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重庆两县争夺“桃花源”互指对方为“赝品”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述了一个安宁和乐的世界,称之为桃花源,然而他并没有留下这个地方具体地点的描述,只以“无问津者”结尾,这个描述在1600年后引起了争论:哪里才是“正宗”的桃花源?
  2016年12月上旬,重庆酉阳县高调推介县境内的桃花源景区,并以排他性的姿态,公开宣布酉阳桃花源的“正宗”性。此举随即引发同样主打“桃花源牌”的湖南常德市桃源县的反击。该县多位政府人员称,重庆酉阳涉嫌“炒作”,桃源县才是“正宗”。
  其实两地对于“正宗”桃花源的争夺早已有之。早在2006年,常德旅游部门就在网上注册了“桃花源”,并专门建立了相应网站。酉阳旅游局紧随其后,也公开宣称将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并与国内多家旅行社合作推广。有专家认为,桃花源“正宗”性之争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经济利益垄断权之争。发展旅游经济的资本是基础设施建设,隔空打“口水战”,显得有些舍本逐末。
  桃花源真有“正宗”的吗
  认真梳理近几十年的媒体报道,认为桃花源就在本地的地方还有很多。湖南的常德因为古称“武陵”,他们也一直坚持他们那里才是桃花源的故乡;黄山市歙县认为他们那里是古新安郡境内最西边的一个县,与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原籍鄱阳郡交界,据传他们也找到了和陶渊明笔下大同小异的风景区,于是他们认为那里才是桃花源的故乡……类似认为自己才是“正宗”桃花源故里的地方还有很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地方政府争夺谁才是“正宗”的桃花源,并不代表他们对古代名人的喜欢及敬仰,只代表他们对名人效应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追逐。名人之争,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利益之争,是以消耗名人,来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就如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很可能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世界,以此表达作者对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实中压根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桃花源,也就无所谓“正宗”的桃花源。我看天上的云彩,想像什么,就觉得云彩像什么,一个地方生搬硬套,硬要说那里像桃花源,肯定能够找到几点相同的地方。这作为娱乐未尝不可,但如果据此大打名人牌,就说自己这里才是唯一“正宗”的,那就很不应该了,公众也很难买账。
  “正宗”桃花源抢抢又有何妨
  近年来,见到了太多文化典故的“故里”和“正宗”之争,舆论的态度几乎从没改变过,那就是不管谁对谁错,只要争抢就是错误。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涉事地方,无论官员还是民众,不仅公开支持而且主动参与到争抢中来。这一次两地争抢“正宗”桃花源,表现出了同质化的舆论倾向。
  这种争抢真的没有价值吗?对“故里”和“正宗”的爭抢在过去很少看到,它是随着旅游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而到来的。这种阶段性特征,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大多数旅游景区之争,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之争,是一种品牌之争。关键就看谁更会讲故事,谁更有文化知名度。
  桃花源是一个文化品牌,假若被一个地方得到,对于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谓得天独厚。这里,争的是文化也是效益,抢的是面子也是里子。争抢就是竞争。大家摆出理由,各抒己见,让公众评判,又有什么不可以?一个文化典故明明存在争议,非要礼让他人,这也不是什么理性的态度。既然有争议,那就可以竞争,关键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剑出偏锋地胡搅蛮缠。对于舆论来说,不要一看到争抢就紧张,也不要书生气地回避文化品牌的重要性。由是而论,“正宗”桃花源抢抢又有何妨。
其他文献
给小孩脸上抹泥巴,引导其对着镜头诉说贫困,辅之以煽情的背景音乐……此前,在四川凉山布拖县一带,穿着简朴的村民成了线上直播的主角。而2016年11月,一场网络主播内讧、互相揭秘对
据媒体2017年3月7日报道,有网友晒图爆料称,广州某私立小学在招生期间,校内的一个电子屏上显示,“本校只招收父母是本科以上学历之家长”。此规定一出,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  有网友对此事表示怀疑:“显示屏上的语句存在严重语病。一个要求学生家长的学历必須是本科以上的学校,怎么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有网友更关注这一规定本身:“这是招学生还是招家长呢?家长的学历不够,他们的孩子就没资格接受更好的教育
“不论你在干什么,都会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你。”2017年3月10日,“水滴直播”平台上,全国多地不同学校教室内画面被直播一事被曝光,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质疑。在网络上搜索“水滴直播”,会发现官网主界面最上面一栏,分为主播、运动、宠物、商家、教育等多个直播选项。在教育一栏页面下,依次排列着小窗口,均是学校教室内的直播画面。点开后发现,其所处位置有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等多个城市,涉及学校包括高中、小学、
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曹云祥是清华大学的第五任校长,被誉为“清华之父”。早年,他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读书。  有一次,曹云祥家乡的一个伙伴到美国做事,特意来找他叙旧。两人相见,自是欢喜无比,曹云祥带伙伴来到当地一家有名的西餐厅,请他吃这里的招牌牛排。牛排上桌后,伙伴似乎有些拘谨,气氛一时有些尴尬。  曹云祥笑着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那是我第一次吃牛排时的事情。当时我完全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