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选择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职数学课堂情境导入可采用时事导入、数学史料导入、悬念设疑导入、实验导入等方法。
[关 键 词] 情境导入;中职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062-02
一、引言
情境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手段,是指教师在课堂的起始阶段通过教学设计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具体情境或问题,让学生在课堂的起始就融入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氛围中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恰当的情境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引导他们进入本节的教学任务和程序当中。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对象的不同,课堂教学的情境导入也大相径庭。
中职学生大多对学习数学存在严重的害怕心理,对数学课堂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对学好数学知识缺乏信心。中职数学课堂采用情境导入法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教师如果能在每节课开始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就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善于思考。
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中职数学课堂应用情境导入法的粗浅认识。
二、中职数学课堂常用的情境导入法
(一)時事导入法
多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职学生有各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虽然文化课成绩不够优秀,但青少年好奇心强,关注时事热点。那我们就可以结合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应用即时发生的热点新闻创设教学情境,并将数学问题镶嵌在这个新闻中,导入新课。设计时事情境导入,选取的时事要有真实性、数学性、时效性。
范例1:1999年10月12日出生于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一名男孩是全球第60亿个人,截至2020年10月,全球人口总数约为76亿。据科学家研究,地球人口生活的极限是150亿。假设人口增长速度不变,到哪一年地球人口将达到150亿?这一问题设计为“对数函数的应用”这一节课的导入。我国现在在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学生都有参与普查,又与地球人口生活的极限这个热门话题联系起来,学生充满好奇心,纷纷参与问题的讨论,更想知道正确的结果。我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了“对数函数的应用”的教学。
范例2:2011年2月10日凌晨2点左右,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有人流传一个谣言:陈家港工业园区内大和氯碱厂发生氯气泄漏,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到凌晨7点,双港镇、陈家港约有五十万人逃离,因慌乱发生多起交通事故,其中四人死亡。这个新闻可以作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引入,设计问题学生思考:一个谣言仅仅经过5个小时的传播就造成这个严重的后果,假设收到消息的人,都在10分钟内将消息传播给周围的4个明真相的人,那么5小时内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谣言?这样导入,是把数学问题镶嵌在热点新闻中,利用中职学生关心时事的特点,导入了本节课新课的内容,并教育学生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网络上的消息,不信谣不传谣。
(二)数学史料导入法
数学史导入多适用于每个章节的起始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了解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是和怎样的生活实践活动直接联系的,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学科。通过学习数学史,可以使中职生进一步理解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思想方法产生的动机与后果。
范例1:解析几何“直线与圆”起始课教学导入可以介绍解析几何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在科学家创立解析几何之前,几何、代数是彼此独立的两个分支。解析几何产生是由于数学自身的条件:几何学已出现解决问题的乏力状态;代数已成熟到能足以有效地解决几何问题的程度;人们迫切地寻求解决变量问题的新数学方法。解析几何是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的结合,使形与数完美统一,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直线与圆”这个章节的知识特征与研究方法。
范例2:概率第一节课教学导入可以介绍概率的起源:三四百年前在欧洲许多国家,贵族之间盛行赌博之风。掷骰子是他们常用的一种赌博方式。因骰子的形状为匀称的小正方体,当它被掷到桌面上时,每个面向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即出现1点至6点中任何一个点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的参赌者就想:如果同时掷两颗骰子,则点数之和为9与点数之和为10,哪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这样导入能引起中职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概率知识产生新奇感,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三)悬念设疑导入法
悬念设疑导入是中职数学教学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是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的悬念问题,促使学生自觉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悬念设疑导入常能使学生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欲望,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愿望,使中职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导入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范例1:“对数”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导入:一张A4纸标准为0.1 mm左右,假设存在可以无限折叠的一张厚度为0.1 mm的纸,那么对折多少次,纸的厚度可达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学生猜测数万、数百万、数千万的都有。答案是42次,出乎学生的预料,产生疑惑,迫切想知道对数知识,由此引入对数概念的教学。
范例2:在设计“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时,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在一次数学知识竞赛中,三个臭皮匠能答对题目的概率分别为0.5、0.4、0.35,如果三个臭皮匠组成一个团队与诸葛亮比赛,各位选手独立解题,不得商量,那么诸葛亮答对题目的概率至少要达到多少才能抵得上三个臭皮匠?题目一出,学生兴趣大增,纷纷竞猜,由此导入“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学。
(四)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利用教具和其他实物演示或指导学生动手实验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教学方法。数学概念、性质总是抽象的,但又是重要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这些知识是困难的,他们更擅长形象思维,需要加强抽象思维训练。实验导入新课,能使概念、性质看得见摸得着、直观生动,能将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中职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特别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必然会引起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地进行思考、学习。
范例1:“弧度制”的导入。课前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准备一根长约20厘米的细绳、并用卡纸剪半径不等的三个圆形。课堂导入时,要求学生在每个圆形中剪出一个弧长等于其半径的扇形,比较各个扇形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大小,并用量角器测量圆心角的度数。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自体会到弧度的概念及弧度与角度的关系,对弧度有了感性认识。这样设计教学导入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弧度的概念来得印象深刻,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范例2:“立体几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个章节是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其中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是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亲身做一做、观察等)引出新知识。比如“平面的基本性质”这一节的导入是把一支铅笔放在桌面上,观察到铅笔的一边紧贴在桌面上。也就是铅笔紧贴桌面上的一边的所有的点都在桌面上,引入“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将两支铅笔平放在桌面上并移动,观察它们所代表的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抬起一支铅笔的一端,再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引入“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而“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也是通过移动铅笔,使铅笔与桌面的公共点个数改变,来导入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学习。这三个实验道具每个学生都可信手拈来,学生亲自感受到各种位置关系的特征,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别能力,加深了对公理定理的理解与印象。因此“立体几何”课堂的导入多以实验为主,培养学生动手从而动脑去探索立体几何的知识,从操作中发现公理、性质,并掌握相关知識。
三、结语
情境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而且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情境导入的设计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导入的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的不同来设计,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导入,不要刻意为情境而情境,过分包装,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切记创设情境导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广全,李尚志.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7.
[2]李广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数学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7.
[3]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1996(1).
[4]郭友,杨善禄.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5.
◎编辑 郭小琴
[关 键 词] 情境导入;中职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062-02
一、引言
情境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手段,是指教师在课堂的起始阶段通过教学设计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具体情境或问题,让学生在课堂的起始就融入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氛围中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恰当的情境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引导他们进入本节的教学任务和程序当中。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对象的不同,课堂教学的情境导入也大相径庭。
中职学生大多对学习数学存在严重的害怕心理,对数学课堂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对学好数学知识缺乏信心。中职数学课堂采用情境导入法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教师如果能在每节课开始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就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善于思考。
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中职数学课堂应用情境导入法的粗浅认识。
二、中职数学课堂常用的情境导入法
(一)時事导入法
多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职学生有各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虽然文化课成绩不够优秀,但青少年好奇心强,关注时事热点。那我们就可以结合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应用即时发生的热点新闻创设教学情境,并将数学问题镶嵌在这个新闻中,导入新课。设计时事情境导入,选取的时事要有真实性、数学性、时效性。
范例1:1999年10月12日出生于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一名男孩是全球第60亿个人,截至2020年10月,全球人口总数约为76亿。据科学家研究,地球人口生活的极限是150亿。假设人口增长速度不变,到哪一年地球人口将达到150亿?这一问题设计为“对数函数的应用”这一节课的导入。我国现在在进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学生都有参与普查,又与地球人口生活的极限这个热门话题联系起来,学生充满好奇心,纷纷参与问题的讨论,更想知道正确的结果。我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了“对数函数的应用”的教学。
范例2:2011年2月10日凌晨2点左右,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有人流传一个谣言:陈家港工业园区内大和氯碱厂发生氯气泄漏,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到凌晨7点,双港镇、陈家港约有五十万人逃离,因慌乱发生多起交通事故,其中四人死亡。这个新闻可以作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引入,设计问题学生思考:一个谣言仅仅经过5个小时的传播就造成这个严重的后果,假设收到消息的人,都在10分钟内将消息传播给周围的4个明真相的人,那么5小时内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谣言?这样导入,是把数学问题镶嵌在热点新闻中,利用中职学生关心时事的特点,导入了本节课新课的内容,并教育学生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网络上的消息,不信谣不传谣。
(二)数学史料导入法
数学史导入多适用于每个章节的起始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了解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是和怎样的生活实践活动直接联系的,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学科。通过学习数学史,可以使中职生进一步理解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思想方法产生的动机与后果。
范例1:解析几何“直线与圆”起始课教学导入可以介绍解析几何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在科学家创立解析几何之前,几何、代数是彼此独立的两个分支。解析几何产生是由于数学自身的条件:几何学已出现解决问题的乏力状态;代数已成熟到能足以有效地解决几何问题的程度;人们迫切地寻求解决变量问题的新数学方法。解析几何是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的结合,使形与数完美统一,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直线与圆”这个章节的知识特征与研究方法。
范例2:概率第一节课教学导入可以介绍概率的起源:三四百年前在欧洲许多国家,贵族之间盛行赌博之风。掷骰子是他们常用的一种赌博方式。因骰子的形状为匀称的小正方体,当它被掷到桌面上时,每个面向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即出现1点至6点中任何一个点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的参赌者就想:如果同时掷两颗骰子,则点数之和为9与点数之和为10,哪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这样导入能引起中职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概率知识产生新奇感,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三)悬念设疑导入法
悬念设疑导入是中职数学教学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是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的悬念问题,促使学生自觉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悬念设疑导入常能使学生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欲望,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愿望,使中职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导入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范例1:“对数”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导入:一张A4纸标准为0.1 mm左右,假设存在可以无限折叠的一张厚度为0.1 mm的纸,那么对折多少次,纸的厚度可达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学生猜测数万、数百万、数千万的都有。答案是42次,出乎学生的预料,产生疑惑,迫切想知道对数知识,由此引入对数概念的教学。
范例2:在设计“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时,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在一次数学知识竞赛中,三个臭皮匠能答对题目的概率分别为0.5、0.4、0.35,如果三个臭皮匠组成一个团队与诸葛亮比赛,各位选手独立解题,不得商量,那么诸葛亮答对题目的概率至少要达到多少才能抵得上三个臭皮匠?题目一出,学生兴趣大增,纷纷竞猜,由此导入“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学。
(四)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利用教具和其他实物演示或指导学生动手实验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教学方法。数学概念、性质总是抽象的,但又是重要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这些知识是困难的,他们更擅长形象思维,需要加强抽象思维训练。实验导入新课,能使概念、性质看得见摸得着、直观生动,能将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中职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特别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必然会引起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地进行思考、学习。
范例1:“弧度制”的导入。课前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准备一根长约20厘米的细绳、并用卡纸剪半径不等的三个圆形。课堂导入时,要求学生在每个圆形中剪出一个弧长等于其半径的扇形,比较各个扇形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大小,并用量角器测量圆心角的度数。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自体会到弧度的概念及弧度与角度的关系,对弧度有了感性认识。这样设计教学导入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弧度的概念来得印象深刻,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范例2:“立体几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个章节是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其中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是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亲身做一做、观察等)引出新知识。比如“平面的基本性质”这一节的导入是把一支铅笔放在桌面上,观察到铅笔的一边紧贴在桌面上。也就是铅笔紧贴桌面上的一边的所有的点都在桌面上,引入“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将两支铅笔平放在桌面上并移动,观察它们所代表的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抬起一支铅笔的一端,再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引入“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而“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也是通过移动铅笔,使铅笔与桌面的公共点个数改变,来导入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学习。这三个实验道具每个学生都可信手拈来,学生亲自感受到各种位置关系的特征,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别能力,加深了对公理定理的理解与印象。因此“立体几何”课堂的导入多以实验为主,培养学生动手从而动脑去探索立体几何的知识,从操作中发现公理、性质,并掌握相关知識。
三、结语
情境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而且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情境导入的设计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导入的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的不同来设计,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导入,不要刻意为情境而情境,过分包装,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切记创设情境导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广全,李尚志.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7.
[2]李广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数学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7.
[3]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1996(1).
[4]郭友,杨善禄.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5.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