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思考艺术教育的新契机;人是主体,他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内在生成的自发力,有知觉、感觉、精神力、冲动、意志力的个人;艺术教育不是教“艺术”,也不是进行“教育”,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人与环境协调共存的目的。所以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方法,有一套灵活的模式。
  关键词:模块;美术鉴赏;教学;体验
  0 引言
  近年来,美术教学作为辅助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学科,越来越被人们和社会所重视。美术欣赏,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1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课时少、任务重的现状,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魅力,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模块教学的任务。但客观现实是,高考压力依然如故,高中教育仍存在许多对美术课教学不利的因素,致使学生很少有进行艺术鉴赏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机会。具体表现为:
  1.1 美术鉴赏课变为逸闻趣事会
  教师讲述与作品相关的故事情节和轶事趣闻过多上课时,有些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表面上看,应该是一堂成功的艺术鉴赏课。而实际上,教师所讲的不是作品本身,只是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介、传闻轶事以及相关的故事等内容,一节鉴赏课往往变成了对艺术家闲闻轶事的介绍和对作品故事情节的描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抓住教学的本质,以为了解了作品的情节,就了解了美术作品的全部含义。美术鉴赏课不等同于美术史课,因为前者的主要内容在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有典型性的美术作品,分析它们的美学特点,并展开相应的讨论和评价;而后者的主要内容则是系统地学习中外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流派的典型样式和风格,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简单地说,前者的关注点是具体的作品本身,而后者的关注点则是作品背后的种种因素和关系。
  1.2 讲解语言过于专业艰深
  教师讲解纯技术性绘画语言过多。有的教师在讲解作品时,过多地从纯技术角度进行讲解,即整个作品分析都是从线条、色彩、构图、质感、透视、解剖、光线等方面进行,把美术鉴赏课当作美术作品分析课,过于专业化,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鉴赏课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教育原则。这会使学生觉得美术鉴赏是高不可攀的,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其参与艺术鉴赏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3 对“模糊区域”束手无策
  教师在面对那些没有具体故事情节的抽象的、讲究画面构成的作品时,他们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一味讲解和提问学生作品内容中的简单问题。诸如“画内有哪些内容?”、“他们在干什么?”、“该画作于何时?”、“你是否喜欢这幅画?”等等,或者肢解画面,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讲解一下。既没有中层次的美术语言和形式方面的分析,更没有深层的作品内涵、社会意义、作品意境、画家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分析。这样的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1.4 盲目追求标准答案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这种现象暴露出教师在审美心理和情商的开发、培养上的欠缺,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 更好地开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一节课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要么如痴如醉,要么昏昏欲睡,下课以后,结果都是啥也不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出一大群重视懒惰的听众,却无法使孩子们成为有艺术头脑,能独立进行艺术思维的人,这种情况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
  2.1 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普曾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所有新措施的实施和体验都应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在美术鉴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通过与美术有关的作品来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而起到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以便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这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注重培养学生通过作品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鉴赏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相关信息,比如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等,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通过作品本身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做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2.3 让学生体验创作过程
  美术鉴赏课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但是一般的教学主要是先看看图片,然后就是我说你说,手段的单一性不仅令人感到乏味、疲惫,而且学过的东西很快就被忘记。常言道“动口不如动手”,而针对纯理论知识学习的弊端,我们可以设置“几分钟尝试”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任何美术作品的诞生都是基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而创作出来的,同样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图像也一样。因此,美术鉴赏课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把作品放回到作品创作的情境中进行判断。把作品放回到创作者的生活经历、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以及美术家的主观思想情感中去鉴赏这些作品。如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流浪记》的漫画,要把对漫画故事的理解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在欣赏这篇漫画的时候只有对当时社会环境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才能深刻的感受漫画中主人翁悲惨命运的原因,从而对小三毛的形象有深刻的理,只有对当时旧社会的了解,才能感触到三毛的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同时,利用创作手段进行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可以改变以往“空谈式”的鉴赏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与生活相联系的美术创作机会,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鉴赏的主体,对美术作品乃至“美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3 结语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思考艺术教育的新契机。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方法,有一套灵活的模式,认清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只有让他们主动去理解去感悟,我们的美术鉴赏课才是成功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着重以体验式教学理论研究为出发点,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探索体验式教学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体验式教学;必要性;合理性  0引言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中求发展,专业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技能型人才。然而,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许多教师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该状况已直接影响到了高职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导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采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创新的学习方式,转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7.06
我们把艾司洛尔应用于脑外科手术中,经过临床实验和观察,发现艾司洛尔对脑外科手术中出现的非代偿性心动过速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手术患
摘 要:在美术创作中,绘画作品要想提高整体创作效果,就要在创作过程中确立明确的创作思想,并将主题思想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使主题思想成为促进美术创作和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应对主题思想在绘画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有正确认识,应在绘画创作中明确创作理念,并在主题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创作素材和绘画技法,保证绘画作品的整体创作质量能够满足实际要求,做到提高绘画作品质量,促进绘画作品创作取得实效。
【正】 作为教育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理解的比较教育是近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比较教育的创始人朱利安拥戴法国1789年大革命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曾充满热情地投身于
摘要:商业综合体室内空间尺度对消费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有影响消费动机的作用,如何能设计适宜尺度的公共室内空间满足人们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需求,是人文关怀下商业综合体室内设计的关键。  关键词:消费心理;行为习惯;空间尺度;室内设计  1商业综合体“同质化”对室内设计提出要求  现代都市生活中,习惯快节奏的人们需要在一个方便、快捷、经济、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空间里,享受高效率的生活和工作,于是城市
摘 要:所谓艺术传播德性一般是指,从事艺术传播活动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并且建构的一种行为规范。在当今这种市场经济及相应的文化产业背景下,想要有一个富有价值的、较理性的艺术传播必须实现扩大再生产、满足艺术消费者审美要求这两个基本条件。同时,这也是艺术传播德性生成的基本机制。在数字艺术中,艺术本体机制及环境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基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新型的数字艺术传播机制应该彻底地消解原子艺术那种轻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