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l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更多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凸显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而电教手段的运用会让语文教学“如虎添翼”,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 合理运用
  
  人类的进一步知识化和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构成了未来时代的两大趋势和需求,这使中国的传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教育的现代化势在必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电教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巧妙地进行视、听、画、想等多种形式的形象化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语文学科的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易于接受,而抽象的语文知识则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且单调刺激的注意稳定性很难维持很长时间,要使学生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的稳定性,必须使注意对象有变化。因此,须借助电化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南沙群岛的赞美与热爱之情。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南沙群岛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南沙群岛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南沙群岛去做一次愉快的旅游。学生兴致盎然。“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让学生感到真的乘着飞机来到了南沙群岛。学生一睁开眼睛,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南沙群岛的美丽景色,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南沙群岛的岛屿真多啊,南沙群岛真迷人啊……学生置身于南沙群岛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在学生难以理解之处,用计算机随机插入录像画面并定格,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的事物,增加学生感知认识,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镜头、“微风吹拂下的白荷花”的场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了荷花池如诗如画的美景。这样“想象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的景象”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深刻、更丰富、更生动。老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更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中,达到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多媒体技术无疑能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歌唱二小放牛郎》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广为传唱的一首叙事歌曲,曾经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但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由于年代久远,要想让他们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是何等不易。我在上课开始,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用哀婉动人的歌声拨动学生的心弦,先做感情上的铺垫。“扫荡”一词,学生根据已有的感性经验,知之甚少,而这一词则又是理解文本体验情感的关键所在,我利用电影剪辑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敌人对中国采取的“三光”政策的野蛮及残暴,为学生仇恨敌人打下了感情基础。最后,我再一次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渲染了“牛儿还在,英雄已逝”的悲壮气氛,把整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恨,对二小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触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其主要特征是发散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多媒体以艳丽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器官,以活泼动态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学《雾凇》一课时,我播放录像: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学生看过录像,体会到雾凇的琼枝玉树、雾凇的千姿百态以后,让学生看着画面练习说话,培养发散性思维: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你会……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
  五、感受音乐,开启学生的感情闸门
  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可以使不少内容变得生动,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课文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阿炳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采用了音乐,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出示课题前,我先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在精读感悟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全省的句子,想一想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指导朗读后的齐读时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整节课,优美的二胡声不时在教室里回荡,也在同学们的心中回旋。学生闭目倾听,那哀婉连绵的二胡声,一声一声叩击着他们的心,他们有的心痛,有的感慨,有的愤怒,有的怜悯,百感汇集于心,只叹不能亲自来到阿炳的身边,看一看这位苦命而又抗争的卖艺人。
  总之,电教手段以其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受到了美的熏陶,更好地掌握了语文知识。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不受时空的限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益,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其他文献
摘 要: 回族花儿是自唐代始陆续由亚洲诸伊斯兰国家迁徙落籍西北一带的回族同胞传承发展的一种通称为花儿的山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多为表现爱情传递的情歌及描写回族人民的现实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回族花儿的传承,只能顺应现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潮流,所以近年来回族花儿的内涵也在不断改变,不断转型。本文主要从回族花儿传播与发展角度对回族花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引起
摘 要: 本文通过剖析在室内设计中快速手绘表现的重要性,对比了与电脑设计软件制图工具之间的优缺点,分析了快速手绘表现对室内设计表现技法和设计思维的作用。运用电脑技术与快速手绘表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室内设计,既可拓展设计者的设计思维,又可快速地与客户交流,使设计者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 电脑技术 快速手绘表现 设计思维 快速交流    1946年,伴随着人类历史上第一台
目的:通过检索、评价及总结肿瘤日间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提出肿瘤日间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循证问题并检索文献,采用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初中生正处在语言表达最佳年龄阶段,语文教学应以适应社会需要、发展人才的素质为目的,结合学生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科学的、系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提出了五个观点:大胆创新地用教材;授人以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诵读,追求“读”领风骚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品言悟意,感受博大情怀;活学活用,明确文本的现代意义,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提高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
摘 要: 阅读教学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广阅读教学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是在农村推广阅读教学却存在一定的难度:图书来源是问题;阅读兴趣是问题:读书的习惯和方法是问题。本文对以上问题加以探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习惯。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课外阅读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影响着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
摘 要: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作者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视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五条策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石;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开启学生创新潜能的金钥匙;运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之成为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导火线;借助联想和想象,使之成为学生创新思维腾飞的发射器。  关键词: 中学语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量提出明确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阅读内容包括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并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同时它还具有实践性强、具有独特的民族心理文化的特点,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方面有重大作用。《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