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坏人”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故著名电影老演员程之不仅塑造的反面角色家喻户晓,他的京剧也玩得转。1989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摄影师老崔专程找到程之经常光顾的上海戏剧学校“星期天京剧茶座”。程之刚唱罢一曲,紧接着又拉开了京胡,场内掌声、喝彩声不断。殊不知,程之本来就出生京剧名票之家,其父程君谋就是早年沪上响当当的谭(鑫培)派名票。程之颇得其“遗传因子”,说拉唱都能露一手。在“京剧茶座”上,知音颇多,镜头里那位伸出拇指赞叹程之并与之聊天的老者,想必就是知音之一。
  休息时,老崔与程之聊得最多的还是他的老本行——电影。或许是程之多演反面角色的缘故,老崔单刀直入地请他谈谈做“坏人”的感受。程之淡淡一笑说,他这辈子拍了70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多半是反面人物,不少观众都说他可以领“坏人合格证”了。尤其在影片《沙漠追匪记》中饰演的土匪头子金治中,给观众的印象最深。他说他演坏人也纯属偶然。1945年,19岁的程之步入了黄佐临领导的“苦干剧团”,刚开始他只是在后台拉二胡、配效果。一次,话剧《夜店》公演前几小时,主角之一的“独眼龙”演员突然患病住院,黄佐临首先想到了程之。在化妆室,往程之的左眼贴上一块橡皮膏,立刻一个活脱脱的“独眼龙”展现在大家面前。最后,演出获得了成功,而程之也逐步形成了反派演员的戏路。
  银幕上,总有一些坏人的形象比高大全的男一号更能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比如,北有方化,南有程之,都是中国电影史上著名的坏人扮演者。巧合的是,这两位在差不多的时间去世,方化1994年,程之1995年。去世前,方化应姜文的邀请,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客串一位解放军的老将军。片子里的一个场景:电影开演前,大院里的孩子喧闹无比,一身绿军装的方化缓缓起身,威严地发问:孩子在哪里?那一刹那,我恍然觉得看见的还是“太君”在问“八路在哪里?”
  和方化几十年如一日脸谱化演绎东洋坏蛋不同,程之的反派角色,坏得阴鸷而内敛。《我这一辈子》是话剧皇帝石挥的得意之作,但我只记得程之在里边扮演的警察局长;还有《蚀》里的特务头子,《红日》里的国军参谋长,拉出来晒晒,都是蔫坏蔫坏无不让人牙根发痒的主儿。那些电影里,导演还总喜欢从下往上朝程之的眼镜片上打光,这愈加显得角色的阴险。
  好吧,关于程之的钩沉显得太古旧了点,我们还是说点稍稍靠前的事吧。我们的读者,如果是70后的前半段——75年之前出生的,一定看过程之和另一个著名的银幕“外国人”于飞搭档说的相声;75后的那拨,应该看过程前主持的《正大综艺》。程前是程之的次子,不过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给程之之兄。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血缘真相时也大跌眼镜:和其父相比,程前是多么标准的一个英俊升级版啊。后来我就常拿程之程前父子的鲜活例子教育我周围那些拧巴无比的女生:想做人种改良基因的实验,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定要拨开迷雾看未来。
  那些80后,也别觉得你们和程之老先生从未存在过文化上的关联。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剪纸片《三只狼》、木偶片《崂山道士》的旁白,都出自程之。而说到在配音上的造诣,程之还有更文艺范儿的:电影《牛虻》中红衣主教蒙泰里尼的配音就是他,《王子复仇记》里孙道临配的是哈姆雷特,程之则是“丹麦王克劳迪斯”。想象一下,在清冷鬼魅帷幔飘逸的宫中,两个浑厚无比的男声抑扬飙戏,还能拗出比这更莎士比亚、更文艺的造型吗?
  程之的漫画最好画了:枣核脸上,一对金鱼眼,鼻孔两个小点,再把雪奈尔的标志朝两边拉开,安到颧骨上,成了。这副尊容,犹如一米七几个头如果能在NBA立足一样,必然有过人之处。他在艺术门类上的综合素养,如今有几个当红的小生堪比?如果不是未及古稀就不幸辞世,他或许能有更多的机会,创造出更多引人入胜的“上海坏人”。
  我小的时候,看电影非常容易入戏。小学的时候,上影厂拍过一部当时很红的电影《开枪为他送行》。程之在里边扮演的坏蛋,说过一句巨牛逼的台词:“小心把你扔到黄浦江去氽馄饨!”这句话曾经是我童年长久的梦魇。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和铁血沉郁的“氽馄饨”相比,类似“黄浦江呒盖头”之类的绵软说辞简直弱毙了。
其他文献
我有几位同事参加援疆工作,每次见面时他们总会谈到在那里的许多感想,对我来说,由于与那里的生活、工作相距甚远,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次,带上海艺术家采风团去新疆喀什,走近了这些援疆干部,所到之处,看到的、听到的,让我深深感受到上海的援疆同志在艰苦条件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喀什人民的好评,为上海争了光。  上海援疆的重点项目是喀什医院,我和艺术家们在参观医院的同时,与援疆的医生们作了近距离的
期刊
1956年,我受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派遣,随上海杂技团出访东欧,担任俄文翻译,也因此有了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多年来一直封存于心间。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终于把它写了出来,以兹回忆与纪念。  按照我国与东欧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协定,1956年4月,由上海杂技团组团赴东欧罗、波、德、匈等国访问演出。全团由43人组成,年龄最大的是演员田双亮,岁数最小的是尹国明,其余绝大多数是中青年演员。出访期间,文化部艺术司副
期刊
【莫言】:迈不过去的坎,还要一次次地迈  今天的主题是阅读,如今,不管是工人还是干部,也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的人员,大家都在阅读。我的经验就是阅读既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阅读喜欢读的书、好书肯定是愉快的体验;阅读你不愿意读的书,但是又必须读的书,那就是很痛苦的事情。读小书、闲书比较愉快的,读有用的书比较痛苦。我想现在跟孩子们讲读书愉快不愉快,大多数孩子会说烦死了,因为他们读的书是他们
期刊
这张“杨华生有噱头”摄于1991年7月。那时,杨华生还住在长乐路上。拍摄者去杨府时,看到杨华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就想拍一张“小小杨华生”喜笑颜开的照片。可是不管拍摄者怎么哄,孩子就是金口难开笑容难露。这时杨华生发话了:“侬没噱头,我的职业就是引人发笑的,侬看我的噱头。”说着,杨华生拿过相机,对着孙子一通佯拍,孙子马上喜笑颜开了。看来还是杨华生有噱头。  在中国的影视舞台作品里,有两个警察的警号我记
期刊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上海和全国广大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同时也为他们奉上了丰富的思想盛宴。近日,主题为《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合作》的主旨论坛在浦西洲际酒店开启了本届艺术节论坛活动的大幕。文化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广局领导为论坛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奥地利萨尔茨堡市市长海因茨·沙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张继钢,新加坡新闻、通讯
期刊
认识于伶是1962年的事。  其实,我早已在他的作品中“认识”了他。抗战胜利之后,我有机会读了他的《长夜行》《杏花春雨江南》等剧本,从他的作品中,我体味着“孤岛”中爱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主人公在那混混沌沌的社会里,在是非曲直交错的年代中,能够洁身自好,保持了一身清白而感动过;也曾对他笔下那位进步人士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而感奋过。剧中人陈坚慷慨陈词时说的要“以先知觉后知,以先
期刊
最近文艺界的负面新闻扎堆:先是文章出轨,后是黄海波嫖娼,再是张元、宁财神吸毒。加上此前的高晓松酒驾、韩红挪用牌照、张艺谋超生……可谓吸足眼球,满脚狗屎。其实社会新闻中,比他们激烈刺激、危害严重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何公众反应总不如这些“小儿科事件”来得更“扎劲”?无他,盖因他们乃聚光灯下的明星是也。  有人说,公众人物也是普通人,何必大惊小怪地盯住他们?人们应该持“平常心”嘛!此话也对。但是假如往纵深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反映上海工人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由小说、诗歌开始,后发展到电影、戏剧,并由此造就了一大批颇有才华的工人作家。在这风云际会中,工人作家这个群体的崛起和辉煌,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瞩目的一页。这个曾影响全国的海上文坛“黄金期”的产生,显然与上海这座特有的大工业城市有关,更是党在这个时期推行的新文艺政策的结果。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时,对于一个城市的传统和文
期刊
这张照片,摄于2005年,秦怡在家里给长期患糖尿病的儿子“小弟”打胰岛素针。这就是舞台上光彩夺目的艺术家背后真实的一面。  在我长达30多年的国产电影观影生涯中,秦怡的三个影像片段长久地留在我记忆里:《女篮五号》里英姿飒爽又女性意味十足的女篮运动员;《铁道游击队》里唯一的女性角色芳林嫂,一个手榴弹砸到了假扮山东老乡刺探情报的鬼子宪兵队长(陈述扮演)的脚后跟上,芳林嫂太紧张忘记拉弦,手榴弹没爆炸,小
期刊
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解放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民族文化元素与中华文化发展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此论坛的缘起为世纪出版集团的大型项目《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之编纂出版,为把这个出版项目打造成国家级的民族文化研究与普及项目,民俗学权威专家,包括56个民族的民族卷的主编们济济一堂,从多角度对“大系”的意义与价值等进行了阐述。本刊选取其中三位著名民俗学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乌丙安(著名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