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数量呈现大幅度增长,就业竞争日渐激烈。艺术设计人才市场对从业者的选择不仅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等硬实力,而且更加强调道德品质、文化素质等软实力。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就业竞争力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点的分析,提出软实力培养缺失的问题,以及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德育的对策。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艺术设计以及相关领域培养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产生着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现应用性,强化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
高校为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围绕如何适应所在地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探索以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和创造性特点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非常契合,有利于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紧密结合行业、企业要求,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许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要求,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要素,不断整合教学计划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有些高校在培养计划中还开设了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证课程,学生毕业取得学历和技术等级证书,实行“双证书”制。
3.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
相对于其他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更加强调综合创造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感觉”“意念感知”等艺术思维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及创造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个性设计品质。除课堂教学外,艺术设计专业还有许多特殊的教学环节,如写生、采风、作品展示、专业参赛、毕业展演与展示等,各环节之间协调和连接,挖掘学生的创造I生潜能。
4.“双师型”教师和实践教学资源有利于就业渠道的开拓
“双师型”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和设计工作,并将企业的典型项目实例引入教学;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使设计教学从“纸上谈兵”走向“真题真做”。各高校除了加强校内实训室和设计工作室的建设,还大力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依托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用项目教学、学生定岗实习等产学合作方式,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厘清德育思路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一岗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为找不到综合素质好的员工犯愁。这种错位现象反映出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主要反映在道德品质、文化素质等非专业因素上。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仅是硬实力的比拼,更是软实力的较量。因此,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决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素质和能力范围内,还应该发挥高校德育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这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必须坚持的工作思路,也是高校德育必须承担的职责。
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德育的对策
1.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培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出发点
对一些就业困难学生的调查发现,造成其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些是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也有个人应聘技巧和经验不足,但眼高手低、就业期望值过高是这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包括择业观、职业观、工作观等,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反映。所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本上还是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相吻合,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好地自我定向、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在此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尽责社会、报效祖国。
2.更新教育理念是培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前提和保证
一是把“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正视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呈现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全体教师、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并尊重学生的特点,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审视自身工作,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做学生学业上的领路人和生活中的朋友,全心全意、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对毕业生采取“个案式”就业指导的方法,一对一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可行的“个体”就业方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就业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将德育伴随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贯穿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尤其要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着眼点不能仅限于毕业生就业环节,而要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在就业观念、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心理适应和调节、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建设有利于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大学德育的良好氛围。高品位、高层次且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
3.改革教学模式是培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挥德育职能的核心和重点
一是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要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各种类型的创业课程,使学生了解并获得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启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实践体验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要结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广泛开展涵盖课程实践、创作实践、项目实践、行业实践、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的实践体验活动,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服务社会,从而强化学生的成才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为街道社区活动中心进行室内设计、教培智学校孤独症儿童绘画、举办“迎奥运”招贴设计比赛、“声援汶川抗震救灾”主题宣传画展览等活动,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当作是将来回报社会的有益尝试。实践体验式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了才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在教育载体上加强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激励作用是重要途径,在教育载体上要加强对这部分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其中应特别注意挖掘艺术名师和成功校友的资源,发挥其育人作用,以丰富和扩展学校的德育资源。艺术院校名师云集,他们不仅学术造诣高深,而且人品艺德高尚,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其他德育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德育资源。此外,通过校友访谈等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及岗位的具体职责要求;另一方面校友还能将在校生的能力信息传递给行业劳动力市场,让企业了解学生的潜力和对企业有可能产生的贡献。因此,校友资源不仅扩展了学校的德育资源,而且对毕业生就业发挥了有效作用。
[责任编辑:常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艺术设计以及相关领域培养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产生着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现应用性,强化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
高校为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围绕如何适应所在地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探索以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和创造性特点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非常契合,有利于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紧密结合行业、企业要求,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许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要求,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要素,不断整合教学计划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有些高校在培养计划中还开设了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证课程,学生毕业取得学历和技术等级证书,实行“双证书”制。
3.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
相对于其他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更加强调综合创造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感觉”“意念感知”等艺术思维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及创造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个性设计品质。除课堂教学外,艺术设计专业还有许多特殊的教学环节,如写生、采风、作品展示、专业参赛、毕业展演与展示等,各环节之间协调和连接,挖掘学生的创造I生潜能。
4.“双师型”教师和实践教学资源有利于就业渠道的开拓
“双师型”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和设计工作,并将企业的典型项目实例引入教学;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使设计教学从“纸上谈兵”走向“真题真做”。各高校除了加强校内实训室和设计工作室的建设,还大力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依托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用项目教学、学生定岗实习等产学合作方式,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厘清德育思路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一岗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为找不到综合素质好的员工犯愁。这种错位现象反映出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主要反映在道德品质、文化素质等非专业因素上。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仅是硬实力的比拼,更是软实力的较量。因此,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决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素质和能力范围内,还应该发挥高校德育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这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必须坚持的工作思路,也是高校德育必须承担的职责。
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德育的对策
1.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培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出发点
对一些就业困难学生的调查发现,造成其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些是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也有个人应聘技巧和经验不足,但眼高手低、就业期望值过高是这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包括择业观、职业观、工作观等,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反映。所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本上还是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相吻合,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好地自我定向、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在此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尽责社会、报效祖国。
2.更新教育理念是培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前提和保证
一是把“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正视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呈现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全体教师、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并尊重学生的特点,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审视自身工作,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做学生学业上的领路人和生活中的朋友,全心全意、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对毕业生采取“个案式”就业指导的方法,一对一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可行的“个体”就业方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就业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将德育伴随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贯穿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尤其要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着眼点不能仅限于毕业生就业环节,而要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在就业观念、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心理适应和调节、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建设有利于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大学德育的良好氛围。高品位、高层次且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
3.改革教学模式是培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挥德育职能的核心和重点
一是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要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各种类型的创业课程,使学生了解并获得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启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实践体验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要结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广泛开展涵盖课程实践、创作实践、项目实践、行业实践、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的实践体验活动,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服务社会,从而强化学生的成才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为街道社区活动中心进行室内设计、教培智学校孤独症儿童绘画、举办“迎奥运”招贴设计比赛、“声援汶川抗震救灾”主题宣传画展览等活动,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当作是将来回报社会的有益尝试。实践体验式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了才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在教育载体上加强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激励作用是重要途径,在教育载体上要加强对这部分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其中应特别注意挖掘艺术名师和成功校友的资源,发挥其育人作用,以丰富和扩展学校的德育资源。艺术院校名师云集,他们不仅学术造诣高深,而且人品艺德高尚,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其他德育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德育资源。此外,通过校友访谈等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及岗位的具体职责要求;另一方面校友还能将在校生的能力信息传递给行业劳动力市场,让企业了解学生的潜力和对企业有可能产生的贡献。因此,校友资源不仅扩展了学校的德育资源,而且对毕业生就业发挥了有效作用。
[责任编辑:常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