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瑟瑟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zhongyu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十一年(1746年)正月,汪士慎与管幼孚诸友人同登文峰塔览胜。游毕,管幼孚乘兴作《文峰塔院图》一幅,汪士慎题诗画上,以记其胜。之后,管在自家的幼孚斋中约请他品赏泾县山涯之绝品香茶,兼及论诗品画,那种“共向幽窗吸白云”,顿觉“六腑皆芳芬”的场景,闲云野鹤,风雅怡怡!之后,汪士慎以隶书题七言长诗《幼孚斋中试泾县茶》于画上,记其之兴。其诗曰:
  不知泾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
  两茎细叶雀舌卷,烘焙工夫应不浅。
  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
  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
  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清芬。
  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不返。
  诗里头,汪士慎赞美了其状如雀舌,其色瑟瑟若玉的泾县茶叶,记述了他与管希宁共饮一杯好茶的雅事。管希宁是汪的诗友、书友和画友,亦是茶友。两人常常游春探梅品茶,相互以诗赠答,一起“牵襟挈伴陟高冈”,眺望“白云似水归山急,黄叶垂风扑帽狂”的深秋景象,尽情享受“占得清欢在林壑,还携茗具到禅房”的欢乐。史载,有一次,管携惠泉水过寒木山房,汪士慎大喜过望,忙开炉煮茶共品,并赋诗记其感事:“高斋净秋宇,隔院来幽人。携将惠泉水,共试家园春。泠泠若空盎,瑟瑟浮香尘。一盏复一盏,飘然轻我身。”此事后来一度传来茶事佳话。
  而汪士慎题诗画上的轶事,是他晚年生活的一个片断——条幅上所押白文“左盲生”一印,说明当书于他左眼失明以后。但他还是写得气韵生动,汉碑气息浓郁,结构精到,笔法动静相宜,可谓古代隶书中的一件精品。汪士慎(1686~1759年),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有士峰、甘泉山人、甘泉寄樵、成果里人、晚春老人、溪东外史等别号。汪士慎艺术天赋极高,诗、书、画、印,样样精通,这似乎是扬州八怪的共性之一。乾隆四年,54岁的汪士慎从浙江一带游历归来后,小疾已久的左眼就彻底失明了。这时,就连最起码的那种自挑荠菜、瓦盂煨芋和自烧松子自煎茶的清贫生活都难以维持下去。然而,神乎其神的是,他从来没有停止自己的茶生活。可能的话,他是扬州八怪里对茶用情最深的一位了。从艺术的角度讲,他写茶诗、画茶画、写茶书法;从茶客的角度讲,他为了一罐雪藏水,跑远路去乞求,还专门以画记其事,其情其状,如痴如醉。
  汪士慎一生清苦,但苦得雅,也苦得真。单论煮茶,就极讲究,一般用山泉、雪水(落在花枝上的雪收集在瓮中备用)、花须水(花瓣上的露水)煮茶。厉鄂曾写诗论过此事,要是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过去,肯定是穷酸与迂腐,其实不是,这恰恰与他一生痴茶有关。他自称“茶癖”,他的生活就是嗜茶、爱梅、赋诗、绘画,他在诗书画的世界里呈现出的独树一帜的淡雅秀逸跟痴茶有没有关系呢?我们都不知道。不过,一个人在现实里的情趣爱好总会反映在他的艺术世界里,这也是艺术规律。他爱茶、品茶、咏茶,与茶结缘,视茶为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单在《巢林集》里,咏茶诗就达二十余首。他还画过自画像《巢林先生小像》,画中的自己端茶欲啜,享受品茗之乐。其实,他的不少诗朋画友也以他为题,或画或诗,比如友人高西唐为他画过“啜饮小像”,茶友陈章题夸他“好梅而人清,嗜茶而诗苦,惟清与苦,实渍肺腑”,金农干脆送他一个“茶仙”的雅号。
  晚年的他,常常茶喝到兴头上就去画梅花,梅花画累了,又在一把藤椅上喝茶。细一想,古代真好,连一个盲人的生活都如此风雅,再一细,这样的生活与神仙有什么区别呢?
其他文献
静,听得见雨滴从屋檐滴落到石板上细碎溅开,山泉在红泥炉上的银壶中微微作松涛之响。  古木楼里的一方天光微微泛青色,细雨自天穹密密落下,接近地面时却了无声息。不用抬头,知道对面的三席茶,国栋、汪云、茗仙和我一样在静候;旁的两席,木白、志琼及每个茶席对面的五位嘉宾亦一致默默等候,心意相通。而临院亦有五席茶、一席香。一席流水席,人人都在候着。  茶鼓声渐起,如隐隐滚雷涌入耳中,是为吃茶之令。  提壶注水
期刊
神秘诡异的佤家寨——远古庄严的木鼓声、一部活的佤族社会发展史、一处人与神灵共居的地方、一座原生态的古茶园;一段属于临沧沧源的记忆、一种封存在时光中的普洱茶味。  “来吧,试试2D06年开业时订制的这块生饼。”恒昌泰茶庄当家人茂鹏兄的一句话打破了我内心的宁静。这茶饼我早有所耳闻,也好奇,七年的时光于这块生饼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摒心静气。等待约定时刻郑重开汤。  小心翼翼地打开茶饼的外包装,周正紧实的饼
期刊
近年来,福建茶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但是茶叶的品种,茶叶的加工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绿色发展方面有了很大的建树。4月12日,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到安溪调研茶业消息,重点提出了:“注重生态、做响品牌、着力创新、绿色发展”。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于5月17日在安溪召开“茶产业发展座谈会”,来自福建省各设区市海茶会会长和部分茶专家、茶企负责人及相关部门领导等100多人会聚安溪,共同分析了全国茶产业面临的
期刊
“如果茶艺竞赛或茶艺师证照考试的规则要求我们得穿旗袍或唐装,然后在成绩评定标准上又有服装这一项,那么我们肯定会穿旗袍或唐装;如果没有要求穿哪一款式的服装,但在成绩评定标准上有服装这一项,我们也会想办法穿件出奇制胜的衣服以求得这个项目的高分。这样长时间实施的结果会不会误导茶文化界与社会大众。以为茶道艺术就是要这样穿着或这么重视打扮?”  “会的,这是比赛或考试的规则制定与出题时应留意的。如果主办单位
期刊
“如果把福鼎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一点儿也不比武夷山逊色!”这是福鼎当地一个小伙子发出的感慨。虽然这句话里明显融入了个人“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主观情感,但若撇开先入为主的知名度,将福鼎和武夷山进行PK,二者的确伯仲难分——同样都有名山秀水,同样都有历史名茶,同样都有儒释道文化交融的印迹。不同的是,福鼎还坐拥着一片蔚蓝的大海和几座旖旎的岛屿。  品山读水也好,阅读回味历史也罢,寻美依然是我们出发的最初理
期刊
天津是座特别的城市,地处华北平原,是京畿重地,有着煌煌大派的古老威严气象;天津又是平民之城,曲艺之乡,是相声的圣地。天津百姓寻常生活的家长里短,讨价还价中的你来我往,都像一捧一哏地抖着包袱演相声。从这里的相声茶馆,走出了大师马三立、侯宝林、常宝望以及马季、郭德纲。泡茶馆、听相声、啃麻花,再加几个狗不理,老津门百姓的生活有滋有味地千年不厌,历久弥香。  这样的一座天津城,自然也少不了茶叶的灵芬滋养。
期刊
随着唐代对外交流的加强,不仅向外输出茶与茶文化,而且也以更博大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广泛吸收异域文化,使饮茶器不再囿于陶瓷,而出现了金银、琉璃、漆艺等新材质,形制亦有着令人耳目—新的变化。  同时,魏晋时代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在唐代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寺院僧侣日常修行时无不饮茶,从而影响到饮茶器的造型与材质。  因此,茶托发展到唐代,无论器型风格,还是材质,都异彩纷呈,体现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流露出
期刊
习惯喝茶的中国人,多多少少对茶文化之源远流长有所感触,对流派众多的茶道也怀有敬畏之心。实际上,享受喝茶这件事,并不需要高深的学问。最要紧的是慢下来,给自己找一个舒服的角落,品味沁人心脾的茶香。听说有这样一家专营台湾茶的郑福星茶业美学馆,不同于其他茶业,笔者在馆内看到这里不仅卖茶,还有来自台湾的名家工艺,甚至能品味到小原流花艺,处处充满了人文艺术气息。用总经理郑正郁的话说:“走进美学馆,就是美的开始
期刊
刚从江南访茶回来,就得到消息:三千院客栈的苏菲要在丽江结婚了。这对在丽江的移民来说,是个大事:见证一段长达八年的异国恋情终得正果。  苏菲是个美丽的江西女子,典型的射手座性格,自由、热情、活力四射。四年前在束河租了个院子做客栈,半移居丽江状态。她的夫君原田,日本大阪人士,热爱中国文化,中文极好且亲和开朗,很受大家的喜爱。他们相识相恋于中国,有着很深的丽江情结。  在丽江这么些年,还是第一次参加丽江
期刊
《红楼梦》里的贾雨村虽奸邪,但有些见地却颇为深刻,他说人之菩恶乃“气”之所秉,仁者秉清明灵秀之正气,恶者秉残忍乖僻之邪气。但还有一种人恰秉正邪两气,这种人“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
期刊