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情趣 行文婉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o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知名作家、导演、制片人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该部作品在出版十二年后经历了影视翻拍,影片展示的苦难意境与内蕴的自由希望真谛使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人类影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片的享誉全球源自原著本身的文学光辉。得益于作家导演编剧一体的身份,作者斯蒂芬金在处理故事情节,构造冲突对抗,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本文试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剖析,一探这部小说的文学技巧与人文内涵。

一、多种叙述方法:把控节奏,塑造人物


  小说是讲故事的文体。同时保证内容脉络清晰又避免平铺直叙一直是创作的难点所在。当故事的时间跨度延长,人物情节更加复杂时,还能同时保有连贯完整的剧情推进和处处设伏的精彩悬念就更显难能可贵。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作者灵活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多种叙述方法,始终牢牢地把握着故事的节奏。
  从整体结构来看,小说按照主人公安迪杜弗伦入狱前、狱中生涯与最终越狱离开的顺序铺陈。大部分的故事情节安排也依从时间顺序,循序渐进的塑造并不断丰满主人公的形象,最终加以升华。小说的前段描写了安迪杜弗伦受审时的冷静与疏离,构造出与狱中粗俗格格不入的,带有一丝清高与倔强气息的银行家形象。随后,这份格格不入使他受到了周遭环境的剧烈打压,狱中恶人欺凌,狱警蛮横凶暴都使得知识分子原有的形象饱受摧残。而之后对恶人的不屈抗争,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赢得狱警好感的做法使得坚韧不屈与聪明变通的双重新气质跃然纸上。最后发现自己蒙冤入狱,典狱长腐败导致诉求无门时,利用二十多年的辛苦努力一举抽身逃离,绽放出对自由希望永不放弃的灿烂人性光辉。
  如果只采用顺叙的叙述方法,很容易陷入沉闷乏味的尴尬境地。为了保证情节引人入胜,作者也常常采用倒叙手法,制造令人不忍释卷的悬念。文中有两处明显的倒叙情节,都对应了剧情最反转、情绪最激动的场景。第一处对应了主角的案情反转,新来的年轻囚犯汤米听说主角的入狱缘由后举止怪异,主角与汤米交谈后一反往日的沉稳安然,变得失魂落魄,情绪激动,让人不由产生遐思。而后从汤米的回忆中给出了解释,原来二十多年来的囹圄生活竟然是蒙受冤屈。深沉的痛苦,委屈,绝望在此际爆发,也让人为之慨叹动容。第二处倒叙则是安排在了主角安迪杜弗伦越狱的情节处。在伸冤无门,仿佛人生只能就此沉沦之后,突然之间主角消失不见,无论是狱卒还是狱友都全不知情。加之前文刚刚描述过肖申克监狱的难以逾越,更让人产生无尽的好奇心。最后借由主角的朋友,也就是故事的叙述者瑞德之口,描述了一个不屈坚持了二十多年的通向自由的计划,既让人为之捏一把汗,也让人为这二十多年未曾泯灭的追求希望与自由的坚持所深深震撼。
  除了前述提到的顺叙与倒叙之外,作者还在很多地方精巧的利用了插叙、补叙等其他叙述手法,从平实的事件与细节中折射出主角不一样的形象。例如在文中,作者突然离开原有的时间节点,转而插敘了一段主角为了扩建监狱图书馆而坚持数年不断写信审计经费的小事件,这种无碍整体情节流畅的小回放打破了历数年份说事情的流水账格局。又例如刚入狱时主角向瑞德购买明星海报,该处情节还细致风趣地刻画了一番主角的窘迫羞涩,让读者以为只是个缓解压抑气氛的小小桥段,结果行文至末尾,补叙了一番海报用以遮掩暗道的真正用意,让人不禁感慨于作者伏笔之早,也再度为主角二十余年的艰辛谋划而赞叹。
  此外,文中还多处采用了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相结合的方式,时时可见故事叙述者瑞德自身的描述与转述他人的话语相互交织的情形。由此使得主角的故事与形象不仅有瑞德眼中的形象,也有着来自外界的多个角色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同时,这样的安排也使得故事叙述者的狱友身份更加真实,避免了“上帝视角”带来的跳脱剥离之感。

二、“U型”叙事结构:加剧冲突,升华精神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无不需要激烈的冲突对抗,将纸上人物与纸外读者的情绪一同推向高潮。《肖申克的救赎》的核心思想,是展示在绝望痛苦与麻木的碾压之下,依然微弱闪烁的追求自由与希望的人性光辉。这种苦难下的最后的光芒,不是源自于和外界的冲突对抗,寻求战胜强大的敌人,而是“我与我周旋”下的最终的胜利,这与佛家所说“莫向外求”的思想暗中契合。因此,主角的最大的磨难只能源自自身。作者既要使得冲突足够剧烈,人物遭受的苦难足够深沉黑暗,也要使得这份苦难收敛,没有外在的强大的敌人,甚至没有明确的“代言”邪恶的假想敌。同时,绝大部分的故事场景局限在小小的监狱内,极少有与外部人物环境的沟通,颇有一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意味。
  为了在这样的局限中营造出足够剧烈的冲突,作者采用了“U型”叙事结构,有时也被称为“微笑曲线型”叙事结构。这种结构通常由“陈述”“低谷”“翻转”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而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则扩展了“U型”结构的“深度”,营造出“陈述”“低谷”“曙光”“深渊”最后到“翻转”的更为跌宕的剧情框架。主角安迪杜弗伦先是从光鲜亮丽,受人尊敬的银行家,陡然落入妻子背叛,身陷囹圄并且饱受狱中欺凌的悲惨境地。然而他自身的精神力量与学识让他心境沉稳地面对狱中生活,并且在狱中依然收获了尊敬,展示出自身的价值。然而短暂的“曙光”最终还是被无情击碎,冤情的发现使得他二十多年的“赎罪”变成了年华的虚度,背负的苦难成为无妄之灾,最后昭雪的希望也被残忍扼杀,让人惊觉低谷之下还有深渊。外界的磨难虽然痛苦,犹可激发人抗争的力量,而内心世界的坍塌则是发自心底的黑暗。
  “两段式”的下跌使得其剧烈的冲突矛盾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爆发,这也使得心境一片残垣断壁之后,留有的希望的光辉更加宝贵与难得。

三、视点人物手法:留白与对比


  《肖申克的救赎》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写作手法,全文由“我”来叙述。然而这个“我”,并不是主角安迪杜弗伦,而是安迪的狱友瑞德。安迪作为主角,在文中以第三人称的姿态出现。这种视点人物的写作手法可以给予读者很强的代入感,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在此得到了模糊,主角的形象得到更加“公正”的描述,读者产生的联想也因而更加丰富。
  在文中,瑞德的身份是主角安迪的狱友,也是安迪最好的朋友。这样的身份选择允许叙述者“我”以一个合情合理的姿态参与到主角发生的诸多故事当中,也使得“我”可以和主角直接进行丰富、深度的交流。然而因为监狱的严格看管,使得“我”无法事无巨细的知晓,诸多描述是狱中其他角色的转述,无形中丰富了看待主角的角度。同时,牢房的隔离使得“我”并不时时知晓主角独处时的思想和举动,留下了很大的“盲区”,如同国画中的留白一般,引人猜测与思考。
  此外,“我”,瑞德的形象设定也颇为精巧。与狱中多数人的贪婪野蛮不知悔改等相对比,瑞德颇有一种“思考者”的风范。这使得他没有成为粗鄙的一员,反而与安迪迅速建立了友谊。另一方面,和主角相较,瑞德自身也有着鲜明的局限性。随着狱中生涯的年深日久,瑞德还是不可避免的在精神上成为了一个囚徒。外界的世界让他惶然失措,自由和希望也已经不再是一种美好、值得渴求的东西。这才是肖申克最终的监牢,被关押的人由痛苦到麻木,最后到依赖。这种“我”身上的,普通人的局限性与主角的坚守又形成了一重对比。
  在小说的结尾,瑞德假释离开监狱,内心惶惶的他甚至想着再度犯罪以重返肖申克监狱,然而此时主角留给他的信重新点燃了“我”心中对美好对自由的向往,希望又开始在生命中重新出现。与其说最后“我”是奔赴约定的朋友,倒不如说是一个受到感召,奔向人性光芒的信徒。至此,肖申克的“救赎”已经超越了主角的自我救赎,这份人性光辉的救赎已然推向了更多的人。虽然没有更多的描述,但是全文的格局因此而更上一层楼。
  [作者通联:江苏泗洪县姜堰高级中学;江苏泗洪县姜堰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那就是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的教学承担着上承传统文化、下启现代智慧的作用。长期以来,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更多的将任务锁定在字、词、句的翻译与理解上,而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掌握古诗文知识的需要,同时也瞄准了应试的需要。应当说面向考试评价是必须的,但是只面向考试又是不够的,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来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大门之前,如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些微型课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课程设计、学生活动、导语、板书等方面对微型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教学评价标准对微型课的讲授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關键词 微型课;课程设计;学生活动  微型课的特点在“微”,授课时间一般是15分钟,答辩5分钟,常常在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职评晋升、能力评估等方面以其方便快捷而备受青睐。近期听了一些老师的微型课,很有感触。在此分享
小库尔特·冯内古特他本人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而其大多数作品都以二战时期为背景,书写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痛灾难和无法磨灭的阴影。研读冯内古特的作品,会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更好的认识。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冯内古特的《茫茫黑夜》,对战争下的“价值扭曲”“自我丧失”以及“黑色幽默”进行了阐释和说明,使读者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二战后西方世界的作品有更深的感悟。 
关于《荷塘月色》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棟,但似乎很少有人从文气这个角度来进行探究。其实,作为文章大家,朱自清的散文是很注重文气贯通、一气呵成的。  《荷塘月色》里有两处贯通文气的“忽然想起”,是很值得揣摩的:  第一处在文章第一段的开头第二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从这里来看,作者“心里”的“颇不宁静”程度可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失意并没有消减他文学创作的动力,也许是“穷而后工”,他接连写下两篇散文佳作:《赤壁赋》与其姊妹篇《后赤壁赋》,前篇写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后一篇在“是岁十月之望”,前后篇的写作时间仅相差不长不短三个月,皆以“赤壁”为游览地点,苏轼可谓对“赤壁”情有独钟,他所去的赤壁是否为真正的“三国战场”,作者并不深加考证,只取其“赤壁”之名而寄托自己的心意,将其作为感情促发
小说因其情节性强,所以往往阅读起来很轻松,学生也喜欢读。但喜欢读是一回事,能否读懂又是另外一回事。涉世不深、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未必能准确地领悟小说的主旨、情感等,因此在解题时错误频出,甚至南辕北辙,作为教师也常常百般无奈、苦无良策。如何帮助学生读懂、读准、读透小说,精确地把握小说的真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也是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必由之途。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采用比较阅读的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三个单元都是经典散文,有的侧重审美鉴赏,作品中有大量的形象性的描绘,有利于学生获得美感和认识上的提高,对写作能力也会有山石攻玉之效;有的作品重视行文逻辑,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衔接转换,学生在梳理文脉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感情脉络;还有的文本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作家自由创作的精神。选文皆是经典佳篇,学生通过认真研读,可
担负着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除了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其中。新高考改革后,学校增设各类选修课供学生走班学习,于是语文选修课也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校开设的《京剧唱词鉴赏》选修课,不仅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和语感、联想与想象、审美鉴赏与体验、感悟欣赏与评价等方面极大地助力了语文教学,还使学生获得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增强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印度诗人泰戈尔驰骋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艺理念等方面,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仅以他的创作中篇幅最为短小的散文诗而言,就可见其深厚宽广。从数量上看,沉沉十三卷,洋洋近千篇。从内容来说,远自《吠陀》《奥义书》的古奥哲理,近至近代西欧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印度遭受殖民统治的满目疮痍和印度人民的不屈抗争,都蕴含其中。特别是绵亘印度几千年的文明史、脉脉不绝
一、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顾名思义,“学科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种学科,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人们很早就发现,学科融合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为学科融合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为创造性思维奠定重要基础;此外,多学科融合能突破单学科思维方式的束缚,形成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核心素养”概念出现之前,“学科融合”的实践早已有之。  核心素养概念从诞生开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