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来源 :贵州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m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贵州省的优势优质资源.当下,充分审视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这一资源优势,摸清其发展现状与发展境遇,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对有效化解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瓶颈,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从而推进贵州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民族自治地方的刑事司法运行效果对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司法实践中民族自治地方的刑事法官对于因少数民族习惯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并非仅依据法律规则作出裁判,其会利用自由裁量权在充分考量少数民族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的情况下,弥合少数民族习惯与国家刑法的冲突,从而作出使民族自治地方的群众能够接受的判决.在刑事诉讼进程中,刑事法官与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辩护律师对少数民族习惯的理解也是顺利办理案件的积极条件.通过研究,提出相关司法部门应发布涉及少数民族习惯犯罪的指导案例、建立以恢复秩序为目标的部门联动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方略,是新时代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目的 是让各族人民“在一起”的格局与态势牢不可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环节,让不断铸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动地推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密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是具有共同体属性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要求我们必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纲”,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新疆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省区,同时作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的核心区域,展示了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大意义.文章通过梳理新疆生态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包括13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新疆2011-2018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得分整体呈上升态势,说明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上逐渐提高.最后,文章对新疆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三孩”政策的实施给妇女的生育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主要体现在留守妇女增多造成婚姻不稳定、性别的劳动分工以及家庭经济地位的不对等引起夫妻矛盾、多孩抚育过程中婆媳关系冲突频繁以及高龄生育对孕产妇身体带来伤害等.要使“三孩”政策在农村落地,不仅需要采取相关的激励、奖励措施,更需要从普及生育保险制度、加强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以及完善托幼、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下功夫.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主线的提出具有明晰的历史逻辑,即是由中华民族作为历史主体的客观必然性决定的,相对于历史方位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环境的极为迫切性决定的.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
建构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心育机制是建构共同精神家园的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育机制以“五个认同”为理论路径,以“五共”为心理过程,以“心理空间”为驱力,以“心理场域”为行为动力,此间包括目标导向机制、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交互作用的互动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这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起到建设“以心培育”的路径、超越“心育”的最近发展区和凝聚内外力量的作用,从而为发挥两者的最佳合力效应,创造最佳培育效果提供经验借鉴.
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化国家建构和制定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与特质、精神与文化、历史与未来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华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
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具有鲜明的长期性、系统性、认同性与时代性等特征.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理论,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付诸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向前发展.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是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百年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