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定调“十二五”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85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回顾了“十一五”辉煌之路,描绘了“十二五”的恢宏蓝图,勾画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以及发展目标,备受各界瞩目。本刊汇集主流媒体评论、专家学者观点,围绕全会公报精要内容,深入挖掘全会核心议题,全景展示影响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新理念与新趋势。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举行。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客观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与形势,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要内容回顾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面对这一形势,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把握“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全会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个坚持”对加快经济转变方式做出明确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基本要求与奋斗目标,我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主要建设内容与重大举措包括以下方面:
  宏观经济: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三农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产业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
  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核心资源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動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推进改革开放: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 盖范围,着力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
  调整经济结构,要把城镇化发展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科学有效地拓展内需空间。要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加强城镇化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引导好要素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聚集和城市群、城市带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与城市布局。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覆盖范围。要大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统筹协调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有效提高城镇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调整经济结构,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与效益。要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到出口与进口并重、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在继续提高沿海和中部地区开放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沿边地区和西部地区开放,促进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进步。
  调整经济结构。要加快推進科技进步,显著提高技术要素的水平和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口压力积极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优势。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涉及需求,产业、生产要素、城乡区域等诸多方面,是对经济结构的全方位调整,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主攻方向,紧密结合实际,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中,改善民生将是最绚丽的亮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另外,突出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都涉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可以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着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等。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是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传达出的新信息
  发展宏图淡化GDP指标,更加注重调整结构
  
  
  尽管关于“十二五”规划的详细内容要等明年“两会”通过后才公布,但从已披露的“十二五”规划的框架中,可以看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路径。与“十一五”规划提出了“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等量化指标相比,“十二五”规划的框架性内容中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发展指标。
  针对这一信息,多位重量级专家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将会淡化GDP增长目标,而更加注重调整结构。他们预测,未来10年中国年均增速仅需达到约5.6%的水平,就能完成2000年至2020年间人均GDP翻两番的长期经济目标。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示,“GDP总量能说明一定问题,但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或者一个民族的强大,不能只看GDP,还要看人的素质、创新能力、工业、农业、军事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战略转型从国强到民富,增加城多居民收入成为主要目标
  全会提出,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全会将“民富”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一追求至少包含两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改善人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将“蛋糕”继续做大,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将蛋糕切得更加合理,促进社会公平。而后者较于前者,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有分析人士指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十二五”期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开辟新的途径改变分配格局不合理现状,成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之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专题调研活动报告中建议,尽快制定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 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分配格局。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特别强调,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性,将是实现扩大消费、改革二元结构等目标的前提之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提出,力争“十二五”期末形成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同时建议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要部分用于补充社保资金来源、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突破口推进基础养老金部分全国统筹等。
  对于如何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很多专家也提出了建议。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改革收入分配体制首先要改革国有垄断和国有金融这些体制,要合理分配其利润,把这些利润纳入预算管理。其次要进行工资协调机制的建立,控制好油价增长、工资增长等关系,并对最低工资限额有一个合理的确立,同时也需要政府在教育和卫生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在社会保障方面,还要增加社保的支出比例,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并且改革税制,适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减少创业和就业等方面的税收。
  
  消费领跑,坚持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第一战略
  全会发布的公报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对于如何拉动内需,在新时期有何新要求这一问题,周天勇表示,我国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擴大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要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指出,公报中提到“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这里指的不是投资需求,而是消费需求。他认为,要扩大消费需求就要提高消费能力。从扩大劳动者收入方面来讲,主要是提升基本工资,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助;从消费品角度讲,就是降低消费品价格,提高消费量,而基本消费品的价格变化不会太大,因此在这方面主要是把房地产价格降下来,扩大它的消费量。
  还有专家认为,由于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形势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外需市场再次恶化的可能,因此要依靠拉动内需的方式,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表示,“中国一直强调扩大内需,最迫切的应该是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除加大财政投入外,还应从制度上完善,这才是真正的扩大内需。”他还建议未来的数十年中国应明确建立福利社会的思路。
  
  尊重新兴产业规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五中全会公报赋予文化产业极高的发展地位,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进一步将“推进文化创新”放在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的第一位提出。
  “以往我们都是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本届全会已经有了向文化产业倾斜的趋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表示。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它代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有很强的公益性。同时,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有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推进文化创新”有哪些路径?陈少峰认为,而今,我国文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文化创新的任务之一就是内容产业的创新。政府应尊重这种新兴产业的特殊规律,摒弃以“制造业”经营文化产业的思路。要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使市场主体认识到“内容”是最易提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时,应加大3D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在推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打造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内容产业,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推进全面改革,展示“十二五”改革总体思路
  《公报》提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这是“十二五”改革攻坚的总体思路,即推进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在内的多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第一,三个不同定语修饰的“推进”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情况。一是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坚持“先易后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必须要“大力推进”;二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不断,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要“积极稳妥推进”;三是社会、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以要“加快推进”。
  第二,这三个“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依赖政治体制改革,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够加快推进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
  第三,全面改革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基本要求。比如,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如何促进国民收入结构调整,社会体制改革如何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文化体制改革如何推进国家软实力提升。
  
  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共同建设和谐世界
  回顾“十一五”,中国无论在全球合作还是在地区协作中都发挥了日渐显著的作用。在二十国集团历次峰会上,中国同与会各国共谋克服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之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中,中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仗义执言;今年初“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更为两大富有活力的经济体装上发展引擎。正如有外电评述的那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日益重要,将不仅自身得益更能惠及各方。”
  正因此,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势在必行。
  资深外交官华黎明表示,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正在面临的难题。发展经济不能背离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是中国一家之事,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的方案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好评,10月中国又在天津召开了今年第四次气候谈判会议,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尽了其应尽之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必然导致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插上翅膀,其深刻影响力将辐射到中国未来能源、产业、技术、贸易 等领域。
  而在此次全会上提出的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再次表达了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积极承担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责任与决心。
  如今,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空交替点上,中国经济应该继续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有为。而在区域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中国亦大有可为。华黎明说:“在未来,现有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日韩经济合作将结出硕果,而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经贸往来也会生根开花。”
  
  国外媒体高度关注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
  
  近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各项议程,积极评价会议的有关决定和成果,并作了详细报道。
  美联社说,会议公报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会议通过一项旨在缩小贫富差距的经济蓝图。中国政府一直设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十二五”期间将再次集中力量改善贫困人口生活。
  法新社说,中国未来五年的目标在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政府坚持促进国内需求增长的政策,希望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俄塔社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宣布,中国打算在经济结构改革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会公报中说,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德新社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在题为《中国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的文章中说,“十二五”规划这份经济蓝图含有各项目标,包括经济增长、收入水平、能源效率和碳排放等,其中最大的方面之一,将是提高能效和削减碳排放的新目标。中国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替代能源的速度已对这些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越南通讯社报道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后发表的公报强调,“十二五”期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等。会议还强调继续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菲律宾《商报》网站发表文章指出,通过实施这些五年计划,中国经济增速惊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速发展惠及全球。
  印度报业托拉斯认为,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预示着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此次会议也为中国今后几年的发展指明了主要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历届五中全会对经济发展提出的指导和部署
  
  十三届五中全会:中央《决定》就是要通过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全会决定,包括1989年在内,用三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
  十四届五中全会:垒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會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十五届五中全会:全会按照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十六届五中全会: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其他文献
房地产圈儿有很多值得玩味、又值得深入思考的现象——  为什么全国性企业都是长江以南的,而长江以北的开发商几乎没有一家?  为什么发源于不同城市的企业的开发理念差异很大?  为什么有些企业家喜欢高谈阔论,而有些却刻意地保持低调?  在同一个城市,都是军人出身,又都是国企领导,为什么保利的宋广菊和任志强有着迥异的处世风格?绿城和龙湖有几乎相同的发展路经,又都是业界公认的产品精致主义实践者,但两家企业却
期刊
创立于1984年的戴尔公司是全球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系统和服务的重要提供商,其创立者迈克尔·戴尔的理念是:按照客户要求制造计算机,并向客户直接发货,使戴尔公司能够最有效和明确地了解客户需求,继而迅速做出回应。根据这一理念,戴尔公司在电子商务领域成功地实现了直销模式。  在这种直销模式下戴尔几乎是零库存产品,越过库存直接进入装配渠道和销售渠道,戴尔成为产品的提供商和销售商。戴尔将注意力集中在产品如何满
期刊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与贡  这句话可以分作两部分来解读,前两个半句谈到了“蓍”和“卦”,这是“取卦”的两个关键要素,若要卜卦,离不开著草,也自然形成卦象;后一个半旬谈到了六爻之义,这属于“解卦”的范畴。  先来看“蓍之德”,其中的关键点是“德”字。何为德?这个字为我们所熟知、熟用,现在通常把它纳入精神范畴,如德行、品德,德字的本义与行走有关,本作登高、攀登之解,古语中“德”通
期刊
张氏鸿旭者,当代杰出的丹顶鹤画家也。所谓“杰出”,自然是与众不同,出类拔萃。至于“丹顶鹤画家”,则毋庸赘言,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我之所以强凋这两个词语,因为这恰恰是张鸿旭的风采和魅力所在。  张鸿旭出生在丹顶鹤之乡,少年时随舅父杨秀坤(黄胄弟子,著名画家)习画,及长参军接受部队磨砺和军营文化熏陶,依然没有脱离书画氛围。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他先是攻人物画,终日谦谦,无敢逸豫。后
期刊
在文艺界,傍上张艺谋、赵本山两位大佬者,境况立刻两重天。巩俐、章子怡、董洁、魏敏芝等“谋女郎”因张艺谋的品牌效应而瞬间跃升为耀眼明星。  而近两年最为劲爆的则是小沈阳。小沈阳借势赵本山而实现事业两级跳。一跳;拜师赵本山。二跳:搭车CCTV春晚。2009年春晚,小沈阳与赵本山演小品《不差钱》而火遍中国,参演2010年春晚小品《捐款》则延续火爆气势。小沈阳在借势中迅速实现名利双收。  在商界,借势也是
期刊
老龄化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个问题该如何有效的解决,各种参与主体都在摸索但莫衷一是。对于政府来说,这样一个复杂,艰巨的任务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覆盖人群广,解决层面多,在推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还需要庞大的工作体系去层层分解,作为推动者,仅有一方之力多感力不从心,再加上对问题的解决还处于摸索过程中,尚无成熟。完备的模式,因而这种积极的效果缓慢而分散。  而对
期刊
拥有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工作,是每个人的基本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必须要抓住人民生活需求、工作需求两大主线,提供满足需求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激发每个个体,重新认识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改造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从内在需求中汲取发展能量,开启“生命科学”的新时代。  首先关注,什么是我们的生活需求。即维持生命运转的需要,包括纯净的空气
期刊
自主、自立、自强、自助,若有余力,帮扶家庭、贡献社会。这就是“积极老龄化”的精神实质。  我们怎样看待老年人,决定了我们怎样对待老年人。实际上,这首先要追溯到对人的本质认知上。作为一个人,不断追寻的、理想的生命目标是什么?就是要做一个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并从中体会乐趣和幸福的人。这是伴随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目标,无论是青少年、中年,还是老年时期,我们始终在不断询问自己,怎样的人生是
期刊
虽然中国对打击通胀态度坚决,但7月份数据显示,CPI再创新高。综合分析中国内在因素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可以看出,长期较高水平的通胀仍有存在的基础。可以预见,中国通货膨胀或将呈现“前高后不低”的态势,但不会失控。预计,2011年全年通胀率会高于政策目标4%~5%的范围,在未来三五年内,中国的平均通胀率极有可能会从过往十年的2%3%,上升到4%~5%。长期通胀将对经济造成强烈冲击,治理手段不能仅仅依赖于
期刊
执行力一直以来是企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国际大公司还是国内民营企业,无论是生产型企业或是服务型企业。在企业界,我们时常通过报刊媒体了解到很多企业宏伟的蓝图、激奋的愿景、庞大的规划、创新的思路最终没能很好地得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企业的组织执行力出现重大偏差。因此,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稳健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组织执行力。  而做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其所具备的执行力境界、其所创导或引导的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