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当如何自处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hi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文艺界的负面新闻扎堆:先是文章出轨,后是黄海波嫖娼,再是张元、宁财神吸毒。加上此前的高晓松酒驾、韩红挪用牌照、张艺谋超生……可谓吸足眼球,满脚狗屎。其实社会新闻中,比他们激烈刺激、危害严重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何公众反应总不如这些“小儿科事件”来得更“扎劲”?无他,盖因他们乃聚光灯下的明星是也。
  有人说,公众人物也是普通人,何必大惊小怪地盯住他们?人们应该持“平常心”嘛!此话也对。但是假如往纵深里想一下:为何大家伙儿总是充满好奇心,总是持不了平常心,总是对他们要求更高期待更多?这背后有什么社会动因和心理动因呢?这么一追问,答案就渐渐清晰起来。
  长期以来,观众是把艺术家当作人生楷模看待的。因了他们在舞台和屏幕上塑造的形象,人们爱屋及乌、动情移情,甚至将他们神化,无形之中,便“授权”于他们,认为精神导师,引领价值取向。用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的话说,“人们心目中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有艺术的绝活,还有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慰藉,审美的愉悦。所以艺术工作者一定要恪守职业道德,追求德艺双馨,树立良好的形象,要先做人再演戏,德为先、艺为本。德艺双馨比起金奖银奖来说,是党和人民给予文艺家最高的褒奖。”
  把以上的话“翻译”一下,可不可以这么说:就“艺”而言,这些公众人物还是顶呱呱的,否则也成不了明星大腕。但就“德”而言,似乎就差强人意了,所以才有形形色色的风波迭起。“德艺双馨”是对文艺界公众人物的要求,德为先、艺为本,光有“本钱”还不够,“先决条件”是品德高尚。这些要求,显然就要高于“普通人”了。这不足为怪,公众人物获得的社会资源大大优于普通人,他们无可避免地置身于放大镜下,得“大”利者,自然就会被芸芸众生放“大”了看。这些特质,是公众人物与生俱来的“基因”,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毋庸讳言,公众人物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对公众有着引导作用,他们的违法、失德行为,可能会让部分粉丝盲目崇拜和模仿,也会对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最令人担忧的是,假如公众人物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甚至到了见怪不怪、不见才怪的地步,那么,这种“常态化曝光”会引发人们心理的漠视和习惯,乃至演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最终变成一部分人的价值认同,这就可能导致我们民族文化和优秀价值观的沦陷。对此,著名表演艺术家奚美娟朴实地说道,“公众人物的生活方式,对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某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众人物更要非常自律。”
  怎样做好公众人物,这确实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生活中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道德层面上要做出表率,在违规失德行为被曝光后,要诚恳地向公众道歉,虽是亡羊补牢,但只要态度诚恳并付之行动,善良的人们还是愿意宽容地接纳他们。这里也顺便为公众人物说几句话:假如因其言行不检点,已经在舆论滔滔之下大丢“颜面”,那么在“惩处”层面上,必须尽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双向的,“王子”既不能因其地位特殊而免受与“庶民”同样的惩罚,也不能受到高于“庶民”的惩罚。何况明星们也不是什么“王子”。这不是为什么特别的人鸣冤叫屈,而是捍卫法律的尊严。
  “公众人物”当如何自处?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的“内圣外王”之道,不妨作为公众人物的追求目标:既有心性道德修养的“内圣”魅力,又有正能量贡献社会的“外王”感召力,以这样内外俱佳的形象服务社会、引领人群,必定会赢得更多的关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想必都懂的。
  本刊编辑部
其他文献
数月前,和赵静、童自荣、梁波罗、烁渊等一起到东山旅游,空闲时我们想即兴演一个小品,于是分配角色,我和陆幸生、王振坤等平时还算是有鼻子有眼的人,那一天只能演“匪兵甲”和“群众乙”了。  我不服,为什么我不能演“小老大”?梁波罗为什么不能演“匪兵甲”?  言归正传。正儿八经做群众演员,这门职业其实挺有趣儿。  按当前市场价,一个普通群众演员,演一天是40元(那么一个月就有1200元)。如果是加班加点演
期刊
我的面前放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孙毅亲自编选的一套“儿童戏剧快活丛书”:它们是原创儿童剧《小霸王与皮大王》、小学课本剧《秘密》、中学课本剧《美猴王》、木偶剧《小小五彩鸡》、儿童相声《嘻嘻哈哈》《娃娃剧场开演了——孙爷爷教你写剧本》等六本大书。日前,当第25届陈伯吹儿童文学杰出贡献奖授予这位为儿童文学耕耘了60多年的老将时,我致电前辈表示衷心祝贺,他笑着向我透露:他的另外四本书已在编辑中:《美丽的眼睛—
期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生逾百年不易,数百年世事难料。若论当今书坛,谁领风骚数十年?当有其人!  拨开记忆的尘封,学书经年的人一定会想起早在七八十年代,上海就出现了一位名满大江南北、影响了整整一代学书人的奇女子,她就是现为中国书协顾问、上海书协名誉主席的周慧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中国书坛的荒芜季节,老书法家们被迫搁下了笔。在上海的东方红书画社(朵云轩),却活跃着一支由一群年轻人
期刊
只有“大义灭亲”,才能树立标杆  前不久,第49届金马奖华丽落幕,但是关于金马奖存废的争议却是喧嚣而上。最佳电影、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花落大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尽入港人袋囊,19个奖项,作为主办地的台湾却只夺得2个奖项。面对金马奖台湾电影的惨败,民进党籍“立委”管碧玲顿觉脸面无光,居然炮轰金马奖,认为“台湾电影过度依赖中国市场”、“金马奖是给中国办的,停办算了!”  此言一出立马
期刊
我有几位同事参加援疆工作,每次见面时他们总会谈到在那里的许多感想,对我来说,由于与那里的生活、工作相距甚远,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次,带上海艺术家采风团去新疆喀什,走近了这些援疆干部,所到之处,看到的、听到的,让我深深感受到上海的援疆同志在艰苦条件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喀什人民的好评,为上海争了光。  上海援疆的重点项目是喀什医院,我和艺术家们在参观医院的同时,与援疆的医生们作了近距离的
期刊
1956年,我受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派遣,随上海杂技团出访东欧,担任俄文翻译,也因此有了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多年来一直封存于心间。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终于把它写了出来,以兹回忆与纪念。  按照我国与东欧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协定,1956年4月,由上海杂技团组团赴东欧罗、波、德、匈等国访问演出。全团由43人组成,年龄最大的是演员田双亮,岁数最小的是尹国明,其余绝大多数是中青年演员。出访期间,文化部艺术司副
期刊
【莫言】:迈不过去的坎,还要一次次地迈  今天的主题是阅读,如今,不管是工人还是干部,也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的人员,大家都在阅读。我的经验就是阅读既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阅读喜欢读的书、好书肯定是愉快的体验;阅读你不愿意读的书,但是又必须读的书,那就是很痛苦的事情。读小书、闲书比较愉快的,读有用的书比较痛苦。我想现在跟孩子们讲读书愉快不愉快,大多数孩子会说烦死了,因为他们读的书是他们
期刊
这张“杨华生有噱头”摄于1991年7月。那时,杨华生还住在长乐路上。拍摄者去杨府时,看到杨华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就想拍一张“小小杨华生”喜笑颜开的照片。可是不管拍摄者怎么哄,孩子就是金口难开笑容难露。这时杨华生发话了:“侬没噱头,我的职业就是引人发笑的,侬看我的噱头。”说着,杨华生拿过相机,对着孙子一通佯拍,孙子马上喜笑颜开了。看来还是杨华生有噱头。  在中国的影视舞台作品里,有两个警察的警号我记
期刊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上海和全国广大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同时也为他们奉上了丰富的思想盛宴。近日,主题为《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合作》的主旨论坛在浦西洲际酒店开启了本届艺术节论坛活动的大幕。文化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广局领导为论坛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奥地利萨尔茨堡市市长海因茨·沙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张继钢,新加坡新闻、通讯
期刊
认识于伶是1962年的事。  其实,我早已在他的作品中“认识”了他。抗战胜利之后,我有机会读了他的《长夜行》《杏花春雨江南》等剧本,从他的作品中,我体味着“孤岛”中爱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主人公在那混混沌沌的社会里,在是非曲直交错的年代中,能够洁身自好,保持了一身清白而感动过;也曾对他笔下那位进步人士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而感奋过。剧中人陈坚慷慨陈词时说的要“以先知觉后知,以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