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树木间的人生影像

来源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m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转眼间,本学期已过去了一多半,初初悄悄问问大家,阅读能力提高了吗?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感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朋友,清凉的山泉捧出一面明镜,照见我们的内心;汩汩的溪流流淌着我们吟诵的小诗;深深的峡谷衬托着我们的智慧;悠悠的白云让我们充满宁静。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对于这些文质兼美的佳作,初初觉得,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朗读,因声求气,吟咏韵味。
  初初给出如下阅读建议:
  1.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的;
  2.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思寄托在景物上的;
  3.注意体会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悟;
  4.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作品异同,加深理解。
  不坐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满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跟随初初到文章中寻访花草树木间的人生影像吧。
  延伸文本
  《紫藤萝瀑布》拓展阅读——
  丁香结
  宗 璞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时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著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的一枚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选自《二十四番花信》,宗璞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草木有情,草木也有自己的个性,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写景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就像《紫藤萝瀑布》里对藤萝花的描写。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也是调动视觉、触觉、嗅觉去全方位地描写丁香的外形、颜色和气味,这样就能给读者全方位的感受,让人如临其境。作者通过对丁香的外形、颜色和气味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被赋予的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借景抒情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写作特点,写丁香就是写自己。作者通过对丁香的描写,寄寓了自己对生活的理念、志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的感悟。
  读有所思
  1.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2.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结合本文,体会“丁香”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延伸文本
  《一棵小桃树》拓展阅读——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被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形式。
  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这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們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选自《哲理美文》,谢冕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版,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小桃树的命运让我们唏嘘不已,作者对“昙花”的情感也值得我们体会。
  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在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作者对昙花绽放的过程进行了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也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作者把昙花拟人化,称呼从“它”到“她”的变换,体现了“我”对昙花情感的变化,说明昙花以它长久积蓄的精华、优雅绝美的舞蹈深深打动了“我”,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两篇文章的语言都极富表现力,作者善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写作对象写得生动感人。本文把盛开的昙花比作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生动表现了昙花盛开的过程和美丽的形态,也体现出作者突然看到昙花绽放时的惊喜。
  人生就是要长期坚守、厚积薄发,才能尽情焕发生命的光彩。
  读有所思
  1.从全文看,第一段的叙述有何作用?
  2.本文的题目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请结合文本,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瞬息与永恒”的理解。
  延伸文本
  《外国诗二首》拓展阅读——
  帆
  莱蒙托夫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到遥远的异地它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别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樯弓着身正嘎吱直响……
  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
  也不想从幸福身边逃亡!
  下面涌来比蓝天清澈的碧流,
  上面正挥洒着金灿灿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蕴藏!
  (选自《我要生活!我要悲哀…… 莱蒙托夫诗选》,(俄)莱蒙托夫著,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9月版)
  鉴赏空间
  这首《帆》是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当时,身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诗人将渴望自由与解放的情感寄托于“帆”的诗歌形象中,激发出人们美好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被译成多国文字,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阅读这首诗,同学们的眼前定会浮现出无边无际的大海,茫茫的雾霭,一片孤独的帆在起伏漂泊……同学们也会随着诗人的疑问去思索:帆儿在寻觅着什么?然而,孤帆似乎并不在乎这一切。呼啸的海风,嘎吱直响的桅樯都动摇不了它的意志,阻止不了它迎风破浪,勇往直前。即便是风平浪静,阳光洒满碧流,帆儿也没有丝毫的留恋与懈怠,它仍在“祈求风暴”,以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在象征性的画面里,在人格化的描摹中,诗人歌颂了向往自由、不懈追求的灵魂。
  读有所思
  1.《帆》是一首什么诗?
  2.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蕴藏!”你对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
  辩护
  爱默生
  别把我想得孤冷和野俗
  看我一个人走在树林与幽谷;
  我要去寻找森林的神明
  听取他送给人们的叮嘱。
  别指责我行为慵懒   看我两臂交叠伫立溪边;
  每一朵浮在天空的云彩
  都会写一个字母在我的书间。
  勤劳的一族,别把我骂,
  看我带来了悠闲的鲜花;
  我手中的每一朵紫葩
  都带着一个思想回家。
  世间要说有什么秘密
  全都藏在花朵里;
  还要说有什么秘密历史
  是鸟儿在巢穴里唱出的。
  一次收获来自你的田地
  那是强壮的耕牛带往家里;
  你田地的第二次收获,
  却是我在一次歌唱中收集。
  (选自《外国诗歌名作欣赏》,飞白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版)
  鉴赏空间
  爱默生(1803-1882),被誉为“集智者、才子和诗人于一身”的划时代作家。这是一首田园抒情诗,诗中的主人翁形象便是诗人。诗人走在树林与幽谷中,两臂交叠,伫立溪边,带着悠闲的鲜花。诗人要吟唱自然,哪能不与自然打成一片?但在不同的人看来,一个人在树丛与幽谷里闲荡是“孤冷和野俗”的行为,是慵懒的表现。
  作者通过一正一反的描述,揭示了不同的人对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的大相径庭的看法,而且也强调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世界各地迁往美国的移民,无一不是抱着向大自然“寻求生计”而去的。他们背负着不同背景与不同传统,怀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把这片荒芜的新大陆改造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的国家。而“我”正是有感于这种精神 ,才有了“我”在“你的田地”收集到的“第二次收获”。
  读有所思
  1.作者在《辩护》这首诗里辩护的真正内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认识收获的?
  延伸文本
  《古代诗歌五首》拓展阅读——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鉴赏空间
  《寒食寄京师诸弟》中,首句诉诸触觉,着重写“冷”。寒食时节,在清明的前一两天,由于当时在雨中,再加上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所以让诗人感觉冷飕飕的。当然,这个“冷”也有冷清的含意,“空斋”二字说明了这一点,因为诗人远离家人,所以身边别无亲人,在节日里显得特别寂寞。
  《题临安邸》中,首句“山外青山”是对临安自然环境的描写,西湖周边重峦叠嶂,由于地处南方,山上四季常青。“楼外楼”写临安成为南宋首都以后,楼阁连绵不断。第三句,“暖风”一语双关,一指自然的温暖的风,又指以“西湖歌舞”为代表的醉生梦死的淫靡之风。末句中的“直”相当于语气副词,在句中强调了这些寻欢作乐的人,真的把杭州当作汴州,这句诗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痛心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政权已经放弃收复汴州的念头,二是暗示南宋政权也一样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历史的进程证明诗人的愤怒与擔忧是正确的。
  读有所思
  1.《寒食寄京师诸弟》的后两句诗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
  2.《题临安邸》中的“游人”在诗中有怎样的含义?
其他文献
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的手上就捧着那只白色的搪瓷缸。一屋子的亲朋好友,都用着晶莹剔透的玻璃茶杯,只他,捧着那个破旧的搪瓷缸,悠然地呷着里面热气腾腾的红茶。那实在是一只很不成样的搪瓷缸了,杯体已摔得坑坑洼洼,上面的红漆小字也磨得模糊一片看不清字迹,常年的茶渍,已把搪瓷缸里面染成浓浓的茶色,看不到一点白颜色。  他却宝贝一样,天天缸不离手。吃饭前用它来温酒,喝完酒又用它来泡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只搪
我的大学生活是从图书馆开始的,第一天的学习内容便是游览图书馆,置身于偌大的书库,四壁书围得水泄不通,却有豁然开朗之意。  在炎热的夏天,图书馆是极佳的避暑胜地。是漫天酷热里,随时可逃去的避暑山庄,回廊里凉意森然,入得阅览室里便有风扇切切旋转。在这里,大风扇下呼呼的风声里哗啦啦地翻几页书,几行字看下来便忘了外面的世界今夕何夕,寒热几何。  图书馆成为如今这般亲近模样,前人功不可没,莱布尼茨便是其中之
目光所及之处,皆为故乡,皆为风景。  ——题记  秋日薄暮,斜阳西垂,塘边霞光辉映,几尾鱼漾起阵阵涟漪。微风轻拂,吹起了绒毛般轻盈的芦花,也吹动了我心中那份缱绻的美好。  每至寒露时节,故乡芦苇肆意生长。池塘浅浅,苇荡深深。桨声欸乃,清波浮动,芦花轻颤。花枝纤长,略显羸弱,芦花却半青半黄酝酿着秋色;层层叠叠,宛如鸟羽,风微吹,便张开翅膀,飞向远方。我的目光,追随着它们望向远方,不曾消失。  深秋,
1876年,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只身来到芝加哥,一时找不到工作,只好在商店卖肥皂。随后,他发现发酵粉利润高,立即以老本购进了一批发酵粉,结果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当地做发酵粉生意的远比卖肥皂的多,自己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可购来的发酵粉若不及时处理,损失会更大,年轻人决定将错就错,将身边仅有的两大箱口香糖贡献出来,客户每买一包发酵粉。都可获赠两包口香糖。很快,他手中的发酵粉处理一空。  随后的
边区土改保护爱国民主人士,维护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一贯性和严肃性    1947年3月,国民党军由于战线拉长,兵力不足,被迫由全面进攻改为对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以陕甘宁和晋绥解放区的部队组成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担负主要作战任务。此后,习仲勋协同彭德怀组织指挥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等战役,并取得胜利。7月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2010年,《金陵十三钗》剧组来南京挑选演员,导演自然想到了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这所学校以艺术培养见长。电影中的孟书娟这一角色有超过30位女学生报名,经过一系列的试镜、考核等环节,张歆怡被张艺谋导演看中并进入剧组。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演戏一是看天赋,二是看储备。机会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要说张歆怡被选中,还是要从她的小学说起。  张歆怡曾就读于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他是一个爱打篮球的大男孩,高高大大,有点腼腆,笑起来很憨厚。他成绩不顶尖,但刻苦钻研,不懂就问,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有着良好的人缘,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好伙伴。他发明了“洗鞋烘干一体机”,并因此荣获201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2018年又获得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国家级奖学金——“宋庆龄奖学金”。他是施骏涛,毕业于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初级中学,刚刚踏上高中求学之路。本期《
■  这道“难忘 ”是配合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点“有感而发”布置的半命题作文。李耀炜同学试图以“那声音”切入,叙写往事,怀念亲情,倒也显得情真意切。不过通篇读下来,总觉得与“有感而发”的训练点不太合拍,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找出“病症”所在,并开出医治“良方”。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汇报课前“初诊”的意见。  学生1:文章题目拟得不好,“那声音”太笼统,不够
你有过小宠物吗?你的记忆里,有没有一个毛茸茸的小团,在眼巴巴地等着你回家呢?有没有一只粉嫩粉嫩的肉球,在你的拖鞋旁边打呼噜呢?有没有一对水灵灵的眼睛,可怜兮兮地哀求你陪它玩一会儿呢?  每个人几乎都养过小宠物,而小猫和小狗无疑是最大众化、也是受宠爱最多的宠物了。无论是忠诚的秉性,还是温顺的脾气,或者是毛茸茸的手感,都令人爱不释手。  最近网络上走红了两个日本小萌物——猫叔和俊介,一只是9岁的大叔猫
法国有一个著名的牧师,名叫纳德兰塞姆,他的足迹遍布法国的许多城市和乡村。许多人在生命弥留之际,兰塞姆都会来到他们的身边,伫立在他们的床前祈祷,让这些人接受上帝最后的宽恕,并聆听他们在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说出人生中最后想要说的话。  就这样,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了,兰塞姆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在他的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他每天主要收集、整理记录了厚厚几大本人们最后说出的话。编写出了厚厚的一本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