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带”到“关系”:社会网络研究本土化进程探析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lo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网络本土化研究起始于边燕杰自发地对格兰诺维特"弱连带"理论的商榷,主张在中国社会网络研究领域"带回强连带"。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社会科学界系统地自觉反思了社会资本与"关系"之间在家庭取向、行动逻辑、规则依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连带"到"关系"的演变过程标志着社会网络研究从自发到自觉的本土化进程。学界对"关系"的地方性知识特征已达成了共识,在建构本土化特色的"关系"理论过程中却呈现多元特征。这也揭示了中国话语体系所具有的理论多元性特征。
其他文献
李锦《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一书立足于家屋与房名等地方性知识,该书勾勒出区域社会的实体结构,并力求名实合一,在开放性与历史性的双重维度下考察家屋社会的并接、转化过程。这种对家屋实体展开的分析逻辑,代表了民族志对现实的想象力。当下的中国家庭研究,应该以实体主义取向作为先锋与基础,结合形式理性,实现两种分析进路的合流。
将乡村振兴战略看成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政策,包含了多重政策目标,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则成为实现这些政策目标的比较优势。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思考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作用,应当致力于发现民族传统文化在经济之外的价值。民族传统文化经济之外的价值也不是体现在它的原生含义,而是需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三区三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度大、任务艰巨,目前"三区三州"应用PPP模式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同时也存在项目发展区域差异大、行业分布不均衡、操作规范性不强、监管较弱等问题。为使PPP模式发挥在"三区三州"精准扶贫中缓解扶贫资金压力、提升扶贫效率质量、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和有力助推作用,应通过广泛拓展应用领域,精准选择应用模式,规范项目运作流程,强化风险识别管控,加快完善管理机制等路径来推进PPP模式在"三区三州"精准扶贫中的应用。
慢性病因其复杂性、不确定性与难以治愈性,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成为患者的社会生活问题。目前慢性病照护研究仍以西方经验和公共卫生视角为主,然而对于"社区"的不同理解及社会脉络中传统的照护观念却使东西方照护实践差别较大,基于公共卫生视角的慢性病照护越来越不足以满足患者多样性的照护需求;对中国情境下的慢性疾患社区照护而言,随着社会大众及学界对于慢性病日常苦难日益重视,基于田野经验的人类学社会照护研究愈显示出其重要价值。本文以社区"共疫"视角为基础看待慢性病,以长期持续的"熔补"状态理解社区照护,综合二者
通过聚焦钧窑传统烧制技艺的技术更新和优化问题,认为数字化传承保护是目前主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并围绕此技术展开探索,讨论数字化再现技术在钧窑生产性保护中相关问题,详细阐述了数字化技术的关键和实施途径,解答了运用虚拟设计、数字化建模等先进技术实施于钧窑生产性保护应用的策略和方法,为钧窑数字化保护提出解决方案。
以壮族文化元素为核心,创意设计产业为背景,寻求契合点,突出创新点,探讨壮族文化元素与创意设计产业融合方略。用多元化的创意思维,提出文化IP形象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旅游融合、文化品牌联名融合的壮族文化元素与创意设计产业融合的方法及策略,运用现代新技术、新形式有效地提升独特的壮族文化的辨识度,强化地域民族文化传播效果,增强壮族文化元素在创意设计产业的影响力,推动民族创意设计产业发展。
"魁阁"时代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这一由吴文藻、费孝通等为核心人物锻造的学术共同体所开创的时代,不仅为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化实践奠定了总基调,使之扎根于中国乡土社会,"魁阁"时代所孕育的魁阁精神更是指引着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学科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学术共同体、理论范式等的建设和发展。重新阐释和发扬魁阁精神是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化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对老一辈学者孜孜不倦地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的"学政"追求的致敬。
莫斯的《礼物》作为人类学的经典作品,自问世后便持续引发讨论,从对其中的一个关键词prestation的不同理解和译法出发,探讨英文译本在选择保留原词或是译作service时的考量以及中文译本在选用"呈献""给予""供给"或"报称"等词汇来阐释prestation时译者对莫斯思想的再思考。这些不同的译法和概念的使用所表达的都是莫斯思想的一个方面,而要更加全面地理解莫斯,则需要回归他所处的语境,体会选用prestation这一古老词汇背后所包含的社会关怀。
江应樑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跨学科方法实践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将跨学科方法思考与实践置入他学术生命延续,推动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学科建设以及西南边地开发的重要位置,这个过程中,孕育了他独特的跨学科方法实践观。对江应樑人类学民族学跨学科方法实践思想的梳理是我们回顾和检视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史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下,对西南边疆民族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修建工程是为了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但也影响嵌入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调查桂西北新村G75移民的生产方式发现,工程嵌入村庄征地拆迁,空间受挤压,村庄结构解构,村民成为非自愿移民,为应对突变的生计,移民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地选择了新的生产方式,采取了现代生产技术向传统劳作方式渗透的双重化劳作。农民的理性能力是受特定情境限制的,“凭直觉做事”的思维方式使得感性意识支配了选择过程,创造了选择结果的多样化,即移民生产方式的分化。但感性选择是在受到特定情境限制时做出的理性行为,即感性选择也是在特定情境限制下的理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