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波动中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u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财政政策是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本文从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效应的视角,考察了新中国60年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演进,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财政政策的下一步取向:继续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推进“两个重点”与“两项改革”。
  [关键词]经济周期波动;财政政策;回顾;下一步取向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3-0041-03
  
  经济周期波动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它是经济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完全避免这种波动现象。剧烈的经济周期波动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经济扩张阶段,投资高涨、信贷扩张、物价上涨,容易产生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当经济扩张经过一段时期到达顶峰之后,接下来常常是经济增长放慢,爆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衰退与萧条。熨平经济周期,将波动幅度控制在常规范围以内,保证经济的健康平稳增长,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回顾新中国6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财政政策,总结其在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明确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的下一步取向,以及完善以后反周期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政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机理
  (一)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政府财政包括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政府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不仅是分配社会产品的手段,同时也具有稳定经济的功能,即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首先,在政府税收方面,主要体现在累进的所得税上。在经济繁荣、增长过快时,人们收入增加,在累进的所得税作用下,繁荣使超过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纳税人和适用累进税率更高级次的纳税人增加,税基扩大,税率上升,政府税收增加幅度大于个人收入增加幅度,从而抑制了经济的进一步过热;相反,当经济衰退、增长缓慢时,人们收入下降,在累进的所得税作用下,衰退使符合纳税规定和适用累进税率较高级次的纳税人减少,税基缩小,税率下降,政府税收减少幅度大于个人收入减少幅度,从而抑制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其次,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一些转移支付项目上。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人们收入普遍提高,领取政府补助的人数减少,从而抑制了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相反,当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增加,人们收入普遍下降,领取政府补助的人数增多,从而抑制了社会总需求的减少,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经济恢复。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首先,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总量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其基本原理是在政策制定与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与经济周期相逆,即在经济高峰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反通货膨胀;在经济低谷期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反经济衰退。
  其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结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周期波动因素。其基本原理是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中区别对待经济的长、短板,合理扶持国民经济中的“瓶颈”部门与产业的发展,适当抑制过剩产业,有保有压,矫正结构错位,缓解结构失调所激发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稳定经济波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与启示
  (一)我国财政政策运用的历史演进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家财政是国民经济分配的主体,建设项目统一由国家计划确定,人财物也由国家统一调配,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非常大。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中的物价、失业率等指标难以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预警信号,中央的几次过度投资和失调投资的失误,反而引发经济超常规波动。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大炼钢铁”和“一大二公”,使得当年社会总产值的增长率突然高达32.6%,但从1959年便跌入“三年困难时期”的惨境,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最低时为1961年的-33.5%,短短几年,经济波动幅差竟达66.1%。
  改革开放至1998年之前,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财政分配权开始向下分散,同时财政也日益贫困化,在宏观调控中默默无闻,表现出被动的特点。一般而言,财政赤字是在国民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扩大总需求而产生的。然而,如图1所示,在1978年-1997年间,无论经济如何波动,基本都存在着变动很小的小规模财政赤字。可见,在这段期间的财政赤字并不是为熨平经济周期而存在的,而是因为财政收入下降,财力安排捉襟见肘,被动产生的赤字。另一方面,1998年以前,我国对财政赤字的认识存在局限,认为大规模赤字有很大的弊端,所以即使在经济严重衰退的年份,也没有主动扩大赤字。
  


  1998年之后,我国财政政策开始表现出逆周期性,在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中发挥重要作用。199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率稳步增加,从1998年的14.16%提高到2007年的32.4%,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日益上升,政府财力的增加为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在财政赤字认识上有了突破,“赤字有害论”在我国失去主流地位,政府面对财政赤字有了信心与底气,政策开始转被动为主动。如图1所示,1998年之后,我国的财政赤字与经济周期逆向波动,经济收缩时,财政赤字增加;经济扩张时,财政赤字缩小。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立即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税收调控功能、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以及扩大对中西部转移支付等,很好地促进了经济复苏。到2003年,我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形成,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直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此轮周期中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控维持了经济9年的上升期,有效地减少和减缓了经济周期波动。
  2008年至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财政政策密切依据形势变化迅速进行了调整,从“稳健”转为“积极”,时隔10年之后,我国再次重启积极财政政策。此次的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在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2年4万亿元投资计划重点增加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的支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等。积极财政政策开启之后,GDP增长率下降一个季度之后就迅速反弹了,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回暖,快速缓和了经济周期波动。如表1所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财政“自动稳定器”作用的设计与发挥方面,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1994年以前,我国仅对集体企业实行过超额累进所得税。1994年起,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与调整,原个人收入调节税、适用于外籍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设计与实施越来越具备“自动稳定器”的机制,只是在税收总收入中的比重仍然偏小。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制度逐步建立并日渐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在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总之,在新中国成立的60年里,我们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从行政手段向经济手段转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运用得到长足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不仅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来越强,而且,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顺经济周期调节到逆经济周期调节的转变,还在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工具选择上表现得越来越成熟。
  (二)几点启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历了若干次不同程度的经济周期,总体呈现出波幅越来越小的趋势,经济运行越来越平稳,如图2所示。这主要归功于我国在运用财政政策熨平周期波动的方面逐渐成熟,积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要研究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提高财政政策的预见性。宏观调控可以努力去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但是无法消除经济周期性波动。决策和执行部门应把握经济周期的波动特点,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延长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减小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尽量避免经济波动所造成的损失,防范各种潜在风险,警惕政策矫枉过正的可能性。根据以往经验,财政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方向、时机和力度把握得如何。
  


  2.要保证国家财政一定的经济实力,但要避免财权过大。财政政策发挥调控功能以国家财政拥有一定财权为基础,失去此基础,财政政策的调控能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被动与无为。但是,政府毕竟只是市场的“守夜人”,如果国家财政财权过大的话,不仅是对民众财富的过度占有,还会导致“大政府”和“强政府”,挤压经济运行中本应属于市场机制的席位,加大经济运行中的决策风险,影响经济平稳运行。
  3.要继续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保制度,加大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虽然我国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进步之中,然而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个人所得税的强化和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将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主要的新稳定因素。
  4.要更加重视结构调控,注重财政政策短期调整与中长期发展的协调。不可否认财政政策在总量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财政政策应该更加侧重于结构方面的调整和引导。从长期来看?熏我国容易出现过热和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一部分产能严重过剩,一部分产业发展薄弱,这样的经济结构问题如果长期累积不加以解决的话,将成为经济运行中导致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所以财政政策在熨平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短期调控之余,要致力于促进经济中长期发展,强调产业政策引导和政策性倾斜的结构优化,带动和激活民间投资、消费与创新。
  三、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及财政政策的取向
  总结我国60年经济周期波动中财政政策运行的经验与教训,是为了在未来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熨平周期的作用。在应对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中,我国财政政策积极发挥作用,已经推动我国当前经济出现明显复苏,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下一步怎么调整,都是在历史经验的回顾与总结之后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
  多项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经济已经明显复苏。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小幅度上扬;全社会发电用电量从2009年1月稳步上涨;国内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遏制了连续8个月的下跌势头开始回升;进出口总值2009年2月触底反弹;GDP也明显呈现上升走势。然而,我国财政政策下一步取向,还取决于当前这种经济复苏是否可持续。
  


  当前我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面临几大考验:其一,当前的复苏主要是依靠投资,尤其是国有投资拉动的。2009年前10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比2008年同期提高了33.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增长了39.0%,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43.4%。而对经济根本回升起着决定作用的民间资本投资一直没有带动起来。其二,消费有所启动,但基础不稳。2009年10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718亿元,同比增长16.2%,继续保持了2009年3月份以来稳定增长的态势,并且同比增速明显提升。然而,如图3所示,从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增长缓慢,普遍预期不如2008年乐观。其三,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产能过剩严重。世界经济的衰退,尤其是我国内需不振,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除了钢铁、铝、水泥、建材等传统产业过剩行业外,此次反危机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使一些新兴产业,比如风电、多晶硅、光伏、煤化工等也出现投资增长过大和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制约。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还很难保持,经济复苏还不具备可持续的动力,如果下一步财政政策不着手于形成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我国经济就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走出“W”型,这不符合财政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目标。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
  结合以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要保持我国经济进入平稳快速发展的通道,我国财政政策下一步要借鉴1998年的成功经验,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直到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形成,经济形势真正好转。但财政政策内容要有所调整,主要包括推进“两个重点”与深化“两项改革”。
  重点之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短期内要继续扩大政府投资与消费,一方面通过转变政府投资的方式,适当开放民间投资新领域,给予民间投资适当财税激励等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另一方面通过财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改善消费环境等启动居民消费。让民间投资与居民消费成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可靠动力。
  重点之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财政担保、贴息、税收优惠和直接资金支持等手段,引导市场资本和企业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目标进行调整和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自主创新,推广使用绿色技术和产品。这既是刺激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重要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的现实切入点。
  改革之一: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应合理界定政府职能,防止“越位”和“缺位”,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增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财政支出应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灾区重建的投入;加大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教育、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扩大。
  改革之二:深化税制体制改革。坚持“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道路,在总体上进一步减轻税费负担,加快结构性减税,促进经济增长;完善主体税种,尤其增强个人所得税“自动稳定器”作用;简化税制,拓宽税基,提高征管效率,降低纳税成本,一方面保障我国财政的充足财力,另一方面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树成.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贾康,白景明.财政与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高培勇.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何振一.新中国财政60年的艰辛历程与光辉成就[J].财贸经济,2009,(9).
  [5]张立群.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宏观调控——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J]. 中国发展观察,2008,(11).
  责任编辑荀福文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力通信监控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维护电力通信监控系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IP网络监控技术存在高速度、大容量的优势,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通过探讨电力通信监控系统的需求,研究IP网络监控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电力通信;监控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85-01  电力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搬(ITP)通常是指骨髓正常而不伴有全身性疾病的血小板减少症。本病的血小板减少是由于与体液或细胞免疫机理有关的血小板寿命缩短所致。通过血小板凝集
该文通过HPLC建立了同时测定荣心丸(五味子、丹参)中五味子醇甲,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五味子乙素5种有效成分的方法。Agilent C18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线性梯
我们于1977年冬季肺炎高峰季节,采用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婴幼儿肺炎共233例,其中重症肺炎占79.5%,初步取得较好疗效。一、临床资料分析本组233
上海以“转机制”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关键,改变按业务收入提成的内部分配方式,建立基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方法,将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费用控制、患者满意度4方面36
《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八“地理類一”敍曰:“王士禎稱《漢中府志》載木牛流馬法,《武功縣志》載織錦璇璣圖,此文士愛博之談,非古法也。”張舜徽《四庫提要敍講疏》查核出“王
一天中午,我收到一张明信片,是从南京大学寄来的。打开一看,我一下子愣住了。敬爱的老师:上一次相见记得是在初三,至今已整整四年了,很想念您。永远记得小时候您对我的赏识和
[目的]观察槐耳颗粒在乳腺癌放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乳腺癌术后化疗后有放疗指征的患者89名,在放疗过程中配合槐耳颗粒治疗或单纯放疗,分别评价对一般情况、肝功能、造
Toll-like receptors(TLRs) are a central component of innate immune system and play a major role as the initiator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to defend agains
30余年前,Mendelson报导了产妇全麻时胃内容误吸入肺引起的综合症。66例除5例吸入固形物引致急性大范围呼吸道梗阻外,40余例临床表现发钳、呼吸困难、喘鸣和缺氧等的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