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建设:百年中国历史进程研究”笔谈——近代革命、改良与建设的历史逻辑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z28859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与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孙中山提出了“建设告竣时,革命成功日”,毛泽东也强调“革命是为建设扫清道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都谈到革命与建设两者的关系。革命的发生决不是革命领导者呼风唤雨的结果,须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迫急的现实条件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革命本身当然不应是革命者的追求目标,革命的动机也不能从革命本身获得真正的诠释。革命虽然是战胜堕落、邪恶、压迫和侵略的迫不得已的苦难的正义武力反抗,但它并不仅仅为了这个神圣的过程——为了革命而革命,而是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是为了开辟人类的新生活——“建设”,这正是孙中山和毛泽东所特别强调的。一个带有建设的目标的革命,其对于革命的意义而言,更具有决定性价值。但在人类的历史上,革命与建设关系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是十分复杂甚至是曲折发展的,其两者的关系及经验教训颇值得加以研究、总结,以为镜鉴。为此,我们组织了本期笔谈,冀望有助于推进这一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其他文献
抗战胜利后数年间频见于上海媒体的“抗战夫人”话题,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使国家公务员的道德水准和公信力广受质疑。知识分子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公务员阶层的道德低下和腐败误国,给政府敲响警钟,敦促政府对吏治风气作出整顿。商界和电影界出于获取商业利润的本能,对“抗战夫人”题材加以庸俗化利用,使代表国家权力的公务员成为民众休闲娱乐中的笑料和商品消费中的促销符号,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无形的杀伤力。政府起初通过重新解释相关法律条文或者默认既成事实的方式,减轻公务员事涉重婚罪的罪责,避免造成公务员整体形象的坍塌,继之通过提炼
1949年后,中国曾长期处于“继续革命”的氛围中,集体至上,精神第一,家庭观念、个人主义、物质享受均成为批判革除的对象。然而,贴近考察这一时期的个人生活史,不难发现,也许正因为国家大环境重“精神”轻物质,私人领域的交流反而可能更加“物质”;青年男女的婚恋过程,“匹配”的通常仍是各种各样的“条件”,而城市年轻夫妇的生育率已大为下降。无论物质生活的调剂还是婚姻问题的“解决”,家庭往往是人们可以调动的基本资源;在“家庭”的价值被否定、遭破坏多年之后,仍有一些家庭拥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家庭成员互为可靠的物质后盾和
迈克尔·奥克肖特是20世纪英美学界治政治思想史名家。相比于此领域几种主要的研究路径,其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所作的反思和讨论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因而不容忽视。第一,奥克肖特认为,政治思想之内涵不是单义的,不可以定义的方式把握之,而需要在学术传统中探寻政治思想的范围。第二,因为政治思想具有不同的层次,所以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历史的观点和哲学的观点可以并行不悖。第三,奥克肖特反对一种找寻作者式的研究路径,但其观点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亦有所分别。第四,奥克肖特批评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实践考量的渗入,而提倡一种为历史而历史的纯粹
晚清史的独特性在于,它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科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断代史清史研究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和清史研究的共同推动下,晚清史研究业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推动晚清史研究进一步深入,进而建立一个与断代史清史和中国近代史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的晚清史学科体系,这是有待国内学界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谈作者有的从学科史角度,对清亡百余年来国内学界在晚清史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学科关系上的认识,及晚清史研究中的各个研究范式和如何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关系问题,作宏观回顾和反思,呼吁
近代以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直是牵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从以屈辱的方式被拖进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到试图通过各种努力逐渐在这一体系中拯救自己,从冷战时代以重大代价坚持在两大对垒国际阵营中独立自主,到后冷战时代在全球化浪潮中谨慎韬晦,把握机遇而重塑国运,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写下一部充满曲折艰辛的近现代史。这个史诗般的过程至今仍未结束,而中国如何与外部世界相处,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依然是我们需要时刻面对的问题。近代中外关系演变的历史给予当代中国以什么样的教诲?可以运用哪些新近发展的研究方法深化关于这段历史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借助武丁与彭祖的对话阐述了特定的政治理念,其中重点讨论了祥、义、德、音、仁、圣、智、利、信等概念,由此可判断其主体思想属于儒家,且与《荀子》相似。《殷高宗问于三寿》两次提出“揆中”,这里的“中”是一个关联“仁”的礼义之“中”。如果孔子“仁礼一体”的“中”与荀子的礼义之“中”一脉相承的话,那么《殷高宗问于三寿》里的“中”应该是处于两者之间。孔子到荀子之间应该存在一条“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弓→……→荀子”的学术传承线索,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可能与楚人馯臂子弓或其门人弟子存在某种关
在近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纪念日通常承载着塑造国民意识、培养民族国家认同以及创造或增强政权合法性的强大功能。然而,抗战时期华东沦陷区日伪政权展开的“七七”纪念活动却并非如此,它一方面被赋予针对抗日宣传的反宣传功能,同时又因日本居留民群体以“七七圣战”纪念活动展示日本战胜的意味而极度尴尬。由于华东沦陷区特殊的社会环境、日军占领者与汪伪政权间围绕纪念日资源的明暗博弈,这一纪念活动的进程错综交织、乱象丛生。当双方以“七七”纪念为体、以“中日和平”为交叉点重构“七七”的政治意蕴时,双方的政治分歧也清晰可见。亲日政权本
抗战胜利前夕,重庆又发惊天要案。财政部直接税署署长高秉坊以贪污罪被起诉,初审被处死刑,复审改判无期。高为直接税之创办人,有功于战时财政,但又为孔祥熙之亲信,夹身于CC系、军统及孔派之间,案件审理扑朔迷离。高案起诉后,法院直指其随意提拨所得税“一丙保证金”,牟取私利,依贪污惩罚条例,应予重判。章士钊担任辩护律师,指其虽有挪用事实,但并未贪污自肥,且高为税政革新之功臣,应予轻处。高案发生,实祸起于派系夹缝下的税政革新。CC系将高视为防止孔祥熙东山再起的打击点,高在推行直接税的过程中,坚持独立训练税务人员,排斥
1960年冬至1961年春,为解决当时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共产风”等问题,中共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湖北省委和福建省委两个文件的重要指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等文件,各地开展了整风整社运动,其中退赔是整风整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封专区此阶段的退赔工作是在中共中央和中共河南省委的总体部署下进行的,尽管初期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但经过政策调整,最后还是取得了相当成效。通过退赔,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大跃进”中受到不利影响的党和政府的形象,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缓和干群矛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三个世界战略理论,缓和了毛泽东在联美抗苏战略和他依旧部分坚持的革命外交之间的内在矛盾,是对联美抗苏战略的间接和巧妙的辩护,是对革命外交的局部抛弃,是现实主义外交思维的回归。它的提出和实施是60年代的战争与革命外交和80年代以来的和平发展外交之间的必要过渡,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