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系”工程: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nem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解放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民族文化元素与中华文化发展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此论坛的缘起为世纪出版集团的大型项目《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之编纂出版,为把这个出版项目打造成国家级的民族文化研究与普及项目,民俗学权威专家,包括56个民族的民族卷的主编们济济一堂,从多角度对“大系”的意义与价值等进行了阐述。本刊选取其中三位著名民俗学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乌丙安(著名民俗学家、辽宁大学教授、书系总主编。蒙古族):大家都知道,民族文化自人类的族群产生以来就不停地在传承,一直到今天,中华民族也不例外。这种传承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客观规律。但是,传承常常被人类自己束缚了手脚。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以汉族为代表,包括其它兄弟民族在内,好像有一种特点,就是时而张扬时而闭锁。我们前不久还经过了一段闭关锁国的传承,关起门来美美地过自己的生活。但是,恰恰因为失去了开放,失去了传承,失去了交流,于是造成了我们国家巨大的损失。这种巨大的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贫穷落后,更重要的是损害了生命的存在。生命所拥有的最大的支撑就是文化,失去了文化,哪里还有生存和生命呢?只剩下逃命了。这就是我们曾经的历史写就的一个规律。
  说起这一点,我想举一个例子说明。大家知道现代的后工业社会出现了一个文化要素,就是传遍世界各地、建立在世界各个大都市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里面都有各种各样的主题标志,那就是欧美国家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要素。请看东京的迪斯尼乐园,它的主题建筑是什么呢?灰姑娘。灰姑娘的故事,就是后母型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讲前妻生下的孩子被后母亲欺负,被打入灶膛,最后却做了一个王子的夫人。因为王宫里丢了一只水晶鞋,谁都穿不进去,灰姑娘穿了很合适,这样她就做了王后。这个故事是人文主义性最强的,是悲天悯人的。文化的要素在于细节,迪斯尼乐园的这个宫殿里只卖水晶鞋,最重要的是只卖灰姑娘丢的那一只,你就可以拿着这只找你心爱的人。所以它惹得老年人要去,中年人给自己的孩子买,没有一个阶层不买的。这就是欧美文明通过自己的民族文化要素一直传递到今天。
  为什么今天要讲这个故事?因为在1984年,全世界以27种语言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我也觉得那一次我是真的写了一篇被世界承认的文字。我的标题是“灰姑娘故事在中国”。我要告诉欧美的读者,灰姑娘最早在唐代的南方,特别是四川、重庆这一带的少数民族中间,已经在流传了。唐代著名诗人段成式在长安遭到了陷害,被贬到酉阳,酉阳属于现在的重庆,是土家族地区。这个故事被段成式记录在《酉阳杂俎》中,记录得非常好,一共有300多字,这就是第一个灰姑娘故事的主型。欧洲的这个故事是11世纪才流传,13世纪才记录下来,因此9世纪的灰姑娘是在前的。可惜的是从盛唐时代一直到今天,我们的灰姑娘一直锁在《酉阳杂俎》中,也没有一种仪器让她出来跳跳舞,以致中国的孩子们不得不去看迪斯尼乐园的宫殿,欧洲的灰姑娘占领了全世界。如果我们的灰姑娘一直传到今天,或者早在辛亥革命后传遍了全中国,大概现在世界上就会有另一个灰姑娘在土家族吊脚楼里跳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传播与传承的交流关系,是一个规律,谁离开了这个规律,谁将在文化上越来越滞后,越来越不为整个人类所接受。
  为什么我们的灰姑娘故事没有形成一种传播的元素?因为我们的研究很受旧学影响,我们的专业研究者大多是私密性的研究。我们是越研究越保守,越研究越不开放。段成式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发现者,就像格林搜集童话元素。段成式先生搜集了它,写得那么完美,一个细节都不掉,很注意情节的细致。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在故事的结尾说这个故事是我家洞主手下的一个李氏佣人跟我讲的。段成式先生已经能标识出这个故事是一个土家族讲的,而不是汉族讲的。但是那里的土家族一直没有把这个故事传播出来。如果当年我们去宣传了,土家族可能一直传到今天还在跳,还在唱,不仅结婚是这样跳,其它的活动中也要跳。所以,好的故事需要通过一个点传播出去。
  另外我想讲一点,土家族的“打丧歌”,为了旅游改了一个名字,叫做“摆手舞”,这种传播还能真正传播出土家族的文化吗?这个项目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到文化部,讨论的时候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有些不了解土家族的官员们坚决不同意批,所以第一次没有批。有一位领导是这样讲的:同志们,死人是悲痛的,怎么能这么高兴地唱歌?但是它真正的涵义是跟死去的亲人一起度过最后一个晚上,我认为这很符合人类的情感,这是人类生死轮回里面最健康的一种娱乐。所以,民族文化的元素,首先要去发现,发现了以后还要正确地、符合本民族意愿地传扬。所以这次编纂有一个原则,就是每一卷的主编里一定是有一位他们本民族的,必须是由本民族通过、验证的。这一套大书只能这样去做,没有别的选择,谁要是违背这个规律,宁可不出书,也不要误导读者,把各个民族最精华的东西丢掉。
  郝苏民(著名学者、西北民族大学教授、书系总主编。回族):这几年我受文化部的委托,除了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工作以外,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现状也做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调查。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和我的弟子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经济发达之后,怎么办?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问题应该怎么认识和考虑?恰巧在我们探索和思考这样问题的过程中,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发出了一个声音,就是这部《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的策划。我们在这样一个大的工程里面,怎么把专业里的亮点凝聚在这上面,来深化这个课题?我今天思考的重点,就是板块、亮点与“走出去”。
  讲到板块,我认为涉及到主要的关健词,一个是中华民族,一个是多元一体。
  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这个词是在清代才出现的。然而,这个“中华民族”和《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理解,在五四之后以及过去文人习惯性地提到的“中华民族”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华民族”的概念,应该是不完全一致的。实际上,我们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今天也就是中国的文化。这个中华文化是由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开发、传承,经过历史的复杂过程,互相融合,有机组成的一个中国文化的总体。这个本来是一个在我们学术界不是问题的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个事呢?因为我们在操作这本书时所理解的“中华民族”应该是一个大内涵的“中华民族”,而不是我们在一个时期发展过程中的理解。我们必须要在56个民族下思考每一个民族卷的问题。因为在现实的文化生活里面,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比如说《中国通史》,往往有很多精彩的、新的内容,但很少有反映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通史。当我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面对今天这样的状况,从民族学的概念,从民俗学的概念,从人类学的概念,从中华民族文化的概念来考虑,我们的“中华民族”概念必须建立在这个大的概念上,来与我们这个工程相结合。   有了这样的概念之后,我们再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概念。“一体”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多元”指的是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此外,每个民族都有多元一体的小的格局。我们一般说“华夏民族”或者“龙的传人”,通俗的说法中,“华夏”是指汉人。但是实际上,这个“华夏”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民族体,就是各民族融合的产物。所以当我们操作这个文化工程的时候,在具体的细节,在上下左右关系的处理上,必须牢固地树立这样一个华夏族也是多民族的凝聚的指导理念。这个不是政治上的观念,这是中国学术上,到目前为止考古史记载证明的现实。我们自古以来一直是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也是各种民族的合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原因,而是一个真实的现实。
  汉族从历史上到现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这是一个事实。55个少数族的人口差别也是很大的。比如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人口都是上百万,但也有几万人的民族。所有这些少数民族,它们在文化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我认为概括起来有四点:第一是源远流长、土生土长;第二是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第三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第四是多元一体、相互影响。
  我们再来讲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亮点”。所谓文化的亮点,是我们在整体的文化里面寻找最大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的哪些方面属于“亮点”,大家的看法不完全一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评选的标准,前后都不一致,各有各的说法。但大致上,应该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物质文明、风俗习惯、语言、教育科技、民间体育、传统医药等等。
  另一个问题是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有的民族非常分散,比如回族。有的小民族,如乌孜别克族,找很大的人口集中点很困难,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等也很分散。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关系怎么看?我认为要实事求是,根据不同民族的情况,我们要挖掘,不都是星空闪烁在那儿等着我们去摘。因此,在表述具体的民族文化的地位的时候,在表述某一个民族具体文化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应该主张这样一个思路:首先要考虑少数民族自身或者是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第二再考虑他们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和互相促进。我认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我们尊重每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并不等于否定了多元一体,因为我们的多元离了祖国的一体,就什么都不是,这是历史形成的,每一个民族心里都非常清楚。我们要明确一个民族在祖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表述每一个民族任何的亮点和板块的时候,要明确在祖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不经意地作为附庸去表现。另外还要注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最后我想讲讲民族文化的“走出去”。国家主管少数民族文化的部门,一直着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并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这个工程同样要走出去,这是得到国家支持的。每一个少数民族,包括人口只有几万人的少数民族,文化也要走出去,这样提高的是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而不仅仅是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我们要摆正这样一个关系。
  文化的重要性大家都认识到了,那么怎么走出去呢?不是板着面孔走出去。用亮点、板块走出去,这是传播技术之一。我们现在必须要说另一个问题,就是必须扩大汉字文化圈的影响力。中国人奋斗了100多年,重新站在了世界发展的前沿,这样一个积累了5000年文化能量的国家一旦崛起,其发展的潜力,创新的空间,展示给世界的文化景观,都将是巨大的。我们很自然地期盼多元共生、各种文化和平相处的世界,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不是让文化本身成为卖点。我们虽然说亮点,但不是卖亮点。我们的理念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善良的,都是有自己丰富文化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贡献给全世界全人类的,而不是拿来换钱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用新的理念拥抱世界,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用现代的理念,用最科学的手段,贡献给全世界。
  黄永松(台湾著名学者,汉声杂志社总策划):先讲个故事吧。1972年的时候,我做了油纸伞的民间工艺,这个工艺特别精致,伞要开要合,要考虑如何耐用,如何遮阳、挡雨。这个伞做出来以后,我们这本英文杂志随着出版发行到全世界去。一个月之后有一个老外来找我,他说,“黄先生,我要拜这位老师学习做伞。”我就问他“为什么要跟他学做伞”,他说,“我是美国IBM派来的,我们IBM是最尊重传统手工艺生产制造的一个厂商”。这下子我就愣在那里了,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传统文化传统元素有这么大的功能,而我们自己不去重构、发挥它。近代我们没有像欧洲大规模的工业革命,现代的高科技领域,我们是始终落后的。但只是两三百年的事,相比有几千年的农业传承,其中传统工艺十分发达。工艺状态都和使用有关,实用、朴素具有农业文明相应的智慧。
  大家知道中国结,今天是传统工艺新生里面很成功的一项。中国结出版的时候,马上美国人来找我,他说要翻译成三本英文版。隔了半年,德国人来找我,要出版德文版。我们的工艺文化居然老外那么重视。德国人做事很仔细,德国版要出版前夕,非要我到德国去校对,我应他的要求到了他们的总部慕尼黑,那天下午完成这个工作、大家休息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英文版的封底里面,我没有写上在哪里买材料,我就提醒他要放一个在哪里买材料的告示。这个总编想了一下说不需要,我们德国非常注重手工艺,在大街小巷都有手工艺的材料店。这也是让我非常羡慕的一个地方,为什么我们在做中国结的时候,材料很难买。晚上他请我吃饭,我身上挂了一个小小的相机,那就是莱卡相机,他说“这个相机是不是我们德国发明的?”我说“是的”;他说“你是不是用我们的德国印刷机”,我一想我的印刷机就叫海德堡,也是他们的。然后他说“你们有没有用我们的车子”,我们满路都是奔驰车、大众车,都是他们的车子,我说“是的”。他说,“你知道我们德国,为什么工业这么好?就是我们是非常尊重手工艺的民族,我们尊重我们的手工艺,所以我们的手工业才好,我们的手工业好,轻工业才好,轻工业好,重工业才好,我们的精密工业才好。”这个故事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中国结”的名字是我取的,当我完成之后,各个结有各个结的名字,怎么汇合?我就想,要响亮就叫“中国结”,这里面有精神。   如今世界各国设计界都要面对生态能源危机,尤以工业设计者,反思过去大型化、机械化设计的得失。受益人巧法自然,这是设计师可以学习的。
  我在工作当中,还有一期是对贵州蜡染的搜集。我到了贵州花了很长的时间,把所有的蜡染收集完,制作工艺调研完之后,在台北想要开一个蜡染的展览,那时候收藏蜡染的台胞很多,他们也愿意借我。我们有一个规矩,不需去买当地的东西,不需去买古董的。我是受到李老师的影响,李老师到了台湾以后,人类学的团队都有这个传承。这个展览里面,有一个古法的蜡染,结果到了瑶族的地方,一看,瑶族的姑娘特别的美,特别的端庄,为什么?因为她头上顶着一个头帕,所有的作息这个头帕是不拿下来的。因为这个头帕让她的头端正,你会觉得这个姑娘很有意思,她的美感在无形中都流露出来。我就问她们怎么弄?她就给我展示了,里面用头巾绑着头,这个就是内部把头发固定的头巾。然后再拿一块,折一半,上去一放,两手一收,就固定在头上,不绑的,特别美。美在哪里?美就在我们的眼前。我找到了这位姑娘,她在做古法蜡。她做的竹刀就是这一根,然后沾了溶解的蜡,在上面描绘。所以一个美术技法会影响它的形式,因为它的蜡很短时间就要干的,所以它的线条很短促。工艺的限制造成的美感的表现,这个叫做特色,大家不要以为没有限制都可以表现得很好,这是不正确的,一定要突破你的困难。
  我要离开的时候,我希望带一块布回去,因为还在生产,我可以买的。我就跟地陪说,“请你帮我找一块”,然后他给我弄了一块。我们要走了,有位老太太走过来,地陪说,“这是我的曾祖母,已经102岁了”。这个老太太把这块布拿给我,我不晓得什么意思,拿起来一看,这一块布是我选的围裙,剪下一块。她说,“这一块剪下来,就是把灵魂留下来,把身体给你”。这给我很大很大的启发和震撼。贵州蜡染是手艺,蜡染作品上的圈圈点点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几何图案,是河、是道路、是太阳,不是死的课题与物件,更不是被生产、买卖、消费的商品。
  宁波也是加工制作的重镇,有机会我在那里帮他们建立一个天空之城,进行一个垂直整合,从手工艺的整理、报道、展出与论坛,到培育工作——有手工艺的学堂,有手工艺的私塾,一直到博物馆的研究。这是文化的部分,再上来,我们已经有很多个设计师的进驻,上海国际一流的设计师一年要去好几次。苹果的总设计师,他每年要来两次,到我们那边去学习。设计师进驻,材料商进驻,然后德国的做针的公司也进驻,让地方的产业可以升级。
其他文献
只有“大义灭亲”,才能树立标杆  前不久,第49届金马奖华丽落幕,但是关于金马奖存废的争议却是喧嚣而上。最佳电影、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花落大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尽入港人袋囊,19个奖项,作为主办地的台湾却只夺得2个奖项。面对金马奖台湾电影的惨败,民进党籍“立委”管碧玲顿觉脸面无光,居然炮轰金马奖,认为“台湾电影过度依赖中国市场”、“金马奖是给中国办的,停办算了!”  此言一出立马
期刊
我有几位同事参加援疆工作,每次见面时他们总会谈到在那里的许多感想,对我来说,由于与那里的生活、工作相距甚远,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次,带上海艺术家采风团去新疆喀什,走近了这些援疆干部,所到之处,看到的、听到的,让我深深感受到上海的援疆同志在艰苦条件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喀什人民的好评,为上海争了光。  上海援疆的重点项目是喀什医院,我和艺术家们在参观医院的同时,与援疆的医生们作了近距离的
期刊
1956年,我受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派遣,随上海杂技团出访东欧,担任俄文翻译,也因此有了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多年来一直封存于心间。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终于把它写了出来,以兹回忆与纪念。  按照我国与东欧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协定,1956年4月,由上海杂技团组团赴东欧罗、波、德、匈等国访问演出。全团由43人组成,年龄最大的是演员田双亮,岁数最小的是尹国明,其余绝大多数是中青年演员。出访期间,文化部艺术司副
期刊
【莫言】:迈不过去的坎,还要一次次地迈  今天的主题是阅读,如今,不管是工人还是干部,也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的人员,大家都在阅读。我的经验就是阅读既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阅读喜欢读的书、好书肯定是愉快的体验;阅读你不愿意读的书,但是又必须读的书,那就是很痛苦的事情。读小书、闲书比较愉快的,读有用的书比较痛苦。我想现在跟孩子们讲读书愉快不愉快,大多数孩子会说烦死了,因为他们读的书是他们
期刊
这张“杨华生有噱头”摄于1991年7月。那时,杨华生还住在长乐路上。拍摄者去杨府时,看到杨华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就想拍一张“小小杨华生”喜笑颜开的照片。可是不管拍摄者怎么哄,孩子就是金口难开笑容难露。这时杨华生发话了:“侬没噱头,我的职业就是引人发笑的,侬看我的噱头。”说着,杨华生拿过相机,对着孙子一通佯拍,孙子马上喜笑颜开了。看来还是杨华生有噱头。  在中国的影视舞台作品里,有两个警察的警号我记
期刊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上海和全国广大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同时也为他们奉上了丰富的思想盛宴。近日,主题为《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合作》的主旨论坛在浦西洲际酒店开启了本届艺术节论坛活动的大幕。文化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广局领导为论坛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奥地利萨尔茨堡市市长海因茨·沙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张继钢,新加坡新闻、通讯
期刊
认识于伶是1962年的事。  其实,我早已在他的作品中“认识”了他。抗战胜利之后,我有机会读了他的《长夜行》《杏花春雨江南》等剧本,从他的作品中,我体味着“孤岛”中爱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主人公在那混混沌沌的社会里,在是非曲直交错的年代中,能够洁身自好,保持了一身清白而感动过;也曾对他笔下那位进步人士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而感奋过。剧中人陈坚慷慨陈词时说的要“以先知觉后知,以先
期刊
最近文艺界的负面新闻扎堆:先是文章出轨,后是黄海波嫖娼,再是张元、宁财神吸毒。加上此前的高晓松酒驾、韩红挪用牌照、张艺谋超生……可谓吸足眼球,满脚狗屎。其实社会新闻中,比他们激烈刺激、危害严重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何公众反应总不如这些“小儿科事件”来得更“扎劲”?无他,盖因他们乃聚光灯下的明星是也。  有人说,公众人物也是普通人,何必大惊小怪地盯住他们?人们应该持“平常心”嘛!此话也对。但是假如往纵深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反映上海工人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由小说、诗歌开始,后发展到电影、戏剧,并由此造就了一大批颇有才华的工人作家。在这风云际会中,工人作家这个群体的崛起和辉煌,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瞩目的一页。这个曾影响全国的海上文坛“黄金期”的产生,显然与上海这座特有的大工业城市有关,更是党在这个时期推行的新文艺政策的结果。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时,对于一个城市的传统和文
期刊
这张照片,摄于2005年,秦怡在家里给长期患糖尿病的儿子“小弟”打胰岛素针。这就是舞台上光彩夺目的艺术家背后真实的一面。  在我长达30多年的国产电影观影生涯中,秦怡的三个影像片段长久地留在我记忆里:《女篮五号》里英姿飒爽又女性意味十足的女篮运动员;《铁道游击队》里唯一的女性角色芳林嫂,一个手榴弹砸到了假扮山东老乡刺探情报的鬼子宪兵队长(陈述扮演)的脚后跟上,芳林嫂太紧张忘记拉弦,手榴弹没爆炸,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