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地理教学之美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_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元培曾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就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这是由地理课程的基本任务来决定的。地理学具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解决资源、人口、发展及环境的问题,创建出美丽的中国,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一线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有效渗透美育的思想;通过掌握丰富社会以及自然的现象,欣赏各种社会美以及自然美;通过掌握地理现象的空间及时间变化,了解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以及综合思维,进一步得到地理学的思想美;通过将其思想贯彻到社会以及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指导学生学习以及实践活动,创造出极具地理学科感染力的实践美。
   一、运用丰富的地理资源,培养学生发现自然美的能力
   自然美就是一种在自然中自然的现象及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可以给学生以奇、雄、险、旷、秀、幽等形态美的感受,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感。雄就是这些高大、雄伟以及气势磅礴的景观,就是自然中最为激动人心的审美特征之一。巍巍高山,广阔草原均能够显示出雄奇之美。奇指奇特,作为自然形象的另一种美态,有着无法代替的特性。险是峰回路转之间惊心动魄的一种美态,急流险滩、孤峰绝壁对人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秀是自然最常见的形态特征,优美、秀丽,赏心悦目。只要有山水花草的地方,始终不能离开“秀”这一字。幽就是一种在大自然中独特的审美形象,一种美的境界。幽常与曲折、深邃等特征具有一定的联系,进一步形成了幽静、幽深等审美意境。
   二、设置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发掘社会美的能力
   社会美就是人们创造的社会现象以及事物的各种感性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在内涵方面,主要就是社会的器物之美、关系之美以及现象之美。在地理课程中社会美的教育功能,主要会呈现在人文及区域地理方面,主要含有民族、人口、城市以及文化等,这其中含有许多的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一些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访谈、实地考察以及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挖掘出地理课程中的社会美。
   放眼全球,上下历史,在东西南北当中的各种人发展出不同的文化,人们生活在文化中,继而成为文化之人,倘若美就是一种人的表现方式,那么,文化种类能够直接影响到美的类型,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美。譬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宗教、玛雅文明之谜等,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审美素材。
   三、展开具体的实践研究,培養学生协调生态美的能力
   地理教师应该指导以及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野外考察、实验等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对自己家乡环境美的评价以及鉴赏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参加写地理论文、观测星空以及办地理学科小报等一些研究活动,进一步指导他们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在感受家乡美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创造力以及实践力。
   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感悟学科美的能力
   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创设出优美真实、有趣新奇的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辨别美的标准,审视人们违背自然规律行为的能力,打动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地理教师在教学“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内容时,需要有效运用视频及图像,为学生呈现出人们对宇宙奥秘探索的过程,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探究以及思考,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自然的美感,还可以认识及发现地理课程的美。再如,地理教师在教学“地球表面形态”这一内容时,需要通过相关的视频以及图像来识别多种多样的地貌,使学生可以体会到在自然美的愉悦中形成的思想。
   教师应该有效使用民谣、诗词以及谚语,对美妙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形象且生动地描述出地理景观,使学生能够唤起自身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在描述有关梅雨季节方面的景观时,需要引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新疆地区的日温比较差,可以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总之,地理教学应该在美学熏陶下更丰富多彩,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意识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使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好处,一方面能调动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之间交流学习方法、心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及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明确学习目標、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习交流等策略,从而有效提高高中思
摘 要: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三方面,在国家教育要求“五项全能”共同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为了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科目越来越多,尤其是高中阶段。作为高中阶段的选考科目,地理学科也有较强的竞争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采用被动式学习模式,欠缺主观能动性   多年来,我国教育沿用师教生学的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师更加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读后续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增强英语表达能力,增加英语阅读量。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探究   一、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的现状   我国在推进高考改革的过程中,采取了简单试点的形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学习语文时,更少不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传统文化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以后的发展。与此同时,新课标中也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对社会发
摘 要: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力学知识点教学活动时科学融入生活情境,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力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首先阐述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的教学现状,其次提出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融入举措,最后做出总结。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生活情境;主要举措   力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但知识点复杂而且难度较高,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高
摘 要:聋生是听觉或语言存在障碍的特殊群体,其在身体方面的缺陷对他们的各类社会活动造成了限制,久而久之,便导致了他们与正常人相比在道德意识方面存在欠缺,而如何提高聋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问题。以马克思辩证原理为依据对聋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进行探究,以此为聋生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聋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普遍性;特殊性   就本质而言,聋生与
摘 要:由于社會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数学更具有学术性与逻辑性,数学教学的每个时期都非常重要,而高中数学难度系数更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极分化现象也成为高中数学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还存在诸多不足。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效率;影响因素;对策   一、影响高中数学学习效率的因素   1.学
摘 要:让学生学好英语学科固然重要,但是通过英语学科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是新课程背景下英语学科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又一具体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英语;德育;影视;培养;情感   英语课程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使用一种语言,教会学生应试技巧,英语教师更应该在这门课程中结合德育,和其他科目共同努力,在提高英语教学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挖掘高中英
摘 要: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在此阶段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合理利用,那么其数学成绩便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非常大的提高。数学离不开完善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创造与想象能力,教师优秀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思维及视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对此,创新思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思维方式,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数学思想意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因此,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落实反思性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