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创新者成为孤岛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eng4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虽然中国市场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诸如食品安全、中小企业融资等社会痛点依然普遍存在,什么原因导致了诸多社会痛点没能通过市场得到有效解决?
  肖知兴:1840年以来,中国文明一直在做模仿秀的工作,物质层面的东西和表面规则已经学得比较多,基础性制度规则的变革却还没有启动。正如经济学家杨小凯所谈到的后发劣势,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未能协调一致,致使宏观制度成为微观创新的最大障碍,这是社会痛点形成的总的根源。
  另一方面的原因跟人的存在感有关,我们知道,模仿秀是没有灵魂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你学得越像,你的危机感会越强。我是谁?我在于什么?我的价值在哪里?这种危机感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很痛苦的,整个文明很痛苦,每个个体也很痛苦。
  CBR: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企业进行痛点创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肖知兴:这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也就是说宏观成为微观的瓶颈,宪政、民主、自由成为企业文化、创新和领导力的瓶颈。具体来说,任何意义上的企业家创新都有一个成本收益的比例,如果官商和盗商的投资回报率比规规矩矩经营的企业家回报率高出一定程度时,就不要期望企业家都是圣人。价值创造型企业慢慢就会发生生存危机,甚至投靠到另一边,为虎作伥,这也是当前最危险的一点。当前环境不是鼓励创新,而是寻租。
  当下,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和民族主义情绪的狂妄自大相互纠缠,成为推进改革的重要障碍。当前知识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都没有超过李泽厚和林毓生,甚至没有超过胡适和钱穆。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化性创造,即把传统文化中好的成分与现代文明对接?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没有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就会发生身份和定位危机,这也是解决前边提到的灵魂问题。
  CBR:从微观而言,企业文化能否足以推进创新,解决社会的痛点问题?换句话说,在大环境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的努力有没有一点希望?
  肖知兴:要建立起微观创新的气候系统,创新者就像在打造孤岛,对企业家的要求非常高,成功的几率就更低。打破这种僵局只能靠一小部分人的坚守,价值创造型企业就像沙漠中的孤岛,当孤岛足够多时它便会连成绿洲,当绿洲连成片时它就是塞北的江南。每一个好的企业都是社会的一个缓冲器,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当然是靠对公权力的驯服,但同样需要大量的价值创造型企业。好的企业一定要给员工一个共同奋斗的愿景,鼓励员工做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好事以实现社会价值。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导,将员工的行为规范在义与利的交集中。长期坚持下去,将有助于打破宏观环境鼓励官商和盗商,进而加剧破坏创新环境的恶性循环。
  CBR:尽管创新环境恶劣,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满足社会的需求。中国企业可行的创新模式将是怎样的?
  肖知兴: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中国企业来说从来不是难点,好多本土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企业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范例,但单纯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收益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它不是摧枯拉朽式的破坏性创新。真正伟大的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是同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的。像iPhone对通讯业的颠覆,甚至连麦当劳的创新都是同它的冷链技术、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技术创新的配合,光靠商业模式的创造是很难产生超级利润的。
  对经济全球化,秦晖有一个很精彩的分析,就是“低人权优势”理论。聪明的公司会利用中西创新与福利环境的差异获取超级利润。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苹果3 000多亿市值里,我认为中国的“低人权优势”至少要占到一半左右。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选择恐怕只有反其道而行之,把价值创造性工作外包出去,也许中国企业实现创新的最好方法就是投资到硅谷、北欧等发达国家的创新热点地区,通过建立自己的海外分部来反哺中国总部。华为和HTC某种意义上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利用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做到创新与低成本的无缝结合。当然,即便是这样也很难形成自主创新的绝对实力,理想的情况也只能做到第二名。但在世界竞争的大格局下,能做到第二名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事情了。
  
  编者按:在广袤而蛮荒的土地上“解救”贫困的人民,听起来是一个浩繁艰巨的工程。毕竟,贫困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痛点,而消除贫困则是天下最难的难题。
  然而,在印度洋上的马达加斯加,有两个年轻的美国人成立了一家叫做Madecasse的小企业,为当地贫困的农民带来了公平的价格、增产的技术、工作的机会以及未来创立自己企业的能力。2011年,Madecasse被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该品牌的巧克力,也因其绿色、有机的形象而在美国的健康超市中大受青睐。
  然而细察Madecasse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多少颠覆性的创举,也没有多么复杂的设计。在谈及创新必谈“商业模式”的如今,这家企业给了我们痛点创新的另一个思路一它只是让自己拥有了“蚯蚓的视角”,不是外来者习惯的俯瞰姿态,来对待这片土地上的资源和人民。它的架构如此之小,因此可以直面农民的需求,直视他们的苦难和问题。它怀着一种对同类的平视的责任与关爱,带着马达加斯加的人民一起跳舞,大声笑,大口呼吸。
  是的,有时候贫困的痛点如此之痛,以至于千金散去也不能解救。但有时候,你只要真诚地贴近贫困的人群,对他们的生活感同身受,平等而真心地帮扶,便能像Madecasse一样,无需多少资金的投入,无需多么庞大的公司架构,便能撬动一个巨大的资源和市场。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邀请世界各国共同参加、以国际合作方式获取共同发展的倡议,其主要内容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建设为重点内容,进而探索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而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中国企业应与多国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我们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方
期刊
组织里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问题:到用人的时候,一把手把花名册翻来翻去,也不一定能找到一名干将。梁山有一百零八位头领,但是能够横刀立马、独当一面的干才其实屈指可数,非常稀罕。  干将是如何独当一面的?领导者又该如何使用干将呢?  谁堪独当一面  独当一面的意思就是独立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语出《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当一面的干将,需要坚定的意志、健全的心智、全面的
期刊
编者按: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以近80岁的高龄接手申请破产保护的日航,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让企业摘掉破产的帽子,浴火重生。奇迹不会是偶然发生的,稻盛在日航600多天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通过对稻盛和夫在日航的同僚、现任日航中国总代表的三口荣一先生的专访,我们得以管窥稻盛和夫怎样改变了日航。
期刊
日航中国总代表山口荣一其实挺爱笑,聊天时,他时而皱着眉头苦笑,时而仰着脖子哈哈大笑。说起稻盛和夫对高管们的严厉要求时,他还憨笑着点头说:“真是很不适应啊!”  虽然不适应,但山口荣一还是陪伴着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日航。他说,因为稻盛和夫的到来,他对日航有了信心。能在稻盛手下学习更是难得的幸运。  《中欧商业评论》(下称CBR):一度代表着日本战后经济繁荣的日航为什么会出现巨大赤字,最终申请破产保护? 
期刊
2000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英国人葛凯,曾在2004年写了一本书,叫《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那时候,葛凯眼中的中国同样是世界工厂,在轰隆的机器声中大国崛起。  现在,葛凯又写了一本中国专著,叫《中国消费的崛起》,他注意到了中国的变化。中国从向世界提供产品到买下全世界的渴望,关键词就是消费。中国变得令世界疯狂,它可以通过强大的购买力令全世界的工厂有事可干,经济复苏;也可以用这世界
期刊
严格来说,除了西蒙笔下的隐形冠军之外,大部分集团化公司秉持的都是多元化战略。即使是隐形冠军,当它们在面临需求市场多样化的时候,出于对核心技术的最大化应用,也会走出一条相关多元化之路。另外,从管理史的角度看,多元化战略开启了现代管理之门,正是因为杜邦和通用汽车采取了事业部制以适应大公司的多元化,为德鲁克提供了观察样本,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概念得以形成。  “专业化”与“多元化”二分结构的终结  多元
期刊
当市场还未从7月9日雷军在港交所敲响的小米上市钟声中回过神来,另一家赴港上市的独角兽——中国最大的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美团点评紧随其后。美团已于6月25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招股书,如无意外,王兴的敲钟时刻也已迫近。  仅2018上半年,美团就发动了网约车市场的“闪电战”和无锡的外卖大战,并以27亿美元拿下摩拜,在多个领域攻城略地。从起家时的团购跨界到外卖、酒店、旅游、民宿、电影和生鲜等,秉承多元化
期刊
什么都不粘的材料特氟龙是怎样粘到不粘锅上的?答案就是:它是被机械强压在锅表面无数微小凹陷和缝隙中的。怎样坚持执行您的战略,它的黏性是否比特氟龙材料要好?    一个在我家附近铲雪的家伙,去年冬天给自己买了一辆新卡车,是康明斯动力的道奇公羊3500(重型)皮卡,还在上面安装了一个迈耶麦克斯的铲雪犁,配有标准高碳钢的前沿、选配的重型铲雪导流板,以及许多其他理想的功能。在上个雪季快要结束的一个黎明,我很
期刊
不断爆发的食品丑闻,企业偶像的倒掉,表明此处商业竞争尚处极低段位。相比十年前,中国仍然是一个满布“痛点”的国家。“痛点”不是普通的消费需求,而是那些具有社会普遍性、长时间得不到很好解决的社会之痛。  既然“痛点”孕育着需求,那么如何使这样的需求变现?既然“痛点”会持续为“痛”,意味着个中的需求满足起来障碍重重,那么如何具备“消痛”的独特能力?如果企业一开始并不是针对“痛点”而去,但在经营中突然触到
期刊
冠生园坚持“三本主义”经营之道,在食品业被洋品牌几近垄断的民国年代,开辟了民族食品业自强的道路。    冼冠生,原名冼炳成,1884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县。青年时代生活困难,只身来沪谋生。起初他租一间店面开起小吃店,出售馄饨、鱼生粥等聊以糊口。那时上海新舞台文明戏非常流行,菊坛名伶夏月珊、潘月樵推出连台新戏《黑籍冤魂》,故事曲折动人,卖座极盛,场内外零食小吃生意红火。冼冠生豁然开窍,觉得小摊贩生意是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