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补注两则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74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出自《荀子·劝学》,《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材对“”是这样注释的:“通‘煣’,使弯曲。”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不够确切。《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对“”有这样的注释:“通‘煣’。使木弯曲。《荀子·劝学》:‘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使物弯曲变形。”而对“煣”是这样注解的:“以火烤木使之弯曲。《汉书·食货志上》‘斫木为耜,煣木为耒’。”可见《古代汉语词典》对“煣”的注释前后也不一致。而《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王力主编)是这样注释的:“同‘煣’,用火熨木使弯曲。”“煣”是形声字,偏旁是“火”,有用火烤的意思。如果按照课文的注释,就缺少了火烤的意思,也就不会出现后边“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这样的情况。笔者小时候在农村经常看到农民在做有些农具时就用火烤,使木头弯曲,然后在两头绑上绳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绳子,木头就不再挺直。现在农村一些地方在做农具时还有这一道工序。所以,课本的注释应改为“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弯曲。”这样注释才准确,也好理解。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出自贾谊《过秦论》。课本对“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是这样注释的:“意思是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很显然注者是将句中的“城”理解成了“城市”,这不符合文意。秦始皇怎么可能将华山作为咸阳的东城呢?再者城市又怎么能用“亿丈”来形容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4版)“城”的第一个义项是:“城墙。《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左转·僖公四年》有“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句,意思是“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和此句意思相似。其实此句中的两个“城”字意思是一样的,均指“城墙”。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据守华山以为都城咸阳东边的城墙,凭借黄河作为都城的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孟子曾经说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而秦始皇恰恰就是固国以山溪之险,不可一世的他将天险华山和黄河作为保护帝都的城墙和护城河,却忽视了民心,所以迅速败亡。因此,句中的“城”应解释为“城墙”,才符合文意。
  [作者通联:陕西咸阳三原縣南郊中学]
其他文献
学生在阅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对于杜十娘抱匣沉江之举都扼腕叹息,吁嘘不已,转而对小说“安排”杜十娘沉江香消感到不舍和不解。有学生说:“老师,杜十娘若是不死,该多好!她那么有钱,那么美貌,那么聪明乖巧,完全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比如出家为尼、重操旧业、独立创业、隐居再活……”还有学生说:“十娘为尼,且看陌上心花暖暖开,待雾散月明,尘埃落定,心念一清净,笑逐颜开落红绡……”学生的愿望是良好的,问题是,
语文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质中一个重要的也是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任何一位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掌握语文课程知识和语文基本知识。  一、语文课程知识  对语文课程理解与实施的知识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标志。语文课程知识应当包括语文课程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语文课程计划  在九年义务教
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处于模式单一的状态,大多老师多采用“读、译、背”的教学形式,常常只注重对字词句的要求,而缺乏对文言文自身生命力的关注,缺乏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文化力的提升。  在江苏特级教师李旭东老师提出的“本真语文”的主张中,认为语文教育的“文”有着多元的含义:文是文字,文是文章,文是文学,文是文化。所以“文化力”就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能力
谈到背书,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死记硬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显然不合时宜了。然而我认为学习语文最基本、最有效,同时也是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背诵,背诵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是写作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为什么我们的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抓耳挠腮、面带窘相?为什么我们的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干瘪、内容空洞?究其原因还是他们读背熟记的东西太少了。也就是说,写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平时积累的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缺一不可,但面对高考,只有读和写才是最重要的。读和写又以“写”为重中之重。综观高考语文试卷及评分细则,阅读题的解读要求规范作答,學生需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基本作答形式,表意不完整连贯的答案酌情扣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其中11分就需要学生按照题意要求写三句或一段“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的文字;作文60分,占据超过语文试卷总分1/3,要求内容充实、语言优
小学是人生学习的启蒙时期,中学则是学生接受知识,储备知识的良好时期。初中语文作为教学中三大学科之一,对学生陶冶情操,丰富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逐渐融入外国文学作品,不失为实现多样文化發展,汲取世界文化营养的有效策略,如何将策略落实到位,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保障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教授,组织学生学习,既是学生
随着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盛行,刘震云的小说深受大众欢迎。他的三十多部小说均打上了新写实主义的烙印,其小说往往运用朴实的语言,融入了反讽艺术,极大地还原了生活的原貌,浸透着浮华世相下小人物人生历程的苦味。  以《一地鸡毛》为例,它是刘震云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主人公小林原是踌躇满志的大学生,但在社会环境的冷酷磨砺下,小林最终变得市侩。该小说描写了小林与妻子小李、查水表的瘸腿老头、单位的副局长老张和党小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忽略了文本中的语言,失去了“语言文字”的品味,只是“套板”地解读课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研读语言,忠于文本,摒弃“套板解读”,才能回归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上,才能让语文充满生命力。  在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以往的古典诗文教学,我们的老师几乎都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特殊句式的判定和翻译上,对诗词的讲解也只停留在语意分析上,很少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今,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积极反思以往教
聋生到普高阶段,其知识储备日渐丰富,综合能力已经有很大提高,具备开展经典阅读的基础。此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其发展阈限。同时,还能在过程中发现特长生,引导其向文学、国学研究方向发展,拓展聋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而从长远来看,聋生对国学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够帮助聋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地融入社会。  那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