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间接正犯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刑法和司法解释中虽然没有出现间接正犯一词,但这一概念在司法实践中指导着相关案件,具有重大意义。了解间接正犯有助于我国法治发展,也是我国作为法治国家必备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刑事犯罪间接正犯亲手犯
  作者简介:宋亮,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2011级诉讼法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2-296-01
  
  把他人当作一种媒介进行犯罪,好似利用工具、动物等。这种通过利用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就是间接正犯。在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中尚未出现过这种术语,但在刑法理论研究中,这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概念却发挥着很大作用。笔者将在这篇文章中浅谈间接正犯的概念、间接正犯的类型以及其与亲手犯的关系。
  一、间接正犯的概念
  间接正犯这一概念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中有着悠久历史,但在我国的刑法理论研究中,只是晚近才开始出现的。最早的学说“工具理论说”认为被利用者好似刀枪棍棒,只是利用者的工具,既然利用刀枪棍棒的行为是实行行为,那么利用他人的行为也应当具有实行行为性。但是人与之是有区别的,人是有意志的,所以目前占主流地位的要数犯罪事实支配说。它指的是,在一个犯罪实施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人物,具有犯罪事实支配性,是正犯。该行为人不必亲自现身于犯罪现场,也不必参与犯罪的实施,而是通过强制手段或是欺骗方式对实际实施者进行支配,从而支配构成要件实现的,即为间接正犯。
  二、间接正犯的类型
  (一)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犯罪
  犯罪主体的年龄是犯罪要件之一,在我国,利用不满14周岁的人为工具以及利用年满14周岁但未满16周岁的人实施强奸、抢劫、故意杀人、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投毒罪以外的犯罪的,构成间接正犯。此时,被利用者没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利用者实际支配了被利用者。但是,如果被利用者有辨认控制能力,利用者并没有支配被利用者时,就不构成间接正犯。即为达到法定年龄的人与达到法定年龄之人实施共同犯罪,只有当利用者支配了犯罪事实时,才可成为间接正犯。
  (二)利用精神病人实施犯罪
  精神病人不具备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因而刑法上认为其为无责任能力人,利用者利用精神病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按间接共犯处理。
  (三)利用他人合法行为实施犯罪
  合法行为指的是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由于其具有排除犯罪的违法阻却事由,所以其不负刑事责任,是合法行为。虽然该行为是合法的,但是利用者的利用行为却是违法的,应认定为间接正犯。例如,甲为了杀死乙,以如不听命将杀死乙相威胁,迫使乙攻击丙,丙利用正当防卫杀死了乙。乙此时是甲的工具,利用者甲对被利用者乙进行强制,使其实施犯罪活动,甲为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另一方面,甲为了杀害乙,利用了丙的正当防卫这种合法行为,丙也是甲的工具,甲为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四)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
  这里指的是被利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例如,医生甲指使不知情的护士乙对病人丙注射毒药,此时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五)利用有故意的工具
  有些犯罪的成立不仅要求有主观故意,还要求行为人有特定目的或具备特定身份。有故意的工具是指被利用者虽然有刑事责任能力并且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缺乏目的犯中的必要目的或不具备身份犯中的特定身份。
  在身份犯中,国家工作人员甲指使妻子乙收受贿赂,甲能否成立受贿罪的间接正犯,对此观点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甲成立受贿罪之教唆犯,乙成立受贿罪之帮助犯。原因在于乙具有规范的障碍,不是单纯的工具,甲无法像自己亲手实施犯罪那样随心所欲地进行,只能成立教唆犯。由于乙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之特定身份,故乙无法成为正犯,只能成立帮助犯。第二种观点认为甲成立受贿罪间接正犯,乙是受贿罪的帮助犯。原因在于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乙缺乏犯罪构成要件之特定身份之要件,甲利用不能实施实行行为的非身份犯乙收受贿赂,可谓利用欠缺规范障碍的人的行为,能够成立间接正犯。乙由于不具备法律规范的特定身份,不可能成为正犯,因此成立帮助犯。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当根据非身份者乙的行为情况具体分析。若甲对非身份者乙进行了单方支配,那么甲成立间接正犯,乙为帮助犯;若乙与甲共同合作,则成立受贿罪的共同正犯。笔者认为,甲虽然没有此种接受受贿的直接行为,但自己研读受贿罪的工程要见可以得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并不是单纯的接受财物,而是要求财物与职务行为的交换性。因此甲当然的成为受贿罪的直接正犯,乙由于缺乏受贿罪的犯罪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因此无法成为正犯,只能成立帮助犯。
  三、亲手犯
  在我国,通说认为,亲手犯不能存在间接正犯。所谓亲手犯,是指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亲自去实施犯罪。德国学者罗克辛认为,亲手犯分三种类型:第一类系行为关联性犯罪,指犯罪的不法并非取决于侵害结果,而是取决于行为本身的可谴责性的犯罪。乱伦罪即为典型代表。第二类为生活方式性犯罪,如流浪罪或游荡罪等以特定生活方式作为可罚性基础的犯罪。第三类时陈述性犯罪,“依法宣誓作证的人”的伪证罪等属于这一类犯罪。
  笔者认为,我国刑法中没有亲手犯。虽然参加恐怖活动罪看似属于亲手犯,实则不然,行为人完全可以迫使他人参加恐怖活动,行为人此时成立间接正犯。强奸罪中女性也可以成为间接正犯。刑法修正案八新加入的危险驾驶罪同样可以成立间接正犯,例如行为人秘密地向驾驶员的饮水中加入酒精使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驾驶员无犯罪故意,行为人成立危险驾驶罪的间接正犯。
  虽然间接正犯一词在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中尚未使用,但是这一概念已经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实际作用,指导着一些案件的审判工作,并终将在理论研究中延展到更深的领域。
  
  注释:
  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66页.
  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ClausRoxin,StrafrechtAllgemeinerTeil,BandⅡ,C.H.Beck2003,S.117ff.
其他文献
写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项语文的基本功。必须从低年级认真抓好写字教学,它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又能使学生写出端正、正确、美观、整洁的字,还有利于巩固
数控技术发展迅速,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当今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软件、加工教学、数控编程以及数控机床实训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容易出现事故,机床费用高,而且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网络息息相关。大学生的不成熟和网络的鱼龙混杂,决定了思政辅导员必须在其中扮演引领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本文从思政辅导员应教会学生利用唯物辩证法辨析网络的真假;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发现自我价值;提倡学生利用网络创业开店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一个新起点;这三方面层层递进,详尽阐释如何增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探索网络时代思政辅导员的角
摘要间接正犯是刑法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概念,焦点就在于如何认识其实行行为,是否具有等同于直接正犯的地位。通过对间接正犯构成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间接正犯是正犯的特殊实施方式,它是行为人在主观犯意支配之下,通过他人实施符合某一犯罪构成的客观行为来实现其犯罪意图,对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带来侵害或威胁。这恰恰就是正犯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间接正犯实行行为实行行为论  作者简介:袁建伟,河北经济学院法律系讲师
通过对流失树脂进行分析,明确了凝结水精处理系统树脂再生过程中流失树脂类型为阴树脂,通过对树脂再生步序的分析,优化凝结水精处理逻辑步序,降低再生过程中阴树脂流失量,降
2001年1月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一法律的出台,把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健康发展。所谓“通用语言文字
[摘要]在培根的肖像画画面中,人物形象似人似兽,暧昧不清,封闭压迫的空间感让人感到窒息,画面中充满了舞台剧的氛围。在他的肖像画作品中这些人物形象变得面目可憎,焦虑与恐慌无助。人们在感受他画面的真实与悲剧感的同时,在里面得到了一种莫名的美的感受,这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肖像画 培根 悲剧感  [中图分类号]J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2
摘 要:中学物理在理科综合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将来大学学习中物理、机械、能源、化工、冶金等理工科专业的基础,因而学好中学物理对我们高中生的个人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构建模型法是中学物理特别是力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即实现从现实物质现象抽象化为物理模型的目的,并坚持“专注主要矛盾而忽略次要矛盾”和“化繁为简、由难入简”这两个基本原则,以此来分析、简化、求解、综合问题。它可以
摘要作为法伦理观念的正义表达了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以权利的合理性分配为核心内容的法律道德价值需求。因此,分配正义是立法的正义性原则。  关键词正义立法分配正义  作者简介:江晖,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浙江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2-293-01    一、作为法伦理观念的
复习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操作方法都与新授课有着鲜明的不同。本文就初中数学复习教学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初三学生的数学复习提供参考。 Re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