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后备干部”神秘面纱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来自54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的66名京官陆续赴地方任职锻炼,他们平均年龄46.5岁,最小的41岁,且大都被视为各部委“后备干部”。
  后备干部群体,以少有的高调形式,又一次跃入普通公众的视线。在多数公众眼里,后备干部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群体。对于后备干部如何选择、培养,如何从幕后走向前台,均鲜为人知。
  那么,后备干部这个群体,到底经历着一个怎样的成长历练呢?
  
  “后备干部”颇具神秘感
  
  32岁的小崔,是北京某机关公务员,前不久刚被选为副处级后备干部,亲友们都为他感到高兴。但这样一个问题却让小崔哭笑不得:后备干部是一种什么职务?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对后备干部这个群体,仅有27%的受调查者表示通過各种渠道“了解一些”,而73%的受调查者表示“不了解”。一些受访公务员也向记者坦言,尽管已在机关工作多年,但对“后备干部”既熟悉,又陌生。
  何谓“后备干部”?是指各级党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有关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选拔出德才素质好、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为上一级领导班子补充干部而准备的后备人选。
  事实上,目前在我国领导干部群体中,就有不少人是先被选为后备干部,然后通過组织多年的培养、考察,才逐步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总的看,年轻、高学历已成为后备干部最突出的特点。
  “后备干部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高低。”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教授对记者分析,“成为后备干部后,就被视为走上了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台阶’,以后将有更多提拔机会。”
  从近年情况来看,对后备干部的挑选范围在不断扩大,各地并不局限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也在选拔之列。
  按照规划,中央要求在2009年下半年建立起新的后备干部名单——选拔200名左右省部级单位党政正职后备干部、1500名左右市(地、州、盟)党政正职后备干部、10000名左右县(市、区、旗)党政正职后备干部。
  “如果加上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种级别的后备干部,估计不是一个小数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尹韵公研究员告诉记者,“从趋势上判断,后备干部的选拔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除要有基层工作经验外,对后备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也属于考察重点,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等的表现。”尹韵公说,“后备干部队伍中,还有适当数量的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
  中央还提出要形成“复式年龄结构”,正省部级后备干部要求年龄不能超過58岁,以55周岁以下的干部为主体;而到县处级后备干部,则要求是以45周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并特别要求35周岁以下的干部要有一定数量。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后备干部制度从改革开放初期正式确立到现在,已顺利完成了新老干部交替的历史任务,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
  
  “备而不用”和“用而不备”
  
  需要正视的是,后备干部制度在有些地方也存在透明度不高、目标不明确,缺乏通盘考虑和分类管理等问题;其中“备而不用”、“用而不备”,是一个突出问题。
  “有的单位和部门,后备干部选拔工作透明度不高,不搞民主推荐,不考察,‘一把手’说了算或少数人暗箱操作的现象很严重,难以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平竞争机制。”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沈友军认为。
  “有些地方选定后备干部后,名单并不公开。”沈友军指出,“这导致干部群众的监督失去目标指向,造成所在单位培养干部方面无作为,同时也弱化了后备干部奋发向上、承担责任的精神。”
  “备而不用”和“用而不备”问题更值得关注。由于从“备”到“用”出现断裂带,导致有些地方在后备干部培养方面,出现“备”和“用”的严重失衡。在有些地方,甚至真正由“备”而“用”的不足15%,80%以上的后备干部埋没在名册里。
  “四年前入选后备干部时,十分兴奋。”北京市某处级后备干部小周对记者说,“这说明自己的工作已获得上级认可。同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后备干部,自己以后也有了更多晋升机会。”
  但小周的心态,还是同很多后备干部一样,经历了由热情高涨到逐渐平淡的過程。“几年過去,后备干部中只有少数人得到提拔,而一些不是后备干部的人,却有不少得到了重用。”小周抱怨道,“在很多人眼里,后备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即使原地踏步,也算是一种失败。”
  
  让民意拥有更多发言权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真正目的,是把最为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尹韵公认为,“进入后备干部群体,不一定就要提拔,后备干部如果不足够优秀,也可备而不用。但多数后备干部‘备而不用’,也说明了这项制度仍有待改进。”
  在尹韵公看来,后备干部制度迫切需要打破封闭性和神秘化,实现由“少数人选人”向“多数人选人”转变,尤其要有效约束“一把手”用人权,杜绝在选人用人上搞暗箱操作,让民意拥有更多发言权,真正把那些优秀干部选拔进后备干部群体,让更优秀的后备干部进一步得到提拔重用。
  专家们建议,可采取轮岗、易地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后备干部的实际能力。同时,更需使后备干部保持紧迫感,即进入后备干部群体,并非进入升迁的“保险箱”,若不思进取,也将会被淘汰出局。
  摘自《瞭望》2010.11.16
其他文献
4月20日,国家总理温家宝抵达冰岛访问,这是两国建交41年以来中国总理的首次访问,这次"姗姗来迟"的访问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中国和冰岛签署的《关于北极合作的框架协议》。此前,中国从未与其他国家签署过类似的协议。这片浮冰覆盖、总面积21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地区曾被称作"人类的净土",风雪严寒曾经令人们望而却步,现在为何遭到各国的竞相追逐?中国又该以什么姿态参与北极事务?
一条微博 引众多质疑  斯诺登在俄罗斯获得避难“自由”后第一时间透过推特发布微博:“我相信是俄罗斯首先探索月球。”英国媒体透露,斯诺登手中应该掌握揭露美国1969年登月为造假的机密文件。  斯诺登发的这条微博再次引发了网友们对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造假的热议。美国人宣称40多年前登上了月球,一直引来众多质疑。各国媒体纷纷要求美国出示登月证据。  一面国旗 成最大疑点  美国称曾先后6次登上月球,每
贷款机构   金融学校入学考试,其中一道题是:请写出三种能够贷款的机构。一位老师批改某考生的试卷后哑然失笑。   那名考生的答案是:银行/信用社/父母。    上网费   手术完毕,病人结账,病人:“怎么还有上网费?”护士:“给你动手术的时候,你肚子里有个东西,我们这里的人都没有见过,临时去百度了一下。”    半生不熟    我們上班的写字楼很高,电梯要等很久。这天下班,同事感慨地跟我嘀
北京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地名。这些地名通俗明了,一看便能知其来历。不过这些一目了然的地名里,也有历史和故事。  北京原宣武区有一条大街叫“珠市口大街”,原名叫“猪市口”,本是京城里猪的交易市场。后来,文人们认为这个街名有点不雅,于是,用其谐音改叫“珠市口大街”了。清朝时,著名学者纪晓岚就住在这条大街上。纪晓岚博学多才,又风趣幽默。有一年,乾隆皇帝和他对对子,要纪晓岚以他的脚为题,说出一个字,既要符合
当今物议沸腾的驻京办事处,此起彼伏,屡禁屡置,已经成了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实,驻京办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缩影“驻京办”古已有之。  古代的“驻京办”,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缩影。最晚在汉朝已设立驻京办,唐朝则是“驻京办”的全盛时代,宋以后逐渐衰落。  驻京办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两千年前的汉朝已经有,据史料记载,汉文帝刘恒就是在“驻京办”里即位的,此后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
社会流行语往往能折射社会变迁。一个促使流行语的传播和表达发生质变的原因是“社会问题意识”,如果说,之前的流行语更多地指向“人际交往”,当下的流行语则更多地折射社会问题。不管是一种渴望的寄托,还是一种诉求的表达、现实的记载,终究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  这不仅是因为流行语的产生有其社会心理的基础,即大众中存在着表达某种观念和意愿的渴求,更准确来说,或正如《人民日报》2013年的国庆社论所言,改革开放
2014年1月14日,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撰写的回忆录面世。在这本名为《责任:一个战时国防部长的回忆录》的书中,盖茨大爆猛料,从总统奥巴马本人,到副总统拜登,再到一众白宫幕僚,都没逃过他的批评,一时间搅得华盛顿政坛不得安宁。  前国防部长吐槽奥巴马“专权”  现年70岁的盖茨长期在美国军事和情报界担任要职,曾经为8任美国总统服务。2006年,小布什总统任命他出任国防部长,奥巴马入主白宫后让其
海百合是一种极为古老的的海洋动物,比恐龙还早2亿多年;有柄海百合一辈子扎根海底,不能移动,为了防止被鱼类吃掉,海百合有着极为强大的再生能力,不但触手被吃掉能够重新长出,即使内脏都被吃掉了,也可以在数周内长回……  清澈的海水中,各色奇形怪状的珊瑚间,一朵朵艳丽的“百合花”迎着水流盛开,娇嫩的花瓣在水流中摇曳,就像百合在风中摇摆一样。事实上,这株“百合花”并不是水生植物,而是一种形态上和百合花非常相
1921年,戴笠利用他和青帮的关系离开杭州去了上海。在那里,当时蒋介石正同戴季陶、陈果夫等人在上海经营股票贸易市场,为孙中山集资。戴笠被这些革命派当作“小瘪三”,但戴季陶很快就发现了这个跟他同姓的人,对戴笠的态度好起来。蒋介石注意到戴季陶对戴笠这么好,于是他也开始交给戴笠更重要的任务。  1938年3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中央委员会临时全体大会时,蒋介石欲圈定戴笠为中央委员。戴笠得知此事后,连忙向蒋
1999年,留德文学博士毛旭太,在北京从事着月薪过万的工作,还兼职翻译德文书籍,生活安逸又舒适。   一次环保论坛酒会上,一位德国援华农业专家和他说起一种高酸苹果。毛旭太出于礼貌和尊重,耐心地倾听着。专家提议说两人合作,把这种高酸苹果引进到中国。毛旭太随口应了声“好”。一个月后,那位专家给毛旭太送来10棵高酸苹果树苗,包括引进手续费共计90万元人民币。毛旭太顿时吓出一身冷汗,这90万元巨款,他砸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