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工作的开展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物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更长久地保留下去对于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今,文物预防性保护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共识,本文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的开展为例,简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方面取得的技术提升,旨在为其他文博单位的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环境调控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堂为馆址,于1959年建馆并对外开放,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承担保护和管理、利用陈家祠的重任,同时收藏、研究、展出以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各地的历代民间工艺品。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现收藏有石湾陶、坭兴陶、青瓷、彩瓷、枫溪瓷、珐琅器、铜器、锡器、银器、玉雕、砖雕、木雕、竹雕、榄核雕、漆器、古墨、象牙雕、贝雕、纺织品、剪纸、麦秆画、泥塑、香稿塑等藏品共计两万多件(套),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有三千多件(套)。这些藏品反映了广东地区的民俗风物和民间手工艺术的精妙技法,如何做好这些文物的保护、研究与利用工作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点。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在文物收藏较为集中的博物馆,建设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环境调控系统和专有装置,实现国家一、二级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全部达标[1]。根据文件指示精神及我馆文物保存环境亟需提升的实际需求,我馆于2016年底开始筹备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工作,历经项目方案的编制、审批、修订、备案、专家论证、招标等流程,项目于2019年得以实施开展并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我馆对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实现了我馆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展览环境和周边大气环境的无线监测,和对不利于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的调节,以及对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的治”到“主动的防”的转变,现将我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的实施过程和项目成果简要介绍如下:
  一、项目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方案制定前,项目组成员首先对馆内文物保存环境和文物展览环境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对环境调控材料和设备、环境检测仪器设备的配备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利用手持式环境检测仪器对文物保存环境和文物展览环境进行初步检测评估,以便根据检测结果和馆内文物保护设备、材料的配备情况对我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进行评估,明确项目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项目方案。
  (一)文物保存环境基本情况
  文物保管情况:在文物保管工作上,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科学管理。库区总面积640平方米,为保持库区清洁,在库前区安装有双吹型风淋室一间,工作人员及访客需经过吹淋后方可入内。内部设有文物库房8个,包括1个大型木雕库房,5个陶瓷库房、1个恒温恒湿库房和1个周转库房。每个库房都由两名文物保管员共同管理,二人分别持有一把钥匙及一张门禁卡片,共同在场方能开启文物库房。保管员需每日巡视文物库房两次,检查藏品保存状况并作出记录。在日常保管中,除极少数体型过大的文物直接放置于库房地面外,其余文物尽量入柜保存,部分珍贵文物及脆弱材质文物先以文物囊匣装载,再入柜保存。
  庫房内的环境调控措施: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的气候特征,因此,如何降低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对文物保存的不利影响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馆藏有机质类文物材质多样且数目巨大,而库区面积有限,因此,我馆于2018年将原有的第3库房与第4库房进行合并改造,建成恒温恒湿库房,集中保管有机质文物,用以解决高温高湿的保存环境导致的文物老化、微生物滋生问题。改造后的恒温恒湿库房以移动密集储藏柜替换掉原有的固定式木质储藏柜,提升对库房空间的利用率,并为库房设立独立的供电电路,以管道式恒温恒湿空调及新风系统替换掉原有的家用空调,恒温恒湿空调温度设定在20℃,允许波动范围为±2℃,相对湿度设定在60%,允许波动范围为±5%,确保空调24小时运行,保持文物储存环境的稳定。
  除恒温恒湿库房外,1库木雕库和2库陶瓷库也安装有柜立式恒温恒湿空调,但由于馆内供电功率有限,无法同时保障三台恒温恒湿空调的同时运行,因此1库及2库的空调暂时无法开启,在高湿天气时仅能利用除湿机降低1库相对湿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馆正向上级申请进行变电站改造,以满足设备日常用电需求。其余5个库房则以普通家用式空调和空气洁净屏调整库房环境,空调仅具备降温除湿功能,考虑到用电安全问题,空调在夏季上班时间开启,下班后除恒温恒湿空调外其余库房全部断电,无法维持文物保存环境的稳定。
  文物的安全保障:我馆在每个文物库房及走廊都布设有安防和消防设施,并每月检测安防、消防设施的灵敏性,健全安防、消防责任制度,加强对馆内工作人员特别是库房管理人员对突发性安防、消防事故的处理能力的培训,降低意外事故导致文物损毁的概率。
  (二)文物展览环境基本情况
  文物陈列展览情况: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陈家祠为馆址,依托陈家祠古建筑内部空间开展文物展陈工作,展陈区域总面积576平方米,除前东厢展厅的《广州旧家居》展览以外,首进东厅、中进东厅、聚贤堂、中进西厅、后进东厅、后东厢、后东斋等展厅则根据建筑内部空间特点设置沿墙通柜和独立柜,展品入展柜内展览。展柜以不锈钢材质为框架并配以专用锁具,具有良好的承重性和防盗性能。展柜内部以LED灯作为照明光源,外部采用超白防紫外线夹胶玻璃,避免了紫外线对文物的辐射。LED灯光源角度及光照强度可调,既可以避免对文物的直接照射,又可以满足不同材质文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差异。
  展厅内环境调控设备的配备:目前馆内仅后东厢及后东斋展厅安装有中央空调,后东斋展柜底部安装有恒湿机,其余展厅无环境调控设备。考虑到古建筑内部用电安全问题,所有设备仅能在上班时间开启,下班后关闭。后东斋恒湿机进行加湿作业时需人工加水,由于安装时间较久,机器工作性能也有所下降。   (三)对文物保存环境和展览环境的检测
  馆内配备的环境检测仪器以手持式小型检测仪器为主,主要有便携式温湿度显示记录器、便携式光照度计、便携式紫外辐射照度计、便携式有害物质空气检测仪等。2017年,我馆利用现有的检测仪器对文物库房环境和展厅环境进行了初步检测,具体结果如下:
  展厅及库房的温湿度检测情况:利用便携式温湿度显示记录器对文物库房及展厅的温湿度进行监测,机器每三分钟记录一次温湿度数据,下图为2017年6月后东厢展厅与2017年12月第2藏品库房的温湿度监测情况(图中纵坐标表示温湿度的数值,横坐标表示数据采集的顺序)。
  由于后东厢展厅密封性较差,因此展厅温湿度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从2017年6月后东厢展厅温湿度监测结果来看,该展厅温湿度在6月份的波动幅度较小,平均温度为28.0℃,最低温24.1℃,出现在6月17日,最高温30.5℃,出现在6月6日,最大温差6.4℃;平均相对湿度为74.6%,最低相对湿度为71.5%,出现在6月11号,最高相对湿度为77.7%,出现在6月27号,最大差值6.2%,文物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
  2017年12月,在未开启环境调控设备的情况下,从第2藏品库房的温湿度监测结果来看,本月温度较为平稳,平均温度为21.6℃,最低温18.8℃,出现在12月18日;最高温23.9℃,出现在12月1日,最大温差5.1℃;而相对湿度则波动较大,平均相对湿度为49.4%,最低相对湿度为31.4%,出现在12月22号;最高相对湿度为61.2%,出现在12月1号,最大差值29.8%。对于保存在2库的有机质类藏品来说相对湿度偏低且波动过大,不利于文物的保存。
  展厅光照水平检测情况:利用便携式光照度计和便携式紫外辐射照度计对展厅内文物的光照辐射水平进行了检测。由于古建筑类展厅的密闭性较差,展厅出入口附近的展柜难免受到自然光的影响,根据检测结果,即使在光照强度较弱的冬季,后进东厅展柜内文物所受光照强度最大可达1000LUX,聚贤堂展柜内文物所受光照强度最大可达3000LUX。在紫外線辐射水平检测方面,由于采用了超白防紫外线夹胶玻璃,展柜玻璃对紫外线起到了很好的滤除效果,利用现有的仪器进行检测,展柜内紫外线辐射基本为0uw/cm2,符合文物展览要求。
  展厅及库房的空气质量检测情况:馆内现有的仪器仅能检测空气中甲醛和VOC的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展柜及库房储存柜内气体存在VOC超标现象,甲醛含量基本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我馆通过以上对文物保存环境和文物展览环境情况的梳理,了解到目前库房和展厅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面对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现象,缺乏环境调节设备和材料;环境检测设备种类少、精准度不高,无法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控和对异常情况的及时报警。基于以上各项问题,我馆决定开展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工作,增强对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
  二、项目的开展流程及实施成果
  针对我馆预防性保护项目的实际需求,2017年,我馆委托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的广东省博物馆为我馆制定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该方案于2018年通过广东省文物局的审批(粤文物函2018[210]号),并获得2019年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粤财教[2018]380号)。根据广东省文物局的审批意见,我馆对方案进行修改后重新备案,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并根据专家意见修订实施方案,举行公开的招投标,确定实施单位开展项目工作。项目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
  环境因素是导致博物馆文物老化损毁的主要因素。文物预防性保护即是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抑制或延缓环境因素对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文物藏品的目的[2],因此,及时了解文物所处的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对于指导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无线中继、网关、数据采集监测终端、气象站、网络系统硬件及软件平台建成的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实现了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展览环境、大气环境中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强度、紫外辐射强度、VOC、空气污染物,风向、风速、降雨量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和历史监测数据的分析存储,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通过环境指标阈值的设定还可以实现对异常环境指标的及时预警,指导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采取环境调控保护措施,有效提高博物馆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风险预控能力,达到保护馆藏文物的目的。
  (二)实现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改善及调控
  根据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对环境的监测评估结果对文物采取相应预防性保护措施,使文物处于清洁、稳定的保存环境中,是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可分为微环境、小环境、大环境及室外环境。微环境是指以展柜、储藏柜、包装盒内空间为代表的环境条件,空间容积小;小环境是指以库房、展厅等室内空间为代表的环境条件;大环境是指覆盖整个博物馆建筑的空间环境条件;室外环境是指博物馆建筑之外的空间环境条件[3]。我馆在文物保存微环境改善方面,主要配备了一批文物展藏用具和微环境调控材料,例如为馆藏珍贵文物制作一批pH值在7以上的、对文物友好安全的无酸纸囊匣,为第四藏品库房安装专业的文物储藏柜架,为前东展厅安装沿墙展柜两组,为文物修复实验室配备智能储藏柜一台,这些专业的文物展藏设备的配备有效地减缓了外界环境变化对文物的影响,提高了文物保存微环境的稳定性;其次,利用透明高阻膜制作密封袋,配以除氧剂(带指示剂)、调湿剂共同使用,为文物提供低氧稳定的保存环境,减缓文物老化速度,并在重点展柜、储藏柜内放置除虫剂、吸附剂、复合型硅胶调湿剂等用以调控改善文物保存微环境。在文物保存小环境的调控上,由于馆内展厅密封性较差,难以对展厅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因此,本次项目主要针对库房环境进行调控,为每个文物库房配备除湿机1台,用以应对高湿天气环境对文物保存的不利影响。
  除了提升文物保存环境外,在文物的陈列展示方面,为展厅配备3D智能全息展柜一台,通过对馆内精品文物的扫描,采用3D全息技术可实现对文物的全方位展示,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实现了文物与参观者的互动。
  (三)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管理机制
  为保障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能够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文物保护中心设专人负责系统的日常环境监测与维护工作,负责人需每日查看系统监测数据,对异常的环境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控处理,并在每月月底将数据监测情况及环境调控处理情况作出汇报,提出文物保存环境改善建议,形成监测报告上报部门主管,再由部门主管向分管领导作出汇报,充分发挥系统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方面的指导作用。
  三、结语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陈家祠堂古建筑为依托开展文物收藏、展览工作,由于要兼顾到对古建筑的保护,部分针对馆藏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措施暂时无法实施,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协调好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可移动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馆面临的又一挑战,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条件使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实现最大化尤为重要,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防微杜渐,努力给予文物一个稳定、清洁的保存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02.
  [2]赵国兴,刘建忠.浅析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J].文物世界,2015(2):70-73.
  [3]赵晶,郑琳,廖晓迪,李思明,田双娥.浅谈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J].民博论丛,2017:16-20.
  作者简介:张小坤(1992-),女,汉族,河北省霸州市,本科,文物博物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其他文献
10月16日晚,《胡适留学日记》以上亿价格成交,创下文人日记世界拍卖纪录。这样一本记录留学见闻与思想的胡适日记,为何会价值斐然?  20世纪初,胡适是当时新青年心中的“新文化偶像”,代表着一种新思潮。  1917年,年方26岁的胡适,掀起文学革命,领军新文化运动,一出场就倾倒众生,并非偶然。本名胡嗣穈的胡适4岁丧父,在绩溪老家读私塾时就不同凡响,对古典文学颇有兴趣。15岁那年,他读了严复的《天演论
【摘要】近年来,海沧街道青礁村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等一系列指示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强村”的理念,按照“传承耕读文化、推进转型就业、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幸福家园”的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创办芦塘书院为平台和依托,把传承耕读文化、乡贤文化、乡愁文化、家风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着力打好文化兴村强村主动牌、组合拳,
【摘要】图像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美术史研究方法,强调对美术作品的题材、意义、和文化含义的研究,旨在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文化的、科学的解释。《游园惊梦》是喻红绘画的代表作品,她将中国的古典故事“刻舟求剑”“瞎子摸象”“水中捞月”“百子图”具有教化意义的经典故事进行再次创作,使之与原生意义相背离,产生了新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掌握图像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喻红的油画作品《游园惊梦》的内在文化含义、社会背景
【摘要】河洛大鼓是洛阳及其周边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近几年,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得如火如荼,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了起来。河洛大鼓与产业化的结合为河洛大鼓重新注入活力,但如何形成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运营与良性发展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对于河洛大鼓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目前研究此领域与相关的学者和艺人尚且秉持不同甚至争执的一些观点,本文将以河洛大鼓产业化发展问题为
【摘要】事实证明,对文化遗产带来最大破坏的不是大自然的力量,也不是没有完善的相关保护措施,而是从根本上就没有响应的保护观念。这也是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特别是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承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非遗保护;增强理念;传承精髄;文化记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那些无形又源远流长的代表民族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接近湮灭边缘……目前,我国的非
【摘要】在学习《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颇有很多的感悟,在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因此我对这篇文章的结构、研究方法及学术态度方面作进一步赏析。  【关键词】秦序;坐部伎;立部伎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李寿的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凌前公社焦村,在1972年时因墓里严重积水导致天井塌陷。由此于1973年3月至8月对此墓进行了发掘,随后由陕西省博物馆、
【摘要】族群认同是一种多维立体的理论,强调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中去探索族群文化内涵。兴仁县大山镇尔期村 坪子上组作为当地少有的苗族村组,尽管与周边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文化交融过程中接纳了部分外来文化元素,但在族群内部仍有“倔强”的一面。而烧灵仪式音乐则是该族群所要强调的文化元素之一。本文以族群认同视角为主线,旨在探索出烧灵仪式音乐、社会、文化认同的内涵。  【关键词】苗族烧灵仪式音乐;音乐认同;社会
【摘要】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经济支撑与旅游导向密切相关,为了复兴历史街区,许多城市大力开辟旅游以及各种文化活动。旅游业带动了历史街区的空间消费,空间消费也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透过“空间消费”的概念,考察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最具典型风貌河段”的空间效应演进,通过分析空间塑造、符号消费以及空间价值的变迁,提出了人的行为和消费体验对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消费”研究的意义。  
【摘要】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著有《清真集》。在词的创作中,周美成常以“清圆”二字点缀词篇,而这二字又与其词以富艳精工、广采集美为总格调的艺术特点有密切联系。本文从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周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苏幕遮·燎沉香》和《花木兰》入手,试探究“清圆”在其词的艺术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清圆;集成;人工思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陈振孙在《直斋书
【摘要】藏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由于栖息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地理条件的相对封闭使得我国藏族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藏传佛教是藏族的主要信仰,对藏族的文化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本文以迪庆擦擦造像艺术为例就藏传佛教擦擦造像的造型语言形式进行探析,希望可以为促进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及和参考。  【关键词】藏传佛教;擦擦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