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文 相得益彰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hunb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南通刻铜雅集后不久,我有幸收藏到一方林纾亲笔画稿墨盒,题款“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拔可属,畏庐写。”墨盒的构图是根据姜白石的《卜算子·咏梅》词意创作而成。画面意境清幽,文气弥漫:一枝梅花孤零零地从茂密的竹林中伸出来,一位高士正柱杖晚归。当时我并不知道上款“拔可”为何许人,只知道拔可是林纾的晚辈。时间到了农历2020年正月,因疫情爆发,居家无事,于是就想着去考证墨盒的上款人“拔可”。经过详细的考证,我终于查询到李拔可其人其事。原来,“拔可”就是近代著名詩人、商务印书馆经理李宣龚。
  李拔可是怎样的文人?与林纾的关系如何?这方墨盒背后的人文内涵又如何?只有详细了解李拔可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找到明确的答案。
  李宣龚:福州闽县人,字拔可,号观槿,室名硕果亭,晚号墨巢,近代诗人、出版家、收藏家。光绪甲午科举人,官至湖北候补知府。民国后供职商务印书馆,与张元济、鲍咸昌、高凤池等合称“商务四老”。喜收藏,有清一代及清末民初同辈人诗文别集和时人书法绘画精品,书画墨迹以伊秉绶、林琴南、溥心畲为多。工诗,与林纾、郑孝胥、沈曾植、陈三立多有唱和。有《硕果亭诗正续集》传世。
  光绪二年(1876),李拔可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之光禄坊玉尺山房。曾祖李作梅经营盐业,官至江苏补用道。祖父李端,官至江苏候补道。祖母沈瑞熙,晚清重臣沈葆桢之长女。伯父李宗言(1858—1917),光绪壬午科举人,与林纾、郑孝胥同榜,官至广西广信知府、安徽候补道,富藏书,有诗名。父李宗袆(1860-1895),官候补员外郎,曾入两江总督张之洞幕,爱填词,有《双辛夷楼词》传世。
  光绪二十五年(1899),郑孝胥总办芦汉铁路南段,聘李拔可为掌书记。二十八年,往南京,任职江宁府。在任期间,审案从不枉纵,且务清积牍。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宰江苏桃源县,兴学办农,发展工交,有政声。江宁布政使樊增祥“知其贤”,重其文彩,檄署上元县(今南京),以病辞。宣统元年,辅佐张謇三兄张退庵,任苏州农工商局帮办。宣统二年,任湖北候补知府。宣统三年,随郑孝胥入京议官制,事未竣,武昌爆发新军起义,乃回武昌,引官去。
  弃官从商:民国二年,李拔可由高梦旦介绍入职上海商务印书馆,辅佐张元济,历任经理兼发行所所长、代总经理、董事等职,参与人事、财务、外务、发行、出版等多项管理事务,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41年8月,出任合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前身)董事,并将自己收藏的各类古籍及师友简扎书画卷轴等一并捐给该馆。
  李拔可为同光体闽派后期的代表诗人,品行高尚,笃于风义,生平交友极广。综其一生,无论当世名流、诗坛同辈,还是后背优秀学人,与之都有来往交流。如前辈名公:林纾、郑孝胥、陈三立、陈衍、陈宝琛、吴昌硕等,同辈友人有张元济、陈叔通、章士钊、叶恭绰、夏敬观、林旭、柳冶徵、陈师曾兄弟等。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感情尤深,有“文字骨肉”之称,林旭遇难后,李拔可悲痛不已,作《哀暾谷》诗以悼之,嗣后多方搜集林旭的遗诗并刊印发行。李拔可与不少后辈晚生也过从甚密,其中不乏学界名流、艺坛巨擘,如钱钟书、溥心畲、梅兰芳、张大千、胡适、苏渊雷、龙榆生、夏承涛等。溥心畲最早的画集《西山逸士画集》及钱钟书的第一本出版物《中书君诗初刊》都是李拔可为之刊行的。
  光绪壬午年(1882)秋,李宗言、李宗袆兄弟倡议成立诗社——福州诗社,林纾、陈衍、高凤岐、方家澍、周长庚等19人在玉尺山房及李家祠堂双辛夷楼聚会赋诗,互相唱和,每月集会数次,时间达十年之久。其间林纾频繁向李家借阅图书达三四万卷,林纾与李家的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李拔可的乡试试卷记录13位授业师,其中就有林纾。光绪庚子年(1900)五月,林纾撰《赠李拔可舍人序》,其序云:“拔可舍人以年少盛才而处乎今,余以通家之谊重许其人,……舍人诗沈远方重,悲慨时事,风旨多见诸言外……诗史之望属之舍人矣。”
  关于盒面题词的寓意及墨盒的创作时间的推断:
  旧时代文人墨客的赠语,大多意有所指。这方墨盒的题词又有什么意义?从网上,我们查到一份资料:1921年,林纾携李拔可、郑孝柽(郑孝胥之弟)、高梦旦同游杭州,行前作《忆西泠》图赠友人,以“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为引,勾起二十年前旅居杭州的美好记忆。这方墨盒的题词,其寓意也是一样的,也是回忆与杭州有关联的美好记忆。光绪戊戌年(1898)四月,林纾曾与李拔可、林旭、郑孝柽从北京南下同游杭州,林纾撰《记云栖》一文,记是次出游,林旭也题诗一首《同琴南、拔可、稚辛(郑孝柽)至云栖,题名而去》,过后不久即回北京,并于八月十三日遇难菜市口。林纾和李拔可都是维新运动的支持者,与林旭有着深厚的感情。题词的寓意就在于勾起戊戌年春的杭州之旅的回忆,借以表达对林旭的深切怀念。
  这方墨盒的形制为典型的清盒形制,工也是典型的清代刻工。“懿文”底铭,没落时间款,但是根据郑孝胥的日记记载,我们可以做出合理的推断:这方墨盒创作于1902年5月左右,也是目前所见年份最早的画稿墨盒。1901年秋,林纾举家迁居北京。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方墨盒的创作时间段为1901年秋至1911年。在此期间,李拔可一直在武汉和江苏一带任职,很少去北京。1902年5月李拔可因事去了一趟北京,回来赠郑孝胥一方林纾亲笔画稿墨盒。《郑孝胥日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二十六日记:拔可赠余丝带墨盒,琴南写山水镌于上。李拔可与林纾有通家之谊,他那么喜欢林纾的画稿墨盒,当时他定制另一方给自己自用的概率非常大,从林纾的感情出发,他也乐意为李拔可创作一方自用墨盒。
  综上所述,这是一方艺术和人文相得益彰的好盒,是一件令人浮想联翩的文房佳器。把玩此盒,不禁让人从西泠联想到杭州,联想到林纾与林旭、李拔可的戊戌年春的杭州之旅,再联想到令国人扼腕长叹的百日维新。
其他文献
近代刻铜文房用具虽属小众收藏,但因其题材丰富、工艺多样,藏友根据不同喜好及品类进行专项系列收藏,乐趣良多,精彩纷呈。其中民国军政系列由于多有涉及重要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而越来越受重视,保定拙雅轩刘兄、济南布袋和尚马兄于此深耕多年,成绩斐然。尤其他们在更细分的保定陆军学校及西北军系列已具相当规模,蔚为壮观。笔者收藏刻铜近十年,专注于晚清文字及民国画稿类,但也偶获一方军政名人墨盒,不揣浅陋,今与众藏友分
期刊
摘要:现代科技的一直发展带去了现代人生活形式的重大变动,现代人对于知识及信息内容的需求日益增多。图书馆的建设及发展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正在一直提升现代人的文化总体水平。场所为人们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对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影响,本文通过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档案运营的创新研究来分析图书馆档案管理的改进,为参与的工人提供参考
期刊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建设新乡村环境,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已然成为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现状;发展趋势;总结展望  一、国外乡村景观规划设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逐渐加快了对于事业单位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与其可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符合时代背景要求,同时借助理论进行有效创新,在传统的知识和工作方式上,进行有效的改进与改革,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建设基础,提升相应工作水平,更好地落实相应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不断加强我国事业单位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将继承传统优秀经验和发展新时代特色相结合,努
期刊
摘要:电影《别告诉她》很真实的体现了一部分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印象中的中国;“影片中的中国,是主人公被打断消失的童年,是‘海外移民’大背景下,需要被消化被认可的‘中国本源’。”体现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冲突;体现了一个家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体现了一个在美生活华人看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美文化,  这部电影中最大的文化差异导演选择用影片刚开始讲的那个笑话来隐喻,宠物猫死了,丈夫直接告诉回家的妻
期刊
摘要:论文研究首先在文献整理、田野调查等基础上完成了凉山州木里县屋脚乡彝族民歌、故事、克智等口头经典的文本与语音收集,其次参考语言信息处理、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路线开展语料素材的整理与建库,最后借助网页编程与语料库技术,完成木里县屋脚乡彝族口传经典资源库的建设,以在线资源库的形式展现彝族口传经典,为保护、展示、弘扬民族语言传统口传文化的研究与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木里县屋脚乡;
期刊
作家七芊说:如果有选择,你可以只做你喜欢的事,那样遇到的也是你喜欢的人。因于收藏之好,笔者结识了许多天南地北的朋友,乐事之一便是虽远隔千山万水、却在微信上或文字或语音的开心畅聊。这些师友多是涉猎广泛之人,除刻铜外大多还收藏古钱币、古砚、印章、竹刻、瓷器、玉器、书画、古籍等等,可谓癖好多多,故我辈亦常常感叹:其时许多时候不是我们主动选择了一个收藏门类,而是被突然出现的某类新奇藏品引领入门,并由此一发
期刊
引子  庚子新春,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几乎所有人不得不放下既有的工作安排,进入禁足避疫模式。笔者虽然每日按规定到学校值班,但是校园封闭,博物馆闭馆,毕竟少了许多琐事。守着偌大而空寂的博物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惟有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线上教学工作,并积极组织员工力所能及地开展线上活动。除此而外,凭空多出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于是,在脑海中盘亘数年之久、却始终无缘付诸行动的一项工作,终于提上日程,成
期刊
铜墨盒图案的制作工艺以手刻为主,采用腐蚀工艺相对较少。本人前些年陆续收到几方腐蚀工艺铜墨盒,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 图案凸起,即阳腐蚀工艺;  2. 题材为文字、书法;  3. 内容为古文名篇,而且是全篇(不是节录)。  这个题材、内容比较冷门,存世量也少,到目前为止本人还未见到过类似的(藏友们如有类似藏品,欢迎联系交流)。由于文字凸起不明显,又经历了百年岁月沧桑,其貌不扬,远看还可能被当作
期刊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远古而伟大的文明,在它们的遗迹或博物馆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用来记录文明的符号被称作文字。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文字渐渐地开始超出了符号的功能,成为一种通过线条运动和空间来表现心灵的艺术,中国人称之为书法。  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动荡岁月,野蛮异族的入侵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礼崩乐坏,北方故土成了不堪回首的人间地狱,于是文人仕族举家南迁,开始了颠沛流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