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中品味 在品味中怡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07081820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
  3.在欣赏诗歌中,培养鉴赏能力,提高品读词句的内涵。
  
  课前准备
  1.《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乐曲伴奏。
  2.回忆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
  
  教学策略
  一、切入举隅,启动情感
  1.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教师轻轻吟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2.(出示课文中的插图)看到仍在辛勤工作的老师,可爱的孩子们为老师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株紫丁香。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一株紫丁香》。
  [利用课件的直观作用,将花与老师联系起来,创设了特定的氛围,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心里就荡漾起甜蜜的情感。]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本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2.交流: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合作完成口头填空:“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让绿色的枝叶;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您;让满树盛开的笑脸感谢您,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让梦。”
  [引导学生大致读通课文,了解文本,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识字检查,促进朗读
  1.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
  2.出示一段词串,检查识记效果。
  踮起脚尖,走进小院。
  栽下丁香,夜夜作伴。
  沙沙歌声,消除疲倦。
  盛开笑脸,感谢挂牵。
  飘进梦里,又香又甜。
  [由词到词串,改变识字情境,促进巩固识字的同时也大致概括了诗意。]
  四、诗文鉴赏,读中悟情
  问题导读:你觉得一株紫丁香代表着孩子对老师怎样的感情?
  (板书:爱)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孩子对老师的爱?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
  1.字含情——捕捉一个“踮”。
  演一演:“踮起脚尖儿怎么走路”。
  访一访:扮演小记者采访老师。
  读一读:指名读,引导应该轻轻地读,然后全班齐读。
  2.词含意——理解一个“作伴”。
  想一想:白天老师陪伴着我们学习、游戏。到了夜晚,老师还在辛勤工作。看到这一幕,孩子们想做点什么?
  诵一诵:谁能用朗读读出对老师的关心?
  [诗歌的第二小节关键词为“作伴”,白天老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夜晚,孩子们让紫丁香代替自己给老师作伴,夜夜陪伴老师工作。师生之间犹如朋友、伙伴。在学生品读的同时,指导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沐浴其间,在情感的空间发现自己。]
  花儿是怎样给老师作伴的?引出下面三节诗歌。
  3.听、看、闻——愿望多美妙
  丁香花可以帮孩子们实现三个愿望,是哪三个愿望呢?
  听——歌声消除疲倦。
  第一个愿望是用沙沙的歌声,帮老师消除疲倦。假如你是一片绿叶,你会为老师唱什么歌来帮老师消除疲倦?
  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代替歌儿,为老师消除疲倦吧。
  看——笑脸感谢挂牵。
  第二个愿望是用盛开的笑脸感谢老师的挂牵。
  什么是“挂牵”呢?老师举例和学生举例相结合。
  你会说些什么来感谢老师的挂牵?
  同学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敏锐地体会到老师浓浓的爱,你能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吗?
  闻——梦儿又香又甜。
  夜深了,星星都困得眨眼,可我们的老师还在工作,你的第三个愿望是什么?
  让老师做一个又香又甜的梦,谁能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充满深情、如诗般的导语,启发了学生的想象,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进一步为学生鉴赏文本服务。引导学生读出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实现读中赏文,赏文怡情的整合。]
  五、配乐朗诵,体验升华
  同学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敏锐地体会到老师浓浓的爱。你能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吗?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配上动作朗读全诗。
  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指名上讲台朗读全诗。
  [此环节是为检测学生对诗歌的品味理解。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倾诉的对象,用语言和动作抒发对老师的爱戴和赞美之情。读后评价,把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语感。]
  六、自主作业,拓展延伸
  选做一项
  1.读有关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诗歌。
  2.写一段赞美老师、感谢老师的话。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因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便根据其不同内容,总结出四字训练要求:实、导、趣、精,使口语交际课如注入了源头活水,让孩子们爱上了这别样的课堂。  现举教材中几个“口语交际”的话题,说说我的设计。    一、介绍类    每年接到一个新班,我便抓住时机,要求新生介绍自己。我的开场白会说这样的话:“同学们,我是你们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现教学互动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专题探究来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价值。    教师——探究性学习中的主导  1.把情感融入课堂。教师应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愉悦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用自己的激情投入去激励学生的情感,用精炼
自我校装备电子白板以来,笔者从一开始的观望,到迷信,到现在的择机而用,最深的体会就是谋求使用的“契合”。通俗地说,电子白板使用得顺畅应该包括:教材与电子白板的契合;学生、教师与电子白板的契合;备课与教师艺术的契合。使用得契合就意味着避免了将白板当PPT或全盘白板化的极端,教师能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变化而不是一种“被变化”。否则,教材与白板只能是两张皮,无视白板的优势,教师还是会回到一张嘴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四年级上学期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读物。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技的迅猛发展。文本最鲜明的特点是:语言浅显易懂,同时运用了一些形象化的比喻,如“‘国际互联网’就像包住地球的‘大网’”,又如“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大网”非常生动地把连接亿万台电脑的无数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总喜欢借助多媒体,通过看、听、赏等过程,渲染与文本相匹配的教学情境。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教学手段,尤其进入课改后,多媒体课件更是成为公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但是,是不是有了多媒体的加入,学生就能进入一种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呢?请看《一棵紫丁香》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  ……  师:绿叶沙沙像什么?  生(齐):绿叶沙沙像在唱歌。  师:是谁给谁唱歌呢?  生:是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要求,是以口头语言为主要中介手段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然而,目前小学生口语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欠缺,存在的不足可以归纳为:(1)胆子小,害怕交际;(2)声音轻,态度拘谨;(3)口齿不清,发音不准;(4)缺乏条理,词不达意;(5)人云亦云,没有主见;(6)随
设计理念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8个生字,重点指导“塑、抑”的字形,随文理解“抑扬顿挫、亲昵”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批注法,抓住老人的言行、神态以及
前段时间,我市举办了一次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5位年轻教师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一课,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其认真的态度、良好的素养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评比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就这五节课而言,也留下了诸多遗憾,尤其是群体患上“失语症”的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忧虑。    1.教学目标迷失  以《麋鹿》一课为例。5位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相同,包括了四方面的内容:正确、流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我们依据小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切入点,开展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一、以课堂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注重言语形式,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蕴藏在具体的文字中。  一、精读教材是关键  教材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同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媒介。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阅读教学的深度。言为心声,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常常会精心选择和采用恰当的表达形式。因此,解读文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读进去,感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