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冠生的三本主义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lusa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生园坚持“三本主义”经营之道,在食品业被洋品牌几近垄断的民国年代,开辟了民族食品业自强的道路。
  
  冼冠生,原名冼炳成,1884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县。青年时代生活困难,只身来沪谋生。起初他租一间店面开起小吃店,出售馄饨、鱼生粥等聊以糊口。那时上海新舞台文明戏非常流行,菊坛名伶夏月珊、潘月樵推出连台新戏《黑籍冤魂》,故事曲折动人,卖座极盛,场内外零食小吃生意红火。冼冠生豁然开窍,觉得小摊贩生意是个不错的选择。他回家动手试制儿时吃过的佛山陈皮梅和果汁牛肉干,挑着挎篮到戏院门口叫卖。观众品尝之后,觉得口味独特,价廉物美。口口相传,冼冠生小食品的美名不胫而走。之后,他又扩大品种,将话梅等也纳入经营,卫生质量丝毫不马虎,生意则越来越红火。
  
  品牌“借壳还魂”
  
  冼冠生虽文化程度不高,但特别喜欢琢磨,又酷爱研究报纸上的广告。生意虽红火,但他的内心总还觉得缺少点什么。某日他翻开《申报》,一条广告让他心跳半晌:香港冠生园食品店倒闭了。冼冠生立刻感到这正是自己需要的。他想,香港“冠生园”倒闭歇业,但“冠生园”的牌子还是存在的;即便“冠生园”在香港倒闭歇业,上海却未有人知晓;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何不套用已经小有名气的“冠生园”牌子,又节省下一笔数额不小的广告费用?
  于是,冼冠生用“冠生园”印了包装纸,陈皮梅、话梅、牛肉干都有模有样地套上了印有“香港上海冠生园”字样的雪白纸袋,既卫生又体面。上海人吃的就是“卖相”,他的生意果然更好,小摊前整日人头攒动。如果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冼冠生的这种品牌借用有剽窃的成分,涉嫌侵权,但他这种灵活的思维和品牌意识却值得赞赏。
  
  “唯冠生园有此月饼”
  
  冼冠生长期在新舞台设摊销售,结识了戏院检票员薛寿龄。薛寿龄是当时上海大名鼎鼎的京剧演员薛小青的儿子,同时身为兴华制面公司董事和开明房产公司监察。薛寿龄认为小食品大有商机,愿意给冼冠生投资。在薛寿龄的多方活动下,当时的著名演员郑正秋、夏月珊等人也被拉入,共集资股金2500元。作为原始资本,冼冠生以自己拥有的制作设备和商标等作价500元入股。作坊迁到上海热闹地段南市九亩地地区,面积比原来大好几倍。1918年,他又继续投资,组成冠生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后来为了进一步扩大“冠生园”食品的社会知名度,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名字也由冼炳成改为冼冠生,还请人设计了别具一格的外圈带圆的“生”字商标。
  在民国时期,不但有关国计民生的工业、纺织业常为洋商垄断,食品行业也有类似情况。为了提倡国贷,与美商海宁洋行、美商义利洋行和沙利文糖果厂竞争,冼冠生专门撰文《提倡国货与改良食品》,明确提出要抵御外资,必须提倡国货,改变国货生产落后状态,提高国货质量,舍此别无他法。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冼冠生坚持到车间巡视,过问产品选料、配方和成品检验。以梅制品为例,冼冠生出高价采购杭州超山梅,每年新梅一登场就大量收购,腌制储存。这样,冠生园的梅制品一直闻名于世。同时,冼冠生巧妙地学习仿制别国名优食品,为我所用。1932年5月,冼冠生应邀访问日本,森永糖果株式会社馈赠糖果样品28箱。回国后他就组织技术人员分析研究,仿制出杏花软糖、鱼皮花生等二十多种新产品,后来也都成为冠生园的名牌产品。
  冼冠生非常重视广告的宣传作用,他认为这是提高企业信誉的无形投资。冼冠生为扩大公司在江浙一带的影响,别出心裁地在漕河泾新厂房上装置了高达6米的巨型霓虹灯。过路的人们从沪杭路归来,远在十几里路之外的枫泾,就在迷蒙夜色中看到璀璨的冠生园三个大字。工厂四周农地也全辟为花园。园中树木繁茂,流水潺潺。冠生园似乎不再是一家食品厂,而是上海一游览名园。
  1934年金秋届临,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热闹非凡,冼冠生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冠生园月饼展销会。开幕剪彩,他请来股东中红极一时的影星胡蝶。胡蝶手搭特制的宝塔形大月饼拍了一张照,并请名家题写了“唯中国有此明星,唯冠生园有此月饼”的广告语,精印成宣传画,贴满上海的大街小巷。
  
  三本主义:立业之道
  
  冼冠生非常重视企业信誉,他常对职工说,办好企业必须有三个“本”,做到三个“至上”。三个本是要有本心(事业心)、本领和本钱。三个至上是信誉至上、质量至上、顾客至上。所谓“本心”,是指冠生园每个职员和工人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所谓“本领”,是指公司员工要具备经营管理才能和生产技能,人人有一技之长。用冼冠生的话来说,就是要做“管理行家,生产能手,经营高手”。所谓“本钱”,是指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冼冠生尝够了没钱或本钱小的苦头,创办冠生园公司后,经常抓住时机,增资扩股。
  到20世纪30年代初,“冠生园”食品的销量已和当时上海生产金鸡牌饼干等食品的泰康食品厂、生产盾牌罐头食品的梅林食品厂不分上下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到1937年抗战前夕,“冠生园”食品的产量和销售额已位居国内各食品厂的首位。如今,食品业的安全生产已成为人们在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重新认识冼冠生的创业,以及冠生园“三本主义”经营之道,会有更多的启示。
其他文献
成长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从原点出发的爆发式成长,二是在原有基础上向更高阶段成长。胡兰成先生纵观五百年历史,认为在“机”的把握上,五百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称得上是善用机变:一个是为元朝立基的耶律楚材,另一个则是教燕王朱棣以弱胜强的姚广孝。不难发现,姚广孝助力燕王朱棣所实现的是以弱胜强的爆发式增长,而耶律楚材所做的,则是帮助元朝从强大走向更加强大。  《浪潮之巅》正是从这一视角去审视“机”与企业成长之
期刊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邀请世界各国共同参加、以国际合作方式获取共同发展的倡议,其主要内容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建设为重点内容,进而探索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而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中国企业应与多国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我们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方
期刊
组织里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问题:到用人的时候,一把手把花名册翻来翻去,也不一定能找到一名干将。梁山有一百零八位头领,但是能够横刀立马、独当一面的干才其实屈指可数,非常稀罕。  干将是如何独当一面的?领导者又该如何使用干将呢?  谁堪独当一面  独当一面的意思就是独立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语出《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当一面的干将,需要坚定的意志、健全的心智、全面的
期刊
编者按: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以近80岁的高龄接手申请破产保护的日航,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让企业摘掉破产的帽子,浴火重生。奇迹不会是偶然发生的,稻盛在日航600多天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通过对稻盛和夫在日航的同僚、现任日航中国总代表的三口荣一先生的专访,我们得以管窥稻盛和夫怎样改变了日航。
期刊
日航中国总代表山口荣一其实挺爱笑,聊天时,他时而皱着眉头苦笑,时而仰着脖子哈哈大笑。说起稻盛和夫对高管们的严厉要求时,他还憨笑着点头说:“真是很不适应啊!”  虽然不适应,但山口荣一还是陪伴着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日航。他说,因为稻盛和夫的到来,他对日航有了信心。能在稻盛手下学习更是难得的幸运。  《中欧商业评论》(下称CBR):一度代表着日本战后经济繁荣的日航为什么会出现巨大赤字,最终申请破产保护? 
期刊
2000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英国人葛凯,曾在2004年写了一本书,叫《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那时候,葛凯眼中的中国同样是世界工厂,在轰隆的机器声中大国崛起。  现在,葛凯又写了一本中国专著,叫《中国消费的崛起》,他注意到了中国的变化。中国从向世界提供产品到买下全世界的渴望,关键词就是消费。中国变得令世界疯狂,它可以通过强大的购买力令全世界的工厂有事可干,经济复苏;也可以用这世界
期刊
严格来说,除了西蒙笔下的隐形冠军之外,大部分集团化公司秉持的都是多元化战略。即使是隐形冠军,当它们在面临需求市场多样化的时候,出于对核心技术的最大化应用,也会走出一条相关多元化之路。另外,从管理史的角度看,多元化战略开启了现代管理之门,正是因为杜邦和通用汽车采取了事业部制以适应大公司的多元化,为德鲁克提供了观察样本,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概念得以形成。  “专业化”与“多元化”二分结构的终结  多元
期刊
当市场还未从7月9日雷军在港交所敲响的小米上市钟声中回过神来,另一家赴港上市的独角兽——中国最大的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美团点评紧随其后。美团已于6月25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招股书,如无意外,王兴的敲钟时刻也已迫近。  仅2018上半年,美团就发动了网约车市场的“闪电战”和无锡的外卖大战,并以27亿美元拿下摩拜,在多个领域攻城略地。从起家时的团购跨界到外卖、酒店、旅游、民宿、电影和生鲜等,秉承多元化
期刊
什么都不粘的材料特氟龙是怎样粘到不粘锅上的?答案就是:它是被机械强压在锅表面无数微小凹陷和缝隙中的。怎样坚持执行您的战略,它的黏性是否比特氟龙材料要好?    一个在我家附近铲雪的家伙,去年冬天给自己买了一辆新卡车,是康明斯动力的道奇公羊3500(重型)皮卡,还在上面安装了一个迈耶麦克斯的铲雪犁,配有标准高碳钢的前沿、选配的重型铲雪导流板,以及许多其他理想的功能。在上个雪季快要结束的一个黎明,我很
期刊
不断爆发的食品丑闻,企业偶像的倒掉,表明此处商业竞争尚处极低段位。相比十年前,中国仍然是一个满布“痛点”的国家。“痛点”不是普通的消费需求,而是那些具有社会普遍性、长时间得不到很好解决的社会之痛。  既然“痛点”孕育着需求,那么如何使这样的需求变现?既然“痛点”会持续为“痛”,意味着个中的需求满足起来障碍重重,那么如何具备“消痛”的独特能力?如果企业一开始并不是针对“痛点”而去,但在经营中突然触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