以及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加強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第88~89页的例题: “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怎样的问题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解决时的思路是怎样的?
  3.你觉得用倒推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优势?
  学生在反思中总结了什么样的问题要用倒推法来解决,以及解决时的大概思路,以后解决此类问题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四、生活实践应用
  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一堂数学活动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我校组织二年级学生去‘儿童乐园’秋游。‘儿童乐园’规定门票是每人10元,但如果购买50张以上可以打八折(也就是每张8元)。现在我们班有44个学生,如果你是班长,你准备怎么买票?”学生小组讨论并计算后发现,如果买50张门票只要花400元,但如果买44张门票却要花440元。少买票,还要多花钱,买的张数多,价格反而便宜。
  在教学中,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还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促其思维“数学化”。
  总之,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一项素养。教师应关注解决问题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发现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乐于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责编 李琪琦)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图示化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图示化教学法能使抽象知识直观化,使复杂问题简单
卡托普利对亚甲蓝所致血管异常反应的拮抗作用房振英黄明光李亚非张丽贞(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太原030001)自由基能影响血管内皮的生理功能,使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增强,而对内皮依
人类可持续生存与毒理学的发展刘培哲(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我是一个环境科学工作者.自1993年以来,我开始从事全球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研究,并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
刚下课,窗外就淅浙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有的同学透过玻璃窗看雨;有的同学尽情地在雨中狂奔……恰好今天要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这场小雨来得正是时候。上课后,姜老师提出一个
同学们,拉普拉斯是法国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天体力学的主要奠基人、天体演化学的创立者之一,他指出宇宙是在自然界自身运动中产生发展的,为人们正确认识大自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涛 涛)  拉普拉斯,1749年3月23日生于法国西北部地区,父亲是一个农场主。小时候,拉普拉斯家境贫寒,靠邻居的帮助才完成学业。拉普拉斯喜欢数学,上大学期间,拉普拉斯显示出卓越的数学才能,深受教授们的喜
期刊
期刊
在公开课中,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常常 “抛开教材自创情境”恣意修改教材情境” , 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创编这些情境的意图, 学会创造
在奇妙的动物王国里,每年都有一个盛大的节日——狂欢节。每当节日来临时,狮子王都要举行一个活动,所有的动物都互相赠送礼物。狂欢节期间,动物们不仅可以尽情地玩儿,还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美食,所以动物们都非常开心,把这个节日牢牢地记在心上,巴不得这一天早点儿到来呢!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到来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天空蔚蓝蔚蓝的,云朵儿像一团团松软的棉花悠闲地飘着,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小猴丁丁、大象壮壮
兔回肠毒蕈碱性受体的溶脱1曹云鹏2李智张荣强丛华张克义(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沈阳110001)理想的受体研究方法是将受体从膜上溶脱下来并加以纯化制得纯品,分析其氨基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